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新聞和新表達:2020年美國網絡新聞獎作品

2021-02-15 後現代郵報

https://awards.journalists.org/winners/2020/

當地時間10月1日-16日,2020年美國網絡新聞獎(Online Journalism Awards)陸續頒布,揭曉突發新聞報導獎、數字視頻敘事獎、特稿獎、網絡評論獎等21類獎項。

網絡新聞獎創始於2000年5月,每年頒布一次,是美國網絡媒體的最高獎項,有「網絡普利茲」之稱,旨在表彰在網絡新聞報導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媒體。

Finalists for the 2020 OJAs have been announced and are listed below! Winners will be announced at virtual awards events throughout ONA20 Everywhere, Oct. 1–16. 

These prizes are made possible by the 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McKinsey Publishing, Journalism 360, the Agora Journalism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s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SmartNews. Their awards honor general excellence, engaged journalism, data journalism, visual digital storytelling,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public servic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reporting.

2020年美國網絡新聞獎作品全解析

By 人大新聞系 RUC新聞坊(rendaxinwenxi)

獎項覆蓋了2019-2020年對美國影響較大的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弗洛伊德事件和美國奴隸制誕生400周年等,其中以疫情相關內容為最,除了《華盛頓郵報》因《新冠病毒》獲得大型編輯室類的解釋性報導獎,還有多個獎項與之相關。包括川普政府移民政策、女性權利、土著群體的生存難題、美國司法體系中的困境等一些常見話題也有不同的關注和呈現。新聞界普遍面臨的生存危機使網絡新聞將用戶捲入作為非常重要的目標,無論是採用傳統的新聞簡報(newsletter)還是新潮的各種可視化和融媒體敘事,判斷作品的好壞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有多少用戶真正投入了關注和參與。新聞不能僅僅揭示問題,也旨在提出解決方案。這種「建設性新聞」的理念在今年的多個獲獎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作品:弗洛伊德之死(The Killing of George Floyd)

It was late in the evening on Memorial Day when police reporter Libor Jany began receiving texts: Minneapolis police had 「killed a guy.」 As he pursued the tips, details were scant, with police department references to a medical issue with a man under arrest. Jany headed to the intersection of South 38th Street and Chicago Avenue, where the Minnesota Bureau of Criminal Apprehension was on the scene.

陣亡將士紀念日深夜時分,犯罪新聞記者Libor Jany開始不斷收到簡訊:明尼阿波利斯警察「殺了一個人」。他沿著這些線索追蹤,卻發現細節不足。

Soon he and others learned more, thanks to a 17-year-old bystander who posted a video of the incident on Facebook: A police officer kneeled on the neck of a black man for nearly 9 minutes as he pleaded for his life; among the man’s last words, 「I can’t breathe.」

多虧一個17歲的旁觀者在臉書上發布了整個事件的視頻,Jany和眾人才得以了解當時的情況:一名警察跪在一個黑人的脖子上近9分鐘,其間黑人不斷請求饒命,但最後黑人只留下一句「我無法呼吸了」。

On Twitter, Jany reported what he learned, and he shared his unanswered questions, including those about the original police version of events. He posted his first story at 3:30 a.m. Soon, he and the Star Tribune named the man: George Floyd. And the name of the officer: Derek Chauvin. As well as the three other officers there.

Jany在推特上報導了他所了解到的信息以及一些尚未得到解答的問題。凌晨3:30,他發布了第一條報導。之後不久,他和明星論壇報查明了死去的黑人叫喬治·弗洛伊德,而視頻中的警察是德雷克·沙文(。

The full force of the news staff joined Jany in the coverage, on the streets, digging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officers and George Floyd, reporting what police experts and city policy said about choke holds. We talked to the teen who shot the video. And officials, community leaders, neighbors, relatives of others who』d died at the hands of police. Photographers and videographers captured the drama, from the poignant memorial scene to buildings engulfed in flames as neighbors frantically sought to hose down their homes.

明星論壇報投入全部力量進行報導:他們深入挖掘了警察和喬治·弗洛伊德的過往經歷,報導了犯罪專家和城市管理者對此次事件的看法;採訪了拍攝視頻的少年、當地官員、社區領袖、附近鄰居、曾有親戚死於警察之手的人;還拍攝了很多充滿戲劇性、衝突性的場面。

Within hours, the four officers at the scene were fired. Jany’s main story would be updated 115 times that day. We offered readers more than a dozen stories and videos that first day, on all platforms, as we reported the story.

幾個小時之內,現場的四名警察被解僱,而Jany的報導在當天更新了115次。在事件發生後的一天內,他們在所有平臺上為讀者提供了十多個文字和視頻報導。而這次事件引發的憤怒,最終席捲了整個美國甚至全世界。

As our community’s outrage and grief seethed during those first 36 hours , so did the protests. As the protests grew violent, law enforcement was overwhelmed and initially retreated. Soon lawless mayhem would take over and more than 1,000 businesses were destroyed, and neighbors took to the streets to defend themselves. Ultimately that outrage swept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as our stunned and remorseful community looked on.

From Jany’s first tweets to the full-scale deployment of our news staff, the Star Tribune’s thorough, around-the-clock reporting of Floyd’s death and its aftermath merits consideration for the ONA Breaking News award.

從Jany的第一條推文開始,明星論壇報迅速全面投入其採寫力量,每天不間斷地全面報導弗洛伊德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是其獲得突發新聞獎的主要原因。作品:「金凱德」大火與太平洋煤氣電力公司斷電事件(Kincade Fire and PG&E Power Shut-Offs)

In October 2019, Pacific Gas and Electric Co. took a historic step, initiating preemptive electricity blackouts affect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Northern Californians in an effort to prevent its power lines from igniting wildfires. Despite this move, a fire sparked beneath PG&E lines on the night of Oct. 23 in rugged Wine Country hills.

2019年10月,為了防止電力線引發野火,太平洋煤氣電力公司(PG&E)做出了切斷加州北部數千萬人群的電力供應這一歷史性舉措。但是,在10月23日晚,PG&E的電力線仍然引發了加州葡萄酒之鄉索諾瑪縣山區的大火——「金凱德」大火。

As the two crises converged, SFChronicle.com was the home of round-the-clock reporting on both the unpredictable outages and the Kincade Fire, which burned homes and wineries, forced mass evacuations and threatened communities still rebuilding after being destroyed by fires two years before. At that time, The Chronicle was the only source of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the power outages: The utility’s website went down and only The Chronicle’s interactive outage map was able to inform people whether they might be affected.

兩起事件的匯集讓報導團隊在SFChronicle.com主頁上每天不間斷地同時報導斷電情況和「金凱德」大火。當時,《紀事報》是獲取斷電信息唯一的可靠信源,它以交互式斷電地圖的形式告知人們是否會受到影響。

These simultaneous breaking news events required an approach that drew on every type of reporting and media platform. The Chronicle’s coverage had to be immers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in a way that we had never attempted in the past.這些同步發展的重大事件對報導方式有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提供各種類型的新聞信息,同時需要適應各類媒體平臺。而《紀事報》的報導具有沉浸性和多維感,這是在過去從未有過的嘗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提供不間斷的突發新聞內容,包括「實時更新」頁面、獨家調查、特稿和現場片段;We provided constant breaking news articles, a 「live updates」 page that was republished at all hours, as well as exclusive investigations, features and scene pieces.2.提供至關重要的公共服務信息,比如電力何時時候恢復或者使用發電機是否安全;

We offered utility information about vital issues, such as when power would be restored and whether using a generator was safe.

3.改進全州範圍內的火災跟蹤器並發布交互式斷電地圖,持續更新最新數據;We redeveloped our statewide Fire Tracker and published an interactive Power Outage Map, each continually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data.4.以適用於移動端的可視化報導發布火災中心的圖片和視頻。

We highlighted the most dramatic photos and videos from within feet of the fire, most included in a mobile-friendly visual essay.

團隊不僅揭露了火災發生地,還利用谷歌地球為讀者進行多媒體演示;甚至在大火開始之前,報導團隊就發布了有關太平洋煤氣電力公司的獨家新聞,指出公司高管們在停電之前甚至在距離火災發生地不遠的地方舉辦盛宴,對該公司文化和決策力提出質疑。

「Of all the vexing fossil mysteries that have confounded paleontologists, few have been as persistent as that of Helicoprion – the name given to petrified whorls of elongated teeth that look like 270 million year old renditions on the theme of buzzsaw. What sort of animal did this Paleozoic remnant belong to, and where did the circular blade actually fit on the animal?「

在2.75億年前的海洋世界裡,曾經生活著一種神秘古怪的生物——太陸鯊(Helicoprion)。人們根據殘存的化石碎片發現,這種海洋生物的口腔中長著一副狀似電鋸的螺旋狀前齒,如此奇怪的身體構造長期困擾著古生物學家。

This is how our digital science story begins. A talented team of 13 people, including producers, an artist, videographer, narrator, researcher, photographers and a text editor, who doubled as a model, re-imagined this dense, scientific discovery into a very playful, easily digestible narrative, shot in our photo studio. With the concept of an old movie as the creative conceit, they used photogrammetry from the shark model combined with animation and real video footage to create an infographic explainer on creative steroids.

為了向受眾科普這個神奇的古生物,國家地理組建了一個13人的視頻製作團隊,其中包括製片人、藝術家、攝像師、解說員、研究人員、攝影師和文字編輯。團隊成員發揮他們的想像力,手工製作了一個太陸鯊的模型,通過攝影測量法將之運用到動畫製作和視頻拍攝中,並借用老式恐怖電影的視覺創意風格,將信息量密集的科學發現轉化為逸趣橫生的視頻故事。作品:尋蹤鮑勃·魯斯之繪畫(Where Are All The Bob Ross Paintings?)Bob Ross painted more than 1,000 landscapes for 「The Joy of Painting,」 a show that ran for 31 seasons on public television and still airs daily. (It’s likely playing somewhere in the world as you read this sentence.) But when one of our colleagues tried to purchase a painting by Ross, things got interesting. What seemed like a simple question led us down a rabbit hole that let us tell the untold story of a cultural icon — a story hidden in plain sight. 電視節目「歡樂的畫室」至今已播放至第31季,。據統計,節目主持人鮑勃·魯斯曾為該節目繪製了1,000多幅風景畫,但這些畫最終都去向何處了呢?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將我們帶入了困境,探尋了這位文化偶像背後司空見慣卻未被發掘的故事。「Where Are All the Bob Ross Paintings?」 is the video account of the search that followed. It was published on July 21, 2019.「尋蹤鮑勃·魯斯之繪畫」正是這次探尋故事的視覺呈現,該視頻於2019年7月21日發布。基於面對面採訪、大量的存檔錄像、魯斯的原始畫作和有關他的網絡社區,紐約時報團隊創造了一種動態的敘事方法,讓讀者可以同我們攜手感受探索魯斯繪畫旅程中的許多驚喜。通過縮短標準的三幕式敘事結構,作品得以抓住在線觀眾稍縱即逝的注意力並創造出一種獨屬於團隊的敘事風格,這對《紐約時報》來說是一種新的可能。《舒拉》在線項目利用紀錄片和動畫相結合的獨特形式,講述了伊拉克一個不同尋常的小鎮試圖接受脫離IS控制後的生活。2014年,極端恐怖組織激進分子住進舒拉,該鎮大約一半的男性都加入。該地區在伊斯蘭國的餘波中仍處於嚴重分裂狀態,但在舒拉,暴行受害者的家人與武裝分子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作品:缺失之章 (Missing Chapter )

At its core, the Vox video series Missing Chapter exists to address historical trauma. It’s a project that sheds light on overlooked historical events, so often shared by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that have resulted in wounds carried across generations. These videos cover events that are rarely included in history textbooks but have shaped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left lasting economic,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amifications.

