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路從浦東機場到臺北再從臺北轉機,14個小時後終於到了紐約甘迺迪機場。
po主在路上就在碼內容了,為的就是改變公眾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惡習(當然也是很難的)。
圖:這是經濟艙不是太空艙,只不過拿gopro拍有魚眼效果,顯得忒大。
今天的故事,從自由女神像說起……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林肯總統被刺。
巴黎郊外,一群法國知識分子熱切地討論法國和美國在其獨立戰爭中的鐵血盟友關係。有人提出在即將到來的美國建國一百周年時,法國應該送給美國一個紀念禮物。
31歲的雕塑家巴特勒迪沉默地坐在賓客中。他不知道二十年後他的作品將永遠改變紐約,成為美國的象徵。
圖:巴特勒迪
「自由女神像的全名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女神像,她是法國政府送給美國的一件禮物……」
「不是的!」
「這尊世界上最大銅像當時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相應和歡迎……」
「不是的!」
發出反對聲音,不斷打斷解說的是個胖子,是個對自由女神像研究了十多年的胖子。
他和我們說了這樣的故事……
1867年,巴特勒迪在巴黎世界博覽會求見埃及總督,建議為埃及塑造一個獅身人面像一般的巨型雕像:一個穿著松垮浴袍的女奴,手舉明燈,矗立在即將完工的蘇伊士運河的入口,名為「埃及給亞洲帶來光明」。
不料,埃及總督只是喜歡這個名字,並沒有想把雕塑安在埃及的想法。
1871年,巴特勒迪把他的目標轉為美國。
帶著由埃及女奴塑像改編的圖案設計,巴特勒迪乘船前往美國。這次他設計的銅像是一個代表古羅馬自由女神的女子。她站在一對手銬腳鐐中間,顯示她正在走出壓迫和奴役的枷鎖。這次,名字起的更大:自由照耀自由女神。
在美國的一年時間裡,巴特勒迪到過無數城市,見過美國總統、政要和各地巨商。每到一處,每見一人,必須推薦的就是自由女神。
美國人喜歡這個設計,但一談到誰出錢來建造塑像,大家就一片沉默。
巴特勒迪又一次空手而歸。
三年後,在朋友的幫助下,一個為自由女神籌款的委員會成立,委員會決定在法國籌款建造塑像,美國方面籌款放置塑像的底座。
1879年底,巴特勒迪用盡各種營銷手段,籌得完成塑像所需的75萬美金。但是美國的底座呢?連個影子都沒有!
陷於經濟危機的美國政府一直不贊成自由女神像的項目。國會拒絕了撥款10萬美金建造底座的要求。紐約市批准了5萬美金,但是最後也被駁回。
最後,是誰讓我們能在這裡欣賞這個紐約標誌呢?
是所有學新聞的都很熟悉的一個人——普利茲。
當普利茲得知項目因為沒有資金建造底座而失敗時,他看到了三個機會為塑像籌資,增加他報紙的發行量,鞭撻富人的自私。
普利茲在他新近購入的《紐約世界報》上宣布:他將任何給自由女神像捐款的人的名字印在報紙上,哪怕你只捐1分錢,目標:十萬美金。
他成功了,最後共有120萬人捐款,平均金額0.83美金。
這是多麼現代的「眾籌」模式。
1885年,8月15日,分裝成214個木箱的自由女神像被運到紐約白德路島。
1886年,10月25日,巴特勒迪和妻子到達紐約。被無數記者包圍、提問。他只說了一句:
我畢生的夢想實現了。
最後
當然是要上照片
扭腰小分隊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