前兩天,29歲的黃陂居民朱先生在樓下散步時不慎被蜈蚣咬傷腳趾,他想起以前看電視劇裏白娘子飲雄黃酒的情結,以為雄黃酒「驅妖避邪」,於是喝雄黃酒解毒,卻「中毒」更深……
專家提醒,喝雄黃酒等同吃砒霜,市民們切勿模仿。
編輯 吳茜
劇照
6月8日下午3點多,朱先生穿著拖鞋在樓下的小區裡散步,無意中踩到一條軟軟的東西。還沒等反應過來,他就感到右腳拇趾被東西咬了一下,低頭一看,一條背部紅色,長約10釐米的多足蟲從他右腳旁爬過。不一會兒,朱先生就感到被咬傷的地方一陣陣刺痛,傷口周圍也變得很紅,他覺得那隻多足蟲很像蜈蚣,又想到以前電視劇裏白娘子飲雄黃酒的情結,以為雄黃酒「驅妖避邪」能夠解蜈蚣的毒,於是跛著腳走到附近藥房,買回10克雄黃兌白酒喝下。
沒想到,晚飯過後,朱先生傷口紅腫更加明顯,連整個腳背都變得鮮紅,還隱約感覺頭有些暈,他這才覺得不對勁,趕緊打車趕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求診。
急診外科郭清皓醫生檢查發現,他的右腳拇趾外側有兩個點狀傷痕,再根據朱先生的病情描述,診斷為蜈蚣咬傷。在得知他在家中自行飲用雄黃酒後,郭醫生隨即進行了洗胃,打破傷風、抗過敏和解毒治療。1個小時後,朱先生的症狀得到明顯緩解,腳背和傷口周圍的紅腫也消失了。
急診科主任艾芬介紹,雄黃是一種中藥藥材,可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但多為外用,臨床上現已很少用。在我國古代民間有雄黃可「殺百毒、闢百邪」的說法,端午節喝雄黃酒的風俗在一些地區仍然盛行。但是,喝雄黃酒反而會中毒。因為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煉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黃酒等於吃砒霜;雄黃含較強的致癌物質,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和中樞神經系統麻痺等,重者則會致人死亡。
艾主任提醒,端午過後,氣候炎熱潮溼,蜈蚣等昆蟲活動頻繁,被蜈蚣咬傷後,傷者易出現麻木、紅腫、疼痛、發熱,極少數患者還會出現昏迷和休克,建議先用清水衝洗傷口,不要慌亂,以免加速毒素的吸收。如果特別嚴重就要及時就醫。
端午節前後,氣候轉暖加上梅雨到來,高溫溼熱伴隨蚊蠅孳生,正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因而驅瘟一直是端午的重要內容。
古人更是把端午的「瘟」也對應到五行,認為瘟也分五方五瘟,對於廣大民眾,把「五毒」的頭銜安到具體的五種動物身上,更好理解。依照民間流行的版本,五毒是蛇、壁虎、蜈蚣、蠍、蟾蜍,其中蛇的分布最廣、毒性最強,自然成了五毒的代表。端午節和蛇的聯繫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劇照
事實上,雄黃只是「有特異臭氣」,許多人做過實驗,蛇對這種氣味並無反應。雄黃加熱或燃燒後,能發出強烈的類似大蒜的臭味,加上燃燒發煙,能夠達到驅蛇效果,但人是和蛇一樣會被毒害的,因為雄黃的氧化產物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二砷,前者可引發急慢性中毒,後者就是聞名遐邇的砒霜。
雄黃晶體
所以,雄黃酒加熱飲用,相當於服用小劑量砒霜。那麼,如果不加熱的話,能喝嗎?答案也是「不可以」,因為天然雄黃礦常含有浮選法無法去除的雜質,包括可溶性砷和砒霜類價態砷,可導致急性中毒。即便是高純精製雄黃,其中的砷長期攝入體內後具有強致癌作用,也一樣不應服用。
依照1988年頒布的《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雄黃屬於生產銷售受到國家管制的毒性中藥。所以,雄黃闢邪驅蛇只是傳說,用科學的眼光看,其本身的毒性並不亞於蟲、蛇。所以,端午節喝雄黃酒並不可取喲~
看來,電視劇和現實生活還是有差別的,記得相信科學!!
來源:楚天都市報、澎湃新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