《缺失之章》的核心旨在解決歷史創傷,揭示那些屬於邊緣群體的、被忽視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造成了幾代人的傷痛。它們很少出現在歷史課本中,但塑造了周圍的世界,並產生了持久的經濟、社會與心理影響。

By centering on voices from 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ies and incorporating our signature Vox approach to animation, original interviews, and archival images, we』ve created an experiment in retelling history — with the goal of making space for survivors, descendants, and those personally connected to share their stories.

Vox團隊關注邊緣群體的聲音,並將其獨特的技巧運用於動畫、原始採訪和檔案圖片中,開創了一個重述歷史的實驗,試圖為倖存者、後代和相關的人提供分享故事的空間。

Inspired by the overwhelming audience engagement around our video on the Tulsa race massacre, we knew we wanted to tell more stories like it. Other episodes cover a wide variety of historical events, from racial violence to genocide, from forced assimilation to forced evictions. These stories aim to tackle not just what traumatic events occurred in the past but how these events are connected to our present.

《缺失之章》的靈感來自於Vox製作的關於塔爾薩種族大屠殺的視頻,獲得觀眾的高度參與,團隊決定講述更多類似的故事。劇集涵蓋了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從種族暴力到種族滅絕,從被迫同化到被迫遷離。這些故事不僅是要解決過去發生的創傷性事件,而且要釐清這些事件與當下的關聯。

Because so many of these events occurred decades ago, we rely heavily on the voices of historical experts or descendants of people who were there. We spend weeks scouring books, primary source material, and government records to find the right people to help tell these stories. Before the Covid-19 pandemic hit, we were able to travel to the places where these events happened and spend time on the ground with people who live there and feel the repercussions of these historical moments – as well as gather visuals to give a sense of place.

由於這些事件大多發生在幾十年前, 需要依賴歷史專家或者當事人後代的聲音。Vox團隊花了數周的時間搜尋書籍、原始資料和政府記錄,尋找合適的人來講述這些故事。在疫情暴發之前,團隊曾前往這些事件的發生地,與當地人共處交流,並收集視覺素材。最終,Vox團隊用讓人驚嘆的、罕見的檔案圖片、生動的畫面等各種現代形式的結合,呈現了一個許多人從未聽說過的世界。拘留所和監獄總是被設計成最隱秘的社會機構。利刃(Sharp as Knives)、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roject)和話題(Topic)三家新聞機構呈現的系列動畫作品《陰陽魔界》(The Zo)藉助融媒體新聞幫助公眾更深入地了解了監獄對人的影響。作品名稱「The Zo」來源於一位犯人的講述,因為他說在監獄就像是處於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該作品透過藝術家莫莉·克拉巴珀的插畫,結合犯人書信中敘述的軼事,用曾受監禁者的聲音向我們講述了監獄是如何將人從內心瓦解的:通過擾人心智的規則和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監獄使犯人失去對周圍世界的理解力與判斷力,從而使他們更容易被控制。第一集的主題是「引入」。新入獄的犯人不得不學習遵守一些武斷的規則,比如什麼時候領取洗好的衣服、房間裡能放什麼東西等。這些規則由獄警隨心所欲制定,往往不合常理。第二集的主題是「適應」。在這一階段,犯人會抓住一切機會找回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權,比如強迫症似地記錄下食堂中餐品的價格,或是觀察看守多久會翹一次班。第三集的主題是「報復」。監獄管理者會鼓勵犯人提出意見。但當犯人向管理者抱怨變化無常的規則,或者檢舉獄警的一些失職行為時,即便犯人有理有據,也會經常因為這些行為被獄警故意騷擾,或者被處以轉移或單獨監禁等報複式懲罰。James Dommek是一位來自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土著作家與音樂人。在這部作品中,他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懸疑故事,展現了美國土著民俗與司法體系的衝突。傳說在廣袤的阿拉斯加北極地區,生活著一個著名的部落——Iñukuns,這個部落似乎只在傳聞中出現。然而,一位名為Teddy Kyle Smith的逃犯用親身經歷證明了這個部落的真實存在。Smith原本是一位雄心勃勃、前途無量的演員,然而,槍擊、追捕、流血等一系列可怕的事件讓他所憧憬的一切化為泡影。Smith的悲劇在James Dommek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作為最後一位Iñupiaq故事講述者的曾孫,他以音頻的方式講述了Smith的故事。《午夜之子》呈現了作者探尋Teddy Kyle Smith的身份、經歷與見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聽眾可以跟隨Dommek生動形象的敘述,走進這個層次豐富而綿延的故事,從而感受阿拉斯加的靈魂。(編者註:Iñukuns和Iñupiaq均指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土著人部落,為因紐特人的一支。)作品:《身體》 第2季 (Bodies Season 2)

Bodies is a documentary podcast. Each episode of Bodies is the journey of one person (specifically women and marginalized genders) to solve their medical mystery. It combines intimate, nuanced storytelling with health reporting to uncover the societal layers that affect health, like racism, sexism, and capitalism.

《身體》是一部播客紀錄片,每集的故事都是一段探尋主人公身體醫學奧秘的旅程(特別是女性和邊緣性別者)。它將私密,細緻入微的故事講述與健康報導相結合,來揭示影響健康的社會因素,例如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資本主義。

「Not Tested on Humans」 is about dangerous unregulated medical devices,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at the FDA, and the failure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o look out for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their customers. It looks specifically at transvaginal mesh — a device that was never tested on women before it went to market. It’s had disastrous health effects. We investigate these issues through the personal story of Melynda, whose health has been severely impacted by vaginal mesh.「未經人體測試」 關注的是不良醫療器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美國藥監局(FDA)信息透明的缺失與醫藥公司對用戶健康和安全的漠視,使危險而不受管制的醫療器械得以順利生產銷售。節目介紹了「經陰道植入網片」——一種上市前從未在女性身上測試過的醫療器械。通過採訪受害者Melynda,節目組用她的故事向我們介紹了這一器械對健康產生的災難性影響。

「The Cost of Silky Soft」 is about Johnson & Johnson’s talcum-based baby powder. For decades, J&J was aware that their baby powder had traces of asbestos, a cancer-causing mineral. But they failed to disclose it to the public or the FDA. We follow the story of Krystal, a Black woman who was diagnosed with ovarian cancer after decades of using baby powder, including in her pelvic area. This story investigates the lack of regulation for cosmetics, outdated legislation, and J&J’s failure to look out for the safety of its customers. We also investigate the racial component of this story, and how J&J targeted Black women through advertising suggesting that they use this product on their underwear to stay 「fresh and clean.」 We look into the history of racist and sexist marketing.

「柔滑的代價」講述的是強生公司一款含有滑石粉成分的嬰兒爽身粉。幾十年來,強生一直知道他們的嬰兒爽身粉中含有微量的石棉,而石綿是一種致癌的礦物。但他們並沒有向公眾或美國藥監局(FDA)披露這一問題。節目跟蹤介紹了黑人女性Krystal的故事,在使用了數十年嬰兒爽身粉後,她被診斷罹患卵巢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骨盆區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調查,節目揭示了化妝品市場缺乏市場監管,過時的立法和強生公司忽視客戶安全的問題。節目還從種族問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分析強生是如何通過廣告來精準定位黑人女性作為目標用戶,向她們建議在內衣上使用爽身粉來保持私密部位的「舒適和清潔」。除此之外,節目中也梳理了營銷中出現的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問題的歷史。

「Invisible Impact」 is about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TBI). The story centers around Stacie, who after years of being hit and berated by her partner, suffered from debilitating TBIs. But because research around TBIs has focused primarily on NFL players and war veterans, doctors and even advocates in IPV are not aware of the widespread connection between IPV and TBIs. In this episode, we meet Dr. Eve Valera who has dedicated her career to studying this underreported and under-researched correlation.

「隱形的影響」介紹了親密伴侶的家庭暴力行為和由此導致的創傷性腦損傷(TBI)的故事。節目圍繞Stacie的故事展開,在遭受伴侶多年的謾罵和毆打後,Stacie出現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和創傷性腦損傷。但是,圍繞創傷性腦損傷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美國橄欖球運動員和退伍軍人,醫生和倡導關注親密關係暴力的人們也沒有意識到親密關係暴力(IPV)和創傷性腦損傷之間存在廣泛聯繫。這期節目請到了Eve Valera博士,她致力於研究二者之間被人們忽視的關聯。This hourlong audio narrative takes a deep look into the bottom run of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housing market. 這部音頻敘事作品深入觀察了美國南加州房產市場的底層狀況,揭露了「超級房東」的存在和現代貧民窟令人震驚的居住條件。

The story is, at its heart, a data-driven story that has been reported and crafted into a compelling digital story and an hour long audio narrative. 

An entire team of KPCC reporters and editors worked to transform hours of interviews and piles of reporting into a compelling audio product.

這個數據驅動新聞包含一個引人入勝的在線新聞和一段時長1小時的音頻敘事。

Investigative reporter Aaron Mendelson uncovers a shocking record of shoddy living conditions which targeted the poorest tenants, conditions so dangerous that they resulted in the death of an infant.

調查記者Aaron Mendelson通過分析房產回收數據和商業實體數據,發現了這個與170多個公司有關聯的超級房東Mike Nijjar,並牽扯出一樁擁有16000個住房單位、4400個物業和13億美元的房地產生意。

Aaron discovered mega-landlord Mike Nijjar by analyzing eviction data. In doing so, he noticed the same property owners』 names popping up again and again. He then used California Secretary of State data on business entities to identify a web of more than 170 companies connected to Nijjar. Armed with that information, Mendelson was able to query several counties』 assessor data and identify a business with 16,000 units, 4,400 properties and $1.3 billion in real estate.

通過審查資料庫和數千頁的法律文件,作品團隊發現這個龐大企業侵吞租戶保證金並嚴格收取滯納金,甚至設計了一套完備系統來快速驅逐租戶,而這些生活在現代貧民窟的租戶面臨支付房租、房屋維修、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This extensive data reporting helped orient shoe-leather reporting. After identifying Nijjar’s businesses in databases, we reviewed thousands of pages of court filings to build a picture of how his businesses operated. This led us to a number of depositions in which Nijjar and his associates described their business philosophy. They showed a massive enterprise fed by unreturned security deposits, strictly enforced late fees and a system designed to efficiently evict tenants.

粗劣的生活條件曾導致一個五個月大的女嬰葬生火海,還有租戶在停車場被槍殺。儘管當地檢方和房地產監管機構採取了行動,但Mike Nijjar仍在繼續營業。這個超級房東和他的房產生意此前幾乎從未見諸媒體,這一報導揭示這個令人深思的住房危機,展露加州房地產的陰暗面。

Aaron’s reporting let him to tenants of these buildings — he did dozens of interviews with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ese modern day 「slums.」 Tenants detailed their struggles with paying rent, getting maintenance done and staying safe. One tenant, interviewed twice during the reporting phase, was tragically shot and killed in the complex’s parking lot.

Aaron also interviewed the family of Jenica Lozano, a five-month-old girl that died in a fire at a trailer park. A Nijjar-linked company rented her family a trailer that it had not secured a permit for. The unit had no smoke or carbon monoxide detectors, and problems with electrical wiring had been documented at the park. Prosecutors and real estate regulators took action, but Mike Nijjar remains in business.

Mike Nijjar and his business were essentially unheard of prior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story. He was sometimes complained about on Yelp, but he was almost never covered by the media. Through exhaustive reporting, KPCC + LAist were able to shed light on the sinister side of California’s housing crisis.

For the audio version of this story, Aaron carefully crafted a compelling, narrative driven hour long show that aired on KPCC and is part of the digital project.

Mongabay Indonesia;Myanmar Now;Premium Times;R.AGE;Rappler;SHAN Herald;Sustainable Asia;The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Collective;The Reporter;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作品:穿山甲報告:被販賣到絕種(The Pangolin Reports)

It is our honor to nominate 「The Pangolin Reports: Trafficked to Extinction」 for the Online Journalism Awards as a trailblazing collaboration among newsrooms in Asia and Africa.

《穿山甲報告:被販賣到絕種》作為亞洲和非洲新聞室之間開拓性合作的新聞作品,被授予今年的合作報導卓越表現獎。

This collaboration included more than 40 journalists from across Asia and from Africa. We met the poachers, the traders and the consumers and told their stories. It lasted from late 2018 to Sept. 2019, when we published a shared report and has since been ongoing.

這一由超過40名來自亞非的新聞記者合作完成的新聞項目揭露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充分報導、居於公眾視野之外的穿山甲非法貿易。

We documented the illicit trade of pangolins, the world’s most trafficked animal – a subject which has been underreported so far and which was widely unknown to the general public until the pandemic brought the trade to spotlight – from roadside poachers in Cameroon and Nigeria and Southeast Asia to prisons in transit hubs like Kathmandu and Hong Kong to restaurant kitchens in Myanmar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China.

在整個橫跨數個大洲的非法供應鏈上,記者們發現了穿山甲販賣與執法部門、販毒集團、叛亂組織和腐敗的地方政府的聯繫。從喀麥隆和奈及利亞的路邊偷獵者,到東南亞交通樞紐城市的監獄,再到緬甸的廚房和中國的製藥公司,都是非法貿易鏈條中的環節。《穿山甲報告》披露了徒手偷獵者的存在,以及穿山甲的偷獵和非法貿易與犯罪集團的關聯,這些犯罪者通過合作和競爭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此外,記者們還拜訪了阻止這種非法貿易的土著社區,他們開展培訓,努力把偷獵者轉變為野生動物保護人士。

Across the illicit supply chain, we found ties to law enforcement and drug syndicates, rebel groups, and corrupt local governments. We found artisinal poachers but also that the poaching and illegal trade of this small, scaly anteater is linked to criminal syndicates that cooperate and compete to meet demand in China. We also met indigenous communities who stop the trade and a training effort in Taiwan to turn poachers into protectors of wildlife. 

在菲律賓,《報告》講述了當地官員因擔心對自己謀求連任造成影響而沒能遏制穿山甲販賣的故事。而在印度尼西亞,記者們發現這一非法貿易與一個大毒梟存在聯繫。

In the Philippines, we told the story of how local officials could not curb trafficking because they feared about undermining their chances of reelection. In Indonesia, we tied the trade to a leading drug lord.

即便有保護法存在,穿山甲的消費與貿易在某些地區也是普遍的為了做到上述一切,參與項目的記者們公開和共享彼此之間的報導,並建立資料庫展開協作,從而發現走私路線、執法漏洞、定價和走私策略的相關證據,並使之能夠被公眾獲取,而該項目主題已發表的相關報導多達一百餘篇。

To do all of this, we shared reporting openly among each other and built our own datasets to find evidence of smuggling routes, law enforcement loopholes, pricing, and smuggling strategies and made it available to each other and the public.

Our submission includes links to selected stories that came out of our collaboration. In total, we published more than a hundred stories on the topic, and also assisted other reporters as much as we could when the story became of larger public interest during the pandemic.

作品:和世界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比比:你的城市怎麼樣?(See How the World’s Most Polluted Air Compares With Your City’s)

Outdoor particulate pollution, known as PM2.5, is responsible for millions of deaths around the world each year and many more illnesses. We created a special project that adds a geolocated data layer onto the real world that visualizes this damaging, but often invisible, pollution. The interactive article allows readers to visualize some of the worst air in the world in comparison to the air in their own city or town, giving them a more personal and visc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cale of this public health hazard.

室外顆粒物汙染,即我們所熟知的PM2.5,每年都會造成上百萬人死亡、導致更多人生病。空氣汙染看不見摸不著,但破壞力很大,《紐約時報》報導團隊別出心裁地將地理定位數據層覆蓋在實景地圖上,使空氣汙染可視化。這篇沉浸式報導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世界上最嚴重的空氣汙染,也可以拿自己居住的城市與之進行比較,從而發自肺腑地體會到空氣汙染對公眾健康的危害範圍之大。

We wanted the project to build empathy through data by connecting people’s own experiences (what average air pollution is like in their own city) to various case studies of polluted air that have recently made news, from northern India to California’s Bay Area during wildfire season. To achieve this, we worked to make an immersive space, in which readers could feel like they were actively experiencing air pollution. The project used augmented reality and 3-D web particle simulation to achieve this.

報導團隊希望藉助數據喚起人們的同理心:讓讀者把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們所居住城市的空氣汙染情況),與印度北部和加州灣區野火集季節等近來登上新聞的空氣汙染案例結合起來。為此,他們使用增強現實和3D網絡模擬粒子打造了一個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沉浸式空間,使空氣汙染變得具體可感。

We wanted to make the visualization have the right feeling of movement in space to evoke polluted air, while still reflecting that it was, in fact, a data visualization, rather than an accurate reflection of what pollution might look like at a specific place and time. We went through many iterations for how to represent this pollution to our audience: as particles, as haze, etc. The end goal: Walking the line between what is scientifically accurate, while also allowing people to feel a na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visual and the subject being visualized (pollution).

在實現可視化的過程中,報導團隊希望模擬汙染物的粒子可以在平面空間中逼真地浮動,但同時也能夠展現其數字模擬的特性,而非具體時空場景下的汙染狀況。團隊曾嘗試過以粒子、霧霾等形態向觀眾呈現空氣中的汙染物,屢次試錯後終於找到了最恰當的呈現形式:既科學精確,又能讓人們將視覺模擬和被模擬物(空氣汙染)自然而然地聯繫起來。報導用浮動的3D網絡模擬粒子讓空氣汙染物變得具體可感報導團隊將地理定位數據層覆蓋在實景地圖上,直觀地展現全球空氣汙染影響範圍

Popular Information is a newsletter by Judd Legum dedicated to independent 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 The newsletter has had an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by consistently holding powerful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accountable for their actions.

Popular Information是由Judd Legum撰寫的新聞簡報(newsletter,指給特定讀者定期寄發的時事快報),致力於發布獨立的問責新聞報導,旨在通過揭露權利人士與機構的負面新聞,要求他們承擔責任。

In early March, as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emerged, Popular Information reported that Darden — which operates the Olive Garden and other large restaurant chains — did not provide paid sick leave for its employees, except in a few states where it is required by law. The reporting for that edition involved talking with dozens of Darden employees, in restaurants, on the phone, and online. About 10 hours after the piece published, Darden announced it would provide paid sick leave to all its hourly restaurant employees. The change improved working conditions for 175,000 workers.

2020年3月初,新冠疫情在美國蔓延。Popular Information發布詳實的報導,揭露美國餐飲巨頭達登公司在疫情期間除在有法律明令要求的少數州外,並未為僱員提供帶薪病假。該則報導發布10小時後,達登公司宣布將為其名下餐廳的所有小時工提供帶薪病假福利。此舉改善了十七萬五千名員工的工作環境。

Similar reporting in Popular Information on Kroger, Spectrum, and Petsmart, grounded in interviews with employees and internal documents, resulted in meaningful changes for workers at those companies.

此外,該新聞簡報還廣泛報導了Facebook等線上平臺存在的傳播虛假消息和違反、擅改政策等問題。

The newsletter has also reported extensively on online misinformation, with a focus on Facebook. A report in Popular Information earlier this year resulted in Facebook removing over 1,000 Trump campaign ads for violating the company’s policy on census misinformation. 

Facebook initially told Popular Information that the ads did not violate Facebook’s policies. But following an uproar after the newsletter was published, the company reversed course. It is the only time to date that Facebook has removed Trump campaign ads for misinformation.

本年初,Public Information報導Facebook平臺被投放大量川普競選廣告,違反該公司有關打擊線上虛假信息的相關政策。Facebook公司於重壓下,一改原先脫責之說,宣布刪除川普競選團隊的一千多條廣告。Public Information的影響力持續攀升,已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美聯社等權威媒體引用,它證明新聞簡報的功能遠不止於做新聞的總結,還可以成為引發變革的重要工具。

Popular Infomation revealed that a large pro-Trump network of Facebook pages, including a page called 「I Love America,」 was run out of Ukraine. Eight hours after publication, Facebook removed the entire network, which had the reach of the New York Times and Washington Post combined. With the help of a Ukrainian journalist, Popular Information interviewed the Ukrainians behind the scheme.

Last October, Popular Information was the first outlet to report Facebook changed its advertising policy to allow politicians to lie in ads. Facebook maintained that it had not changed its policy, but screenshots of its advertising guidelines maintained by Popular Information proved that it had.

Popular Information’s reporting has been ci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Washington Post, Bloomberg, the Associated Press, The New Yorker, NBC News, Vanity Fair, BuzzFeed, and many other national and local outlets.

Popular Information demonstrates that newsletters can do far more than summarize the news. They can be a powerful vehicle to create change.

2020年1月8日,《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Gerry Shih和Lena Sun對不明原因肺炎進行了報導。後來,優秀記者們對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進行了深入報導。華郵組織了他們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工作人員,為讀者普及健康常識,更新疫情動態,深入探究新冠肺炎迅速傳播的原因,剖析各國政府不甚科學的決策,揭露疫情對居民和醫療系統的影響。數以百計的記者參與了這些報導,並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工作。華郵以發布每日更新的博客的方式,為讀者提供全球各地的新聞報導,這些報導均出自位於疫情「震中」的前線記者、編輯與研究人員。此外,還為讀者推出免費的新聞簡報。3月初,在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前,記者Harry Stevens試圖藉助圖像向大眾解釋病毒在人群中迅速傳播的方式,用球在屏幕上的彈跳類比病毒的指數級擴散。圖文並茂的解釋讓「壓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這一概念深入人心。這篇通俗易懂的報導得到了讀者的認可,成為《華盛頓郵報》歷史上閱讀量最大的報導,並被譯成17種語言。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喜劇演員庫梅爾·南賈尼與日本球星本田圭佑等名人均在社交媒體上轉發該報導,來自全球各地的廣播電視媒體也對該報導表示關注。不少《華盛頓郵報》的讀者表示,這篇報導清晰地闡釋了保持社交距離的必要性,成為他們勸說親朋好友居家防疫的有效論據。兩張圖片均來自《華盛頓郵報》官網,Harry Stevens在報導中藉助以上圖片說明美國疫情形勢與新冠病毒迅速傳播的原理《擁堵的紅》著眼於大波士頓地區的交通擁堵現象,解讀這個數百萬人每天面臨的惱火問題。該作品通過一系列融媒體報導剖析了產生擁堵問題的深層原因,提出潛在的解決方案。大波士頓地區比五年前多了30萬輛汽車和卡車,道路似乎永遠也不夠用,對該地區的福祉構成了威脅。作品利用無人機航拍鏡頭、圖形和旁白來製作視頻,剖析交通堵塞的生成機理;罕見地追究了當權者的責任:政府給機動車補貼照顧,地區的頭部企業通過通勤福利鼓勵員工開車,政客們的不作為都讓這個問題日益尖銳。作品也向讀者問責,解釋了在亞馬遜網購或者獨自開一輛車這些常見的行為如何加劇了擁堵。這個包含著複雜信息的融媒體項目由新聞故事、紀錄片、數據可視化、社區討論等多種形式構成。創作團隊建立了新聞簡報以電郵方式發給報紙的讀者,並通過彈窗、社交媒體推送等方式把報導推送給潛在的手機讀者。這個策略使得該報導成為《波士頓環球報》2019年訂閱與非訂閱讀者中閱讀率最高的內容,並成功推動人們向公共運輸部門提出改革要求。作品:《犯罪與驅逐:揭秘推動我們移民制度變化的迷思》(Crime and Deportation)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致力於報導美國國內刑事司法與移民執法問題的非營利性新聞機構。川普政府自上臺便逐步收緊移民政策並修改相關法律。在此背景下,馬歇爾計劃號召對移民問題進行更有力且以事實為依據的報導。馬歇爾計劃在過去一年推出《犯罪與驅逐:揭秘推動我們移民制度變化的迷思》系列報導,包括四篇傑出的數據分析與一篇創新特稿,進一步證實了公正、真實地報導移民執法問題的必要性。首篇報導由馬歇爾計劃與POLITICO合作撰寫,揭露自川普當選以來,放棄法庭鬥爭而申請「自願離境「的移民數量激增。另一篇與POLITICO合作的報導記錄了川普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旨在加快驅逐決策流程的政策反而造成了移民法院工作的大量積壓,揭示美國移民系統的系統性失敗。第三篇報導《非法移民是否與犯罪有關》與《紐約時報》聯合完成,通過大量分析證明非法移民數的增長並不會導致地區犯罪率的提高。第四篇報導則與《紐約時報》「The Upshot」欄目合作,揭露由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主導的驅逐工作,不論其強度,均不會降低犯罪率。而此系列報導的最後一篇是與《衛報》合作發布的多媒體沉浸式報導,帶領讀者追溯移民拘押政策的起源與歷程,見證世界上最大型移民拘押系統的出現。(左圖顯示2007年至2016年間非法移民數量的增加並不會造成各項犯罪數量的提高)(右圖顯示驅逐政策的嚴苛程度並不會影響地區犯罪率,驅逐率最高的十個地區的犯罪率與驅逐率最低的十個地區無顯著差異)作品:影響力舞者的崛起(Rise of the Dancefluencers)在商業舞蹈領域,職業舞者的長相、身材、風格長期被束縛在一個傳統而局限的框架之下,這使得許多與主流審美不相契合的邊緣舞者在行業內難以立足。近年來得益於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網絡的流行與大規模應用,那些受困於行業規則中的非傳統舞蹈人才開始另闢蹊徑,在社交網站上創建自己的帳號或頻道上傳舞蹈作品,向更多的人展示他們獨特的舞蹈藝術風格,並最終成功在商業舞蹈圈闖出一片天地。作者採訪了四位與眾不同的洛杉磯舞者,並在文章中分層講述了她們的故事。通過四位舞者個人經歷的展開,讀者能清晰地了解到網際網路是如何一步步打破受眾對專業舞者的刻板印象,讓人們得以看到更加豐富多元的舞蹈藝術創作。這篇作品在詳實的採訪素材和文本資料中間融合了大量的視覺素材加以輔助,包括圖片、附有人物簡介的動圖、展示舞者通過社交網絡獲得的收入的圖表,以及與故事相關舞蹈視頻。在文章的最後,作者還附上了一段視頻,講述這篇特稿背後的故事。視頻以第一人稱視角驅動敘事,一方面介紹作者寫作這篇特稿的選題靈感由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提供了更多關於這四位舞者職業生涯的細節信息。作品:消失的女兒們 (Disappearing Daughters)在墨西哥北部邊境城市華雷斯,沒有人清楚到底有多少婦女被殺害或綁架。太多有關性別的殺戮被忽視,被擱置,被遺忘,而兇手逍遙法外。由於此類罪行在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十分普遍,導致它獲得了一種官方命名——「殺害女性罪」。但是在華雷斯失蹤和被謀殺的婦女不僅僅是統計數據中的一個個阿拉伯數字。她們是家人心愛的女兒,驟然離去留下了難以想像、毫無意義的空虛。她們是反對有罪不罰和不公正的火把;她們是悲傷的種子,綻放出藝術之姿;她們是美麗、脆弱而必須被留存下來的記憶。2020年國際婦女節之際,《西雅圖時報》發表了特稿「消失的女兒們」,並在其中將視覺新聞與視覺詩歌相結合來凸顯華雷斯婦女的力量。作品將華盛頓州桂冠詩人克勞迪婭·卡斯楚·盧娜(Laureate Claudia Castro Luna)的詩歌與新聞報導、攝影和電影交織在一起,讓觀眾沉浸在母親們為失蹤的女兒和更大的社會變革而抗爭的故事中。作品:委內瑞拉:走私者的天堂(Venezuela: The Smugglers』 Paradise)本項目是由Correo del Caroni(委內瑞拉)、De Correspondent(荷蘭)、InfoAmazonia(巴西)、Miami Herald/Nuevo Herald (美國)和Runrun.es(委內瑞拉)5個新聞機構合作完成的作品。《走私者的天堂》調查了委內瑞拉採礦衝突、黃金販運和非法資金流動的問題。在此報導中,作品確定了委內瑞拉南部衝突不斷的礦山的利益相關者,並發現了由此出產的黃金與國際買家之間的關聯。委內瑞拉的採礦業充滿了犯罪活動,從中挖掘的大部分黃金、鈳鉭鐵礦和鑽石都是經由非法網絡進入的世界市場。而委內瑞拉的民眾則是此項犯罪活動中遭受打擊最為嚴重的群體,他們無法從本國的自然財富中獲益,因為利潤都被非政府武裝組織、腐敗的軍方和政府派系奪走。通過數據分析和對直接參與此貿易的消息人士的採訪,作品發現哥倫比亞和荷蘭加勒比群島被用作這些礦物到達其最終目的地的中轉站,而最終的目的地包括美國、歐洲和中東。在系列網絡報導中,作品關注了黃金的來源和開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了深入了解這項貿易,團隊成員走過了與黃金販運相同的國際航線,並會見了販子、專家、礦工、政府官員、商人和生活在礦區的受害者,從而揭露了一個管理著數十億美元產業的未知網絡。作品:新冠疫情期間的社群新聞傳播(Use of WhatsApp During COVID-19 Pandemic)Documented團隊基於社交媒體WhatsApp建立了一個西班牙語的新聞服務項目,以更好滿足紐約西語移民的信息需求。紐約由於新冠疫情封城後,該項目的用戶開始諮詢諸如健康醫療、租戶權益、疫情對移民的影響等問題,因此項目團隊也與相關專家展開合作,提供其他新聞網站所沒有的信息資源來幫助人們度過危機。疫情期間,項目團隊根據社群諮詢內容發布了十幾篇文章,並多次聯繫專家進行臉書直播。項目團隊盡力確保每個用戶提出的問題都能收到單獨的答覆,並且還會整理常見問題的解答,發送給社群中的每個用戶。為了使消息更好地在WhatsApp上進行傳播,Documented團隊與拉丁插畫家合作,將租戶權益、醫療服務等問題的答案簡明清晰地以四格漫畫的形式呈現。項目團隊還與西班牙語環球電視臺Univision紐約分站合作,對疫情期間的謠言進行事實核查,並發布相關文章。該團隊的編輯Nicolas Rios還與Univision一同進行臉書直播,告訴人們如何辨別謠言與虛假信息。作品:參與式新聞(Engaged Journalism)該系列報導項目體現了南加州公共廣播電臺(SCPR)對參與式新聞的貢獻——將社區民眾的信息需求和習慣放在首位,反映了報導地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展現了SCPR在同日漸壯大的實踐社區分享信息上的投入。在以下五個項目中,記者將民眾參與廣泛納入報導製作,應用郵政、簡訊、電子郵件和網絡合作等渠道向社區居民傳達信息。任務說明:2019年6月起,每篇報導底部會單獨附上的任務說明,邀請讀者就記者知識領域提問,用以拉近編輯室和社區的距離,發掘人們關注的新聞事件,為讀者和報導者雙方提供闡述明晰的框架。新冠信息郵寄者:在洛杉磯縣,四分之一有學齡兒童的家庭都未配有寬帶網際網路和電腦。為了向這些家庭傳達關於新冠病毒肺炎的重要信息,SCPR為父母製作了英文和西班牙語版本的郵寄品,寄向12670個家庭,其中僅有40%-50%擁有電腦和網絡。回答新冠肺炎相關問題:截至目前,SCPR通過報導回復了超過3000個新冠肺炎相關問題,回答比例在媒體中獨樹一幟。它通過簡訊參與平臺GroundSource向訂閱的300名用戶發送簡訊通訊消息,同時和Hearken(一家為用戶和記者提供直接交流機會的網絡科技公司)合作,探究如何應用機器學習減少根據提問內容將其分類的時間。「直面音樂:橙縣藝術高中的未卜前景」:該系列深度報導探究了該校瀕臨失去辦學資質的原因,探討了關於何人能入讀優質學校的問題。記者耗費數月,讓橙縣高中的畢業生和在讀生參與了項目,提供更新最新進展的專用電子郵件服務。 投票指南:2020年初,洛杉磯用投票中心替代投票站。面對更加不易的投票,民眾在初選階段的困惑顯而易見。同2019年一樣,SCPR繼續提供了投票指南。通過對Hearken和GroundSource平臺的應用,SCPR記者收到並回答了超1000條有關投票機制的問題。

《明星論壇報》-弗洛伊德之死

https://awards.journalists.org/entries/the-death-of-george-floyd/

《舊金山紀事報》-「金凱德」大火與太平洋煤氣電力公司斷電事件

https://awards.journalists.org/entries/kincade-fire-and-pge-shut-offs/

國家地理-太陸鯊

https://app.frame.io/presentations/9b388fdd-21c1-4ad5-9548-32cd36a950ea

《紐約時報》-尋蹤鮑勃·魯斯之繪畫

https://www.nytimes.com/video/arts/100000005865824/bob-ross-paintings-mystery.html

美國之音-舒拉

https://www.voanews.com/shoura

沃克斯傳媒-缺失之章

https://m.youtube.com/playlist?list=PLJ8cMiYb3G5fR2kt0L4Nihvel4pEDw9od

利刃、馬歇爾計劃、話題-陰陽魔界

https://www.themarshallproject.org/2020/02/27/welcome-to-the-zo    

Audible-午夜之子

https://www.audible.com/pd/Midnight-Son-Audiobook/B07XQLXGJW

KCRW-《身體》第二季

https://www.kcrw.com/culture/shows/bodies/update-season-2

美國南加州公共廣播電臺-《困》

https://omny.fm/shows/news-reports/stuck-deceit-disrepair-death

穿山甲報告:被販賣到絕種

https://awards.journalists.org/entries/the-pangolin-reports/

《紐約時報》-和世界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比比:你的城市怎麼樣?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9/12/02/climate/air-pollution-compare-ar-ul.html

Popular Information

https://popular.info/p/free-breadsticks-during-a-coronavirus

《華盛頓郵報》-新冠病毒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graphics/2020/world/corona-simulator/    

《波士頓環球報》-擁堵的紅

https://apps.bostonglobe.com/metro/investigations/spotlight/2019/11/19/seeing-red/ 

 馬歇爾計劃-《犯罪與驅逐:揭秘推動我們移民制度變化的迷思》 

https://www.themarshallproject.org/2019/05/08/more-detained-immigrants-are-giving-up-court-fights-and-leaving-the-u-s

《洛杉磯時報》-影響力舞者的崛起

https://www.latimes.com/projects/la-social-media-dance-influencer/

《西雅圖時報》-消失的女兒們

https://projects.seattletimes.com/2020/femicide-juarez-mexico-border/

委內瑞拉:走私者的天堂

https://smugglersparadise.infoamazonia.org/?lang=en

Documented-新冠疫情期間的社群新聞傳播

https://documentedny.com/2020/04/21/guia-de-ayudas-para-inmigrantes-durante-la-pandemia/   

美國南加州公共廣播電臺-參與式新聞

https://www.scpr.org/    

「數據驅動」和「數據可視化」是多個獲獎作品的關鍵詞。除了單設調查性數據新聞獎以外,獲解釋性報導獎的作品《擁堵的紅》《犯罪與驅逐:揭秘推動我們移民制度變化的迷思》,調查性新聞創新獎作品《俄羅斯影像帶:被襲擊的敘利亞醫院與平民》《法外之地》《債務人監獄是過去的事情嗎?》,數字音頻敘事獎的作品《困》,沉浸式報導卓越表現獎的作品《和世界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比比:你的城市怎麼樣?》等都大量使用了數據驅動新聞或數據可視化的形式來增加新聞的深度和表現力。輔助報導的技術開發頗為亮眼。如獲得此次數字新聞輔助技術創新獎的加拿大《環球郵報》用人工智慧Sophi管理大部分內容,經過訓練的Sophi更加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記者編輯,使後者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於發掘和講述新聞故事。除了訴諸視覺形式傳播,美國媒體重視開發音頻傳播形式,如此次音頻數字敘事獎中的作品《身體》通過播客紀錄片的形式將私密、細緻入微的故事講述與健康報導相結合,探討了影響健康的更廣泛的社會因素,而《困》則用音頻新聞的方式深入觀察了美國南加州房產市場的底層狀況,這些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對聲音這一伴隨媒介的作用的開發顯得充滿想像力。

《南華早報》這一年在對香港本地新聞及新冠疫情的報導上表現突出。報導香港實時事件時,南華早報新聞編輯室採用了多種創新技術,比如「實時博客」更新等多渠道的報導手段。實時博客更新也被其他媒體用來追蹤事件進展,並在他們的報導、突發新聞、社交媒體和視頻內容中廣泛出現。編輯室還採用數字優先的方法,用數據分析來獲取觀眾見解,並製作了解釋性的交互圖表和包含視覺敘事和長視頻的分析專題,為其對香港新聞的報導提供了歷史視角。

《南華早報》也是最早一批在12月31日報導新冠病毒的媒體之一,在新冠發展成全球疫情之前,就進行了詳細追蹤,並有多篇來自武漢的早期報導。在報導新冠過程中,編輯室充分協作,以生產豐富的交互式多媒體內容、常見問題解答、深入的系列報導和信息圖表。最早在1月21日,其報導中就包含了解釋新冠疫情蔓延的圖表。該報在方便瀏覽的微型窗口展示作品,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最新消息的信息中心。並且,《南華早報》與新加坡的《海峽時報》和澳大利亞的第七頻道共同製作了特別的Facebook Live,對三國醫學專家共同參與的研討會進行直播。在Facebook上,《南華早報》設立了專門的冠狀病毒小組分享新聞,並開始編輯每日新聞簡報來向讀者介紹疫情的最新進展。

《南華早報》:冠狀病毒:新冠肺炎疫情解釋( Coronavirus: the disease Covid-19 explained)報導截圖

《舊金山紀事報》是一家美國本地新聞編輯部,工作內容包括講述舊金山、舊金山灣區和其他地區的故事,並通過公正、硬核和詳實的報導來強化社區精神。該編輯部的核心價值是創新,注重宏大的交互式報導的呈現以豐富新聞內容,使得數字訂閱用戶激增。以下是兩個例子:

San Francisco Chronicle網站截圖

《冠狀病毒追蹤器》:今年3月,舊金山灣區統計出新冠肺炎的首批病例,《舊金山紀事報》發起了交互式地圖和圖表的收集工作。從那時起,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數據項目,每日更新數次,並成為加州最準確的案例計數器。

《一天,一城,沒有救助》:他們報導了舊金山灣區的無家可歸流浪者。這是他們關於這個主題最宏大的項目,36名員工參與了報導,幾十名員工做出了不同的貢獻。獲得8月西德尼獎(Sidney Award,一個每月頒發的調查性報導獎,每月評選出上月一個最佳作品,作品需揭示社會或經濟秩序中的不公現象,服務公眾利益)的它,讓讀者走近了舊金山流浪者一天生活。

《舊金山紀事報》的新聞編輯部一直在尋找講好故事的新方法。他們強調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敢於嘗試新策略和技術。以下是三個例子:

任務編輯器:他們創建了一個工具,使讀者可以向編輯部發送關於新冠病毒或山火等主題的問題,並通過投票來決定新聞報導的角度。

視覺化文章:攝影總監和開發團隊對谷歌的AMP模板進行了改進,使圖片和視頻能以一種更適合行動裝置的格式突出顯示,讓用戶了解重大新聞事件。

《2020屆畢業生》:這個系列講述的是八名高中畢業生在這獨特的一年中為畢業而努力的故事。他們鼓勵這些學生和他們的同齡人把鏡頭對準自己,並且將他們的作品和報社攝影師的作品一起發表。

在該報通過報導不斷獲得新讀者時,社交工具搭建起與用戶的直接聯繫。在Reddit網站上,他們主持了由疾病專家和健康專欄作家參加的美國醫藥協會論壇,還邀請觀眾向該報的餐廳評論家和流浪者問題專家等人提問。他們從推特用戶那兒獲取突發新聞的照片和新聞故事,比如山火或抗議事件,還在臉書和油管上對熱門事件進行直播。他們在改變新聞報導形式方面所做的嘗試已成功引起了注意,正如訂閱用戶Janet Basu所寫的:「《舊金山紀事報》正在做它至少半個世紀以來最好的事情,也許是它歷史上最好的事情。」《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對此表示贊同:儘管現在不比30年前,城市報是市民生活的中心,但《舊金山紀事報》已將自己重新納入城市的日常交談之中。

馬歇爾計劃是一家非盈利新聞機構,專注於報導刑事司法與移民制度。該媒體主要刊登深度調查報導、解釋性報導、刑事司法中的人物紀實,以及由在刑事司法系統中的工作者撰寫的自由評論和第一人稱短文。他們追蹤真相,揭露失敗,並為陷入困境的司法系統尋找路徑。

馬歇爾計劃的調查揭示了刑事司法制度的現狀。在過去12個月裡,他們揭露了密西西比監獄系統下的地方性暴力以及州內負債人監獄的存在,也曾對「短期寄養者」展開報導。他們在視覺特效、數位化創新、多媒體敘事方面加大投資,以帶動更多人參與他們的工作。團隊曾在一個項目中依託視頻、數據可視化、交互性和文字內容記錄美國如何在短短四十年內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拘押系統。他們報導了為關閉臭名昭著的裡克斯島監獄所做的複雜鬥爭,並為2020年民主黨候選人在關鍵刑事司法問題的立場上創建了互動的窗口。

The Marshall Project開展調查時收到的回覆

他們持續發展監獄內部新聞(News Inside)。其為被監禁的讀者設計的雜誌現於38個州的500多家機構中發行。利用監獄內部新聞(News Inside),他們對監獄內部人員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調查,得到了超過8000條回復,從而促成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報導,探索了監獄內部政治參與的多面性。

最後,當新冠病毒大流行開始蔓延時,馬歇爾計劃迅速變成了一個遠程新聞編輯室。他們在地區報導方面的投資意味著其記者在美國各地擁有深厚的人際網絡,其新聞編輯室的區域擴散能力、集體協作技能和經驗使他們能夠立即投入工作,在監獄內外報導大流行病的影響。

作品:《法庭債務的真實成本》(True Cost of Court Debt)

作為匹茲堡一家非營利的新聞機構,PublicSource相信新聞是一項公共服務,講故事是為了讓匹茲堡變得更好。這是一個12人的團隊,他們要為近12萬人提供服務。2020年,PublicSource獲得了地方媒體協會頒發的最佳網站獎。

PublicSource通過自己的平臺來幫助公眾了解一些不平等的現象,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並改善他們的社區環境。《法庭債務的真實成本》是關於法院罰款和收費是如何加劇貧困並使人們陷入法律體系的四則故事,是PublicSource從提供解決方案的角度所創作的系列報導。

罰款是對犯罪的金錢處罰,而費用(也稱成本或附加費)則是縣和州徵收的行政費用,作為額外的收入來源。對於許多違法行為,收費的成本甚至超過罰款,有時甚至是罰款的數倍。在《法庭債務的真實成本》的系列報導中,PublicSource依次探討了法院的費用、費用是如何超過所伴隨的罰款、不支付罰款和費用將如何導致駕駛證被吊銷以及一些無法償還法院罰款和費用的人是如何入獄的。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一項方案集中於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罰款和收費改革。該報導發布後,當地的一名縣議員申請了這項倡議,阿勒格尼縣也因此被選為10個參與地之一。

2020年對PublicSource也是極具挑戰的一年。他們在重新思考如何通過重要的突發報導、社區之聲、播客和更深入的調查性報導來報導新冠肺炎這場大流行病。例如,他們的報導推動地方衛生部門更加主動地報告縣內新冠肺炎病例的種族分類。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議活動中,他們報導了示威活動、記錄了暴力行為、評估了撤資改革(指撤銷對警察部門的資金投入,將之用於社會其他項目支出)的可行性,並為呼籲問責制和變革的地方聲音提供了發聲的平臺。在種族主義得到廣泛討論前,PublicSource在過去的四年間長期關注並報導相關議題,致力於通過基於事實、多元的聲音和追求透明的反種族主義新聞,去激發人們的批判性思考。

獲獎機構:《紐約時報雜誌》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紐約時報旗下雜誌)

作品:1619項目

去年8月,為了紀念美國奴隸制誕生400周年,《紐約時報雜誌》發起了「1619項目」。該項目運用多媒體形式,創造性地記錄了奴隸制為當代美國留下的社會遺產,以及美國黑人為實現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所做的貢獻。這徹底重塑了數百萬美國人對於歷史的理解。

1619項目細緻而詳盡地表現了當代美國生活與奴隸制的緊密關聯。作為特刊,該項目涵蓋了11篇文章,這些文章揭示了奴隸制如何影響當代美國的方方面面,比如現代資本主義、醫療保健、監獄系統、音樂、製糖、甚至交通高峰期。

雜誌撰稿人兼項目發起人妮可·漢娜·瓊斯(Nikole Hannah-Jones)有力地向讀者展示了奴隸制如何遮蔽了美國的自由與平等理想,以及黑人如何為這些理想而奮鬥。其他由著名記者和學者撰寫的文章則詳細闡述了奴隸制持久且深遠的影響。比如,詹尼·因泰蘭迪(Jeneen Interlandi)認為美國沒有全民醫療保健是南北戰爭之後制定的種族主義政策造成的;傑梅爾·布伊(Jamelle Bouie)寫道,奴隸制的殘餘使美國政治體系無法代表公民意志;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則認為,奴隸製造成了美國人對黑人的恐懼和暴力懲罰的傾向,這在今天仍然影響了美國的刑事司法系統。

除了這些文章,該項目還提供了當代黑人作家的17部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專為1619項目創作,再現了美國歷史的關鍵時刻,旨在紀念中途航道奴隸貿易、1866年紐奧良大屠殺、塔斯基吉梅毒實驗和嘻哈音樂的誕生等重大事件。它們為過去400年間美國黑人的生活提供了文學線索。

該項目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在於1619播客的創建。1619播客在項目特刊出版後不久發布,是由漢娜·瓊斯和其他人錄製的多集音頻系列。這些音頻讓1619項目回歸最原始的敘事形式,將歷史著作的文字表達轉變為發自肺腑的親切描述,用聲音和故事搭建起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梁。

作品:《我們需要的美國》(The America We Need)

《紐約時報》系列評論《我們需要的美國》探討了美國要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當中成長為一個更公平、更堅韌的社會。

美國在疫情當中展現出了勇敢頑強的一面,但這次危機也暴露出了美國社會的諸多問題。在此之前,美國貧富差距日益懸殊,這讓每一位美國民眾都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威脅,而且削弱了國家的反應能力和抵禦能力。疫情帶來重創的同時也提供了糾偏的機會,因此,作品一方面展現了疫情中經濟不平等帶來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試圖通過回答一連串基本的問題——美國政府要對民眾負起怎樣的責任?企業要對僱員負起怎樣的責任?人們彼此之間應該承擔怎樣的義務?——來探尋如何將美國修復成「我們需要的美國」。

作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構想,在疫情背景下,尤其當有色人種深受其影響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美國」?第二部分聚焦於「城市」,本該作為經濟發展引擎的城市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和挑戰?第三部分則主要回顧了美國經濟不平等現象和就業問題的歷史,並試圖提出解決方案。《紐約時報》給每一章都編寫了「目標說明(purpose statement)」,集中概括問題的由來、發展歷程和解決的關鍵,重點關注流浪者、種族隔離、公共衛生、教育和職業公平等領域。

為了喚起更多人對這一嚴肅話題的關注,《紐約時報》和其他學術機構、企業以及平臺合作,詢問了8000位具有代表性的美國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他們看待經濟不平等的態度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徵集了反映現實的生動故事,與可汗學院一同開設了基於調查結果的課程,發布了描述美國經濟不平等現象的圖表,還曾在推特上開展直播。

作品:一食一天地(fork the system)

「一食一天地」是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推出的系列節目。在這個節目中,主持人通過不同文化背景的傳統食物討論了當今最重要的議題,顛覆了人們對於食物和文化的認知。

我們吃什麼,怎麼吃,和誰一起吃,這些問題都有助於去理解我們是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怎樣的。食物和文化是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相對較新穎的話題。「一食一天地」是拓展到不同數字空間的一次新的嘗試。兩位製作人通過這個節目吸引了不同的觀眾,同時也尖銳地提出了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的核心關切。

在每集約17至24分鐘的視頻裡,主持人們帶我們走進韓國、越南、菲律賓,以食物為紐帶,用通俗的語言探討了衝突,政治和身份認同等話題。該節目製作組認為,食物具有團結人心的力量。因此,作為節目願景的一部分,他們一直邀請觀眾參與到故事講述的過程中。通過Twitter,YouTube等平臺與觀眾進行互動,向他們展示幕後花絮,詢問觀眾想聽哪些故事,收集觀眾對於不同話題的討論,亦或僅僅是和觀眾進行對話。

左圖:節目中探討朝鮮和韓國冷麵的不同及歷史的影響

右圖:節目中探討越南小吃攤的發展及小吃的文化傳承

獲獎機構:The Carnegie-Knight News21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沃爾特·克朗凱特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的全國性多校聯合報導項目)

獲獎作品:《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

《緊急狀態》是2019年Carnegie-Knight News21發起的一個深入調查自然災害的報導項目。報導中涵蓋了15個多媒體故事、50多名災難倖存者的肖像、4個關於颶風、野火、龍捲風和洪水的記錄片。團隊還製作了一個5集的播客,具體講述一場風暴襲擊和災後漫長的恢復過程。

「災難中的面龐(The Faces of disaster)」系列圖片之

「2017年颶風瑪麗亞之後的Angel Morales Jr.」

報導涉及的範圍之廣、視野之大令人稱讚,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它從國家角度分析了災後重建的問題。學生們調查了美國是否竭儘可能地幫助受災個人和社區,他們發現州和聯邦提供的援助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此外,News21對聯邦應急管理局過去2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2003年至2018年期間,小型災難佔聯邦宣布的災難總數的60%以上。然而,這些受災者從聯邦應急管理局得到的公共援助至少少了578億美元。

該項目召集了19個大學的37名優秀學生記者,他們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沃爾特·克朗凱特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的一個新聞工作室為站點,前往美國25個州、波多黎各島和美屬維京群島,進行了數百次採訪,查閱了數千頁的文件,最終完成了《緊急狀態》。參加項目的學生表示,這段經歷讓他們為職業記者生涯做好了準備。研究生莫莉·杜瑞格(Molly Duerig)說:「在報導過程中,我們不斷評估如何最有效、最有同情心地收集信息,從而講出最豐富、最敏感的故事。」

作品:人工智慧Sophi

加拿大的國家報紙《環球郵報》有個秘密:他們的數字資產由名為Sophi的人工智慧引擎提供支持,該引擎自動管理著其99%的內容。Sophi讓《環球時報》的業務顯著改善,並極大調動了他們記者的從業積極性。

Sophi可以判斷一個報導對吸引用戶、取得廣告收入的貢獻,它的算法不僅僅考察點擊率,從而很好地避免了一些病毒式內容。每隔10分鐘,Sophi會檢查一次所有的內容,自動發現有價值的報導,並在各個網頁中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沒有讀者發現是計算機在運行該站點。

在工作原理方面,編輯人員對Sophi進行了訓練,以使它理解每個頁面與什麼內容掛鈎、哪些內容是不合適的。編輯人員還為每個網頁上的文章編排設置了參數,如文章的發布時間最多可以多久、從哪些部分拉取多少篇文章等。此外,Sophi的智能人臉識別技術還可確保主頁上出現的面孔能夠反映出加拿大多元化的聲音。

Sophi與《環球郵報》新聞編輯室緊密合作,新聞編輯室對其進行測試,並通過Slack頻道和定期會議持續反饋。編輯人員需要在《環球郵報》主頁和「BUSINESS」頁面上編輯前三位的報導,他們可以使用Sophi進行輔助決策,當然也可以對Sophi提供的結果做出調整。

總編輯大衛·沃爾姆斯利(David Walmsley)認為,未來的新聞編輯室中,記者可以集中精力發掘和講述新聞故事,而機器無法做到這一點。為此,他要求技術人員認真仔細地測試Sophi的運行結果,然後才在幾乎整個網站上逐步實施。

作品:俄羅斯影像帶:被襲擊的敘利亞醫院與平民(The Russia Tapes:Health Care and Civilians Under Attack in Syria)

該作品是《紐約時報》對2019年敘利亞戰爭中發生的空襲事件做出的視覺報導,突出展現了襲擊的規模,並對公共責任進行了闡釋。通過七個月的分析舉證,該系列作品認定俄羅斯飛行員於去年9月對聯合國「禁止轟炸」名單上的四家敘利亞醫院實施轟炸,於11月再次轟炸其中一家,並且分別在7月和8月轟炸了敘利亞一條繁忙的街道和一處家庭安置所,違反了一項古老的戰爭條例。

作品整合信息和音頻證據,確定轟炸發生的時間、轟炸機型

創作團隊深入敘利亞,記錄了轟炸發生後的情景,並結合運用了傳統報導手段和數據新聞、視覺敘事的形式。創作團隊依託開源報告,解碼了未公開的俄羅斯和敘利亞駕駛艙記錄,並對前蘇聯和敘利亞的飛行員進行採訪,以了解他們空軍的運作方式。創作團隊還通過一個敘利亞的飛機偵察網絡獲得了飛機類型、時間和位置信息。

創作團隊利用谷歌地球定位轟炸發生的地理位置,並通過視頻和照片確定爆炸的模式和可能使用的武器。創作團隊梳理了空襲發生的時間線,精確還原襲擊時刻,並通過採訪目擊者和收集當時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即時消息對此予以佐證。

獲獎機構:《安克雷奇每日新聞》,ProPublica

作品:《法外之地》(Lawless)

《法外之地》系列報導由《安克雷奇每日新聞》和ProPublica本地報導欄目合作完成,揭露了阿拉斯加崩潰的刑事司法系統。這是首個全面披露了阿拉斯加民眾不受司法保護情況的調查。團隊在一年內還繼續邀請了逾300名阿拉斯加人講述他們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經歷。結合專家採訪和由村莊官員、阿拉斯加議會代表和性侵犯受害者撰寫的專欄文章,報導最後提出了六項解決司法危機的舉措。

記者們在飛越千裡,穿越雪原進行調查後發現:因過於偏遠而難以實行執法的村莊僱傭性犯罪者巡邏街道;經歷了幼年兩次性虐待活下來的警察在揭發州項目中的漏洞後自殺;阿拉斯加州警察在可通車的社區調配保護,過小和過於偏遠的地區則在警力範圍之外。

報導取得了可觀的反響。在年度最大部落首領集會——阿拉斯加土著聯合會的十月大會上,美國司法部長威廉·巴爾宣布司法部將投入數千萬資金,用以解決該地區刑事司法中的不公問題。安克雷奇檢察官辦公室宣告將聘用更多鄉村檢察官。而阿拉斯加州州長麥克·鄧利維稱該州將在報導的有性犯罪前科警察和謀殺懸案的鄉村地區加駐15支州立軍隊。關於村莊警察僱傭,阿拉斯加警察標準委員會提出更改相關州立法規。

報導在阿拉斯加引發了持續的話題,激起了一場對性犯罪者和司法系統的清算行動。團隊在阿拉斯加的科策布組織了一場社區會議,居民、倡議者和執法部門首次會聚討論性暴力問題。當地非盈利機構和部落領袖會上承諾將繼續進行對話。

作品:債務人監獄是過去的事情嗎?(Think Debtors Prisons Are a Thing of the Past?)

該作品是《今日密西西比》與馬歇爾項目合作為期一年的調查性新聞,揭露了現代債務人監獄的存在,並且使得這個現象在密西西比州得到廣泛關注。罪犯被關押在類似監獄的「償還中心」,他們必須白天為私人僱主充當廉價勞動力,並在晚上被送回「償還中心」,以便還清罰款,法院費用和賠償金。

調查還發現:在密西西比州的四個償還中心裡,大部分是犯有較輕罪行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根本不欠賠償金。而且,這裡的黑人比例為49%,比起該州38%的黑人人口比例偏高。

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這裡的囚犯所賺的錢中只有四分之一用於償還賠償金。其餘的主要用於住宿、夥食和法庭費用,在一些情況下,法官甚至還增加了不相關的債務。無法找到工作的囚犯會滯留在賠償中心,每月需支付食宿費330美元。因而,在這裡他們的債務不斷累積。

密西西比大學的法學教授克裡夫·詹森認為:「這個系統懲罰了美國最貧困的州裡最窮困的人們。像綁架一樣,債務人監獄是收錢的有效途徑。但是憲法、公共政策和道德對這樣的管理體系也有約束。

圖1:報導中的受訪者展示,她將於何時還清欠款

圖2:報導中有關密西西比州的四所償還中心中囚犯所拖欠的金額(17人沒有包含其中)

圖3:報導中受訪人工作時的場景

作品:這三類超級樹種可以保護人類免受氣候崩潰的影響,但我們能保護它們嗎?(These 3 supertrees can protect us from climate collapse. But can we protect them?)

這一作品來自普利茲中心和VOX的合作項目。此項目是首席作家兼編輯伊麗莎·巴克萊(Eliza Barclay)參加2018年奧斯陸熱帶森林論壇(Oslo Tropical Forest Forum)時提出的,她堅定地認為熱帶雨林的價值被大多數人所低估了。

項目的靈感源於理察·鮑爾斯(Richard Powers)最近獲得普立茲獎的小說《The Overstory》,他將樹作為中心人物去講述熱帶雨林的砍伐。伊麗莎受到啟發,想通過一種獨特且有吸引力的方式來解釋熱帶雨林所發揮的特殊作用,她計劃去講述三類不同樹種的故事。

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熱帶雨林面積大,而且森林砍伐率也最高,該項目分別選擇了巴西的堅果樹、印度尼西亞的紅樹林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非洲柚木,不僅闡釋了樹木本身的特點和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對其在區域和全球生態系統中的獨特地位進行了分析,詳細說明了砍伐對它們及整個生態的威脅。

巴西的堅果樹能產生大量的降雨,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堅果樹的砍伐將對巴西、南美乃至整個地球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

紅樹林被譽為「碳衛士」,它不僅能吸收空氣中的碳排放,也具有極強的儲碳能力,一英畝紅樹林的碳儲量是一英畝雨林的5到10倍。紅樹林的破壞會加劇氣候危機。

非洲柚木擁有極強的復原力和對周邊生態系統的支持力,但關於它的研究是最少的。對它的砍伐將給非洲和其他地區帶來更壞的氣候影響。

記者和當地攝影師搭檔,來到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深處的保護區,同當地研究森林生態系統議題的科學家們進行面對面交流。除了在每個國家實地停留的時間外,此項目還花費了數個月的撰寫時間,以便能清晰地闡釋所涉及到的複雜的生態和經濟問題。

獲獎者:道格·米切爾(Doug Mitchell)

今年的ONA社區獎頒給了道格·米切爾,他是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今年剛正式成立20周年的「新一代廣播」(Next Generation Radio)欄目的創始人和負責人。道格同時擔任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的項目顧問和美國摩斯大學新聞合作中心的理事長,也是美國新聞學會的董事會成員。他曾幫助兩位有色人種女性成立自己的播客公司,是非營利組織「美麗心靈基金會」的執行長顧問,該基金會致力於為具有文化競爭力的心理健康組織提供小額贈款。

作品:《職業球員的成長之路:亨利·拉格斯三世》(Road to the Pros: Henry Ruggs III)

由阿拉巴馬媒體集團推出的《職業球員的成長之路:亨利·拉格斯三世》系列紀錄片通過採訪、賽場精彩片段回顧、幕後花絮和漫畫的形式講述了橄欖球明星亨利·拉格斯三世成長為職業球員的歷程。他從痛失兒時摯友的陰影中走出,在阿拉巴馬大學取得破紀錄的職業突破,並最終圓夢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NFL),成為一名職業球員。

作品:奧斯維辛的拳擊手們(The Auschwitz boxers)

這篇名為《奧斯維辛的拳擊手》的報導收集了那些被納粹分子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人們通過拳擊謀求生存的證詞。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這個史上最大的屠殺無辜者的地方,一個納粹曾問過:「誰會打拳擊?」

該報導講述了諾亞·克萊格(Noah Klieger)、薩拉莫·阿勞奇(Salamo Arouch)和塔迪烏斯·皮爾特茲科夫斯基(Tadeusz Pietrzykowski)等許多集中營裡的人們的故事,為讀者刻畫了拳擊手們的群像:這其中,有從未打過拳擊但為了生存而鼓起勇氣站出來的人,有用雙拳將納粹擊敗的人,甚至還有一位世界冠軍,但他在這「死亡行軍」中不幸地丟掉了生命……

「要麼你會拳擊,要麼你就進毒氣室」

他們知道,在鐵絲網的另一邊,有人命令他們去戰鬥。

而這只是一些「奧斯維辛拳擊手」的故事。

作品:我們是誰:尋找家園(WHO WE ARE)

《我們是誰:尋找家園》兩年前作為ONA Hack課程資助的一部分,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連載的系列,最近被命名為「我們是誰」。每年秋季學期,由JOVRNALISM學生運營的沉浸式刊物組織都會培訓一些弱勢群體社區成員——給他們提供360度全景相機包,讓他們能夠用360度全景相機或者VR講述自己的故事。

學生記者們並不是直接到社區中去搜集新聞,而是與社區一起工作,幫助製作社區希望通過新興技術分享的新聞。

寄養的青少年經常被貼上「殘次品」「罪犯」甚至更糟的標籤。在與致力於利用媒體為他們發聲的非營利組織Peace4Kids的合作中,本項目策劃者們在幾個周末舉辦了一系列講座,培訓這些年輕人如何使用360度全景相機。

《我們是誰:尋找家園》是由此產生的項目,是對正在經歷和經歷過寄養生活的年輕人的生活的直接觀察。

除了360°全景VR故事,此項目還結合攝影測量和VR繪畫技術來創造獨特的增強現實(AR)體驗。為了擴大影響範圍,此項目選擇使用Snapchat平臺。

Snapchat的這些體驗項目展示了一種將增強現實技術整合到新聞報導中的多樣化方式。

獲獎機構:Stony Brook University School of Journalism

作品:自擔風險式信任(BELIEVE AT YOUR OWN RISK)

這是一篇關於新的網絡隱私攻擊的報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許多人都聽說過「Deepfake」人工技術,但是現在Deepfake被用於色情報復,這成為一種對人們的威脅。這類新的deepfake作品暴露了法律在隱私和所有權保護、誹謗、網絡欺凌等相關領域的多處漏洞。

「自擔風險式信任」(Believe at Your Own Risk)通過深度挖掘智能隱私法(intellectual privacy laws),機器學習和社交媒體權利,為deepfake人工智慧技術帶來了新的觀察視角。作者發現,網上約有98%的deepfake作品是色情內容,deepfake的色情報復內容影響了很多人,而且尚沒有相關的隱私法和智能隱私法來保護被害者。這篇報導最大的發現是,幾乎所有被「deepfake」技術換臉的人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這也是deepfake技術的最大威脅。 

圖為報導裡互動小遊戲:你能分辨deepfake圖片嗎?

作品:《無聲房間》(The Quiet Rooms)

二十年前,美國伊利諾州通過了一項立法,旨在保護學生不被關禁閉。作為一種懲罰手段,學生們被囚禁在狹窄的空間裡,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這項法律的初衷是好的,且在國家層面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然而,它無法阻止虐待兒童行為的發生,尤其是對行為障礙或智力殘疾的兒童的虐待時有發生。儘管有法律,但沒有國家監督來保障這些法律被遵守。政府的失職表現在各個層面:地方學校官員不遵守法律,州教育官員未對此進行監督。

如果不是《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和ProPublica伊利諾伊分部進行了這項宏大的調查,揭露了這些濫用職權的行為,並由此引發了徹底的改變,非法使用隔離和控制的行為仍將免於刑罰。

「無聲房間」項目的資料和數據來源於近300份要求學區提供的公共記錄,一組記者從超過5萬頁的記錄中獲取了學校實施的幹預措施、持續時間及原因的信息,最終建構出第一個關於伊利諾州學校使用隔離和限制的資料庫:15個月內實施了超過35000次。記者前往該州採訪了120多人,其中包括兒童及其家人、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他們還接受了身體控制技巧和行為管理替代方案的培訓。

《芝加哥論壇報》插圖,摘錄了學校記錄中的一起身體控制事件

這些報導提供了一個令人不安的視角,讓讀者了解到這些學生受罰的真實情況。他們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被關禁閉,比如不寫作業或亂扔樂高玩具。被懲罰的孩子有些只有5歲,他們在密閉的空間裡尖叫、吶喊數小時,淚水打溼了全身,甚至開始撕扯軟墊牆。

伊利諾州的法律只允許對學生在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危險的行為時進行隔離和約束,並要求學校做好記錄。但記者的分析顯示,平均每三次幹預實施中就有一次違反了法律。學校工作人員在沒有充分理由或未經培訓的情況下,肆意實施懲罰。

伊利諾州教育委員會此前對於學校不當和過度使用禁閉手段之事毫不知情,因為他們沒有對此做任何監督和幹預。這些州教育官員沒有關注過這項措施的報告或數據,否則他們定能從中發現蛛絲馬跡。儘管過去的聯邦數據顯示,伊利諾州使用幹預措施的次數比全國任何一個州都多,但他們仍未對學校進行應有的監管。

獲獎機構:南加州公共廣播電臺

(Southern California Public Radio)

作品:困(Stuck)

這篇數據驅動新聞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整合了數千兆字節的數據。調查團隊用了一年時間調查Mike Nijjar運營的遍布加州的租賃帝國,其擁有的房地產包括16000個居住單元,4400處地產,價值可達13億美元。這個商業帝國從運營廉價公寓的生意中獲利頗豐,但其提供的住所條件則惡劣得令人震驚,甚至導致了一位五個月大的女嬰死亡。 

一位受訪者Nancy Romero 指著她手臂上被床蝨咬的包。她把蟲子的屍體放在瓶子,展示給River Glen公寓的經理們。 (Chava Sanchez/LAist)

大數據報告為定向走訪報導提供了幫助。通過分析人口遷離數據,數據和調查記者Aaron Mendelson識別出了大地主Mike Nijjar及其龐大的商業網絡。從幾千頁法院文件中,記者找到了體現Nijjar及其合伙人經營理念的數份證詞,由此勾勒出了一個由未退還的押金、嚴苛的滯納金和高效驅逐租戶的系統所餵養的龐大企業。記者通過FOIA(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請求來獲得城市法規執行記錄,看到有關黑黴、蟑螂、塌陷的屋頂和臭蟲的記錄重複了一遍又一遍,並由此挖掘出這篇報導的核心故事:活動房車停車場裡一位五月大的嬰兒之死。

在這篇報導發表之前,Mike Nijjar和他的業務鮮有人知。有時他會在Yelp上被投訴,但幾乎從未被媒體報導。通過詳盡的數據處理、地理空間分析、記錄請求和採訪,LAist得以闡明加利福尼亞住房危機的陰暗面。

https://www.scmp.com

《舊金山紀事報》

https://www.sfchronicle.com/

馬歇爾計劃

https://app.frame.io/presentations/9b388fdd-21c1-4ad5-9548-32cd36a950ea

PublicSource-《法庭債務的真實成本》

https://projects.publicsource.org/true-cost-of-court-debt/part-one.html

紐約時報雜誌-1619項目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9/08/14/magazine/1619-america-slavery.html

《紐約時報》-我們需要的美國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0/opinion/america-inequality-coronavirus.html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一食一天地

https://www.aljazeera.com/program/fork-the-system/

The Carnegie-KnightNews21-緊急狀態

https://stateofemergency.news21.com/

《環球郵報》-人工智慧Sophi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

《紐約時報》-俄羅斯影像帶:被襲擊的敘利亞醫院與平民

https://www.nytimes.com/video/world/middleeast/100000005697485/russia-bombed-syrian-hospitals.html

《安克雷奇每日新聞》,ProPublica-法外之地

https://www.adn.com/lawless/2019/07/18/the-alaska-village-where-every-cop-has-been-convicted-of-domestic-violence/

馬歇爾項目-債務人監獄是過去的事情嗎?

https://www.themarshallproject.org/2020/01/09/think-debtors-prisons-are-a-thing-of-the-past-not-in-mississippi

普利茲中心 & VOX-這三類超級樹種可以保護人類免受氣候崩潰的影響,但我們能保護它們嗎?

https://www.vox.com/a/supertrees

Doug Mitchell

https://nextgenradio.org

《職業球員的成長之路:亨利·拉格斯三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GMXHpfRc&feature=emb_title

MARCA-奧斯維辛的拳擊手們

https://especiales.marca.com/boxeo-auschwitz/index.html

《我們是誰:尋找家園》

https://findinghome.jovrnalism.io/

自擔風險式信任

https://believeatyourownrisk.site/

芝加哥論壇報,ProPublica-《無聲房間》

https://graphics.chicagotribune.com/illinois-seclusion/

南加州公共廣播電臺-《困》

https://laist.com/projects/2020/pama/

相關焦點

  •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作品展播 | 廣播新聞專題:當「垃圾分類」遇上「雙11」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獎結果已經公布,這一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標杆傳達的導向是什麼?獲獎作品背後的示範引導作用又有哪些呢?
  • 2020普立茲獎中英文全名錄:首增音頻獎,ProPublica獲雙獎
    還是因為疫情,終審獲獎結果的宣布,也沒有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舉行慣常的儀式,而是由普立茲獎執行主任Dana Canedy下午3點在自己家中的客廳通過YouTube宣布的。普立茲獎由新聞獎和文藝獎(含圖書、戲劇、音樂)兩大部分組成。今次新聞獎的評選出現重大改變,即順應音頻語音的新潮流,增設了音頻新聞獎(audio reporting)。
  • 喜報丨風鈴2011屆畢業生顧婕獲中國新聞獎
    11 月 1 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
  • 投票 | 2020年中國十大品質作品網絡投票開啟
    今日(11月19日),2020年中國十大品質入圍項目專家評審會議在上海舉辦。 此次專家評審會,榮幸邀請到十餘名在房地產產品技術領域位列前沿的專家組成評審團,對品質入圍30項目進行評審與打分,充分彰顯評選工作的專業性和影響力! 與會聆聽的專家評審團現場進行提問,並綜合六大維度19個細項進行打分。
  • 圖集:2020年天文攝影師大賽決賽入圍作品
    有《大月亮,小狼人》和其他2020年天文攝影師大賽入圍作品。請欣賞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為您精選的照片!俄羅斯攝影師Alexios Theodorov作品《鷹狀星雲M16》,Annie Maunder 創新獎組別,入圍 2020年天文攝影師大賽決賽。
  • 孫德民:以漫畫作品展現人間百態
    工作之餘,孫德民卻是一名漫畫家,他用畫筆將生活中所見、所聞以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他一幅幅看似平凡的作品中,常常隱含著一股巨大的力量。孫德民現任吉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員,吉林省漫畫藝委會副主任。1996年開始漫畫創作。他的作品很有個人特色,不僅有深刻的內涵,畫面還常通過繁雜的線條來表現,令視覺效果更加豐富。
  • 美國舞蹈協會2015藝術節作品徵集
    此次藝術節為期四天,於12月3日至6日在紐約曼哈頓中城的心臟——AlvinAiley Citigroup劇院,也就是Joan Weill舞蹈中心舉行。2015年美國舞蹈協會表演藝術節邀請來自美國和全世界的具有不同背景、不同年齡和不同審美傳統的當代舞藝術家。美國舞蹈協會致力於展示當前舞蹈藝術實踐表達的多樣性,也為了我們記住歷史性現代舞的根源。
  • 2020年美國兇殺案激增30%!
    目前,警方已經將嫌疑人羈押,但未提供其有關其身份和相關指控的信息。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 News)2月2日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美國兇殺案的發生率同比激增了30%,這是「歷史性的增長」。此外,嚴重襲擊和槍擊案的發生率也有所增加。
  • 2020-2021年度新電梯網絡全球電梯評選通知
    由中國新電梯網主辦的2020-2021年度新電梯網絡全球電梯評選開始了。歡迎各企業、個人積極參與。
  • 比錯過美食更遺憾的是,錯過這些新聞
    普利茲新聞獎?!!作為一個新聞人你怎麼能不知道呢?普立茲獎也稱為普利茲新聞獎。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
  • 2020湖北應急管理「十大新聞」評出
    近日,中國交通廣播FM94.8記者從湖北省應急管理廳獲悉,2020年度湖北應急管理「十大新聞」評選結果揭曉。經過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學習訓詞 履職盡責」位居「十大新聞」首位。2020年,湖北應急人牢記初心使命、踐行訓詞精神,圍繞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救援三大主責主業,充分整合優化各方應急力量和資源,打好打贏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攻堅戰,向全國、全省人民展現了不懼艱險、逆向而行的應急鐵軍風採。在此過程中,應急管理諸多工作成果受到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等眾多央媒、省媒的重點關注,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 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色彩——記太原市第十七屆「十佳」新聞工作者、太原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張凱翔
    努力做一名優秀的新聞人,一直是太原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張凱翔的工作動力和奮鬥目標。  張凱翔,播音名金凱,他既是一名主持人、編輯記者,也是太原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太原市消防宣傳代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火炬手。
  • 2020年美國入籍考試新變化及新題庫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近日,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宣布實施新的公民入籍考試計劃。這次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1)在2020年12月1日或之後提交入籍申請的申請人,將參加新版本的考試,2020年12月1日前的申請人將用老版本考試; 2)考試題庫從原來的100題增加到128題;
  • 2020年「武進十大新聞」解讀(一)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有哪些令你難忘的事情?為銘記這特別的2020年我們對這一年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了梳理歸類凝練出「武進十大新聞」一起來回顧下吧~解讀:2020年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十三五」的圓滿收官。
  • 機會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記太原市第十七屆「十佳」新聞工作者、太原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崔巍
    作為攝像記者,從業14年的太原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崔巍參與了該臺許多大型新聞採訪報導,多次榮獲山西新聞獎、太原新聞獎等獎項。回顧走過的新聞路,他感觸最深的是:機會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有兩次大型新聞採訪報導,讓崔巍至今念念不忘。作為攝像記者,2012年他參與創作了大型新聞採訪報導《萬裡茶路尋晉商》、2014年創作了大型新聞採訪報導《千裡走汾河》。
  • 《新聞聯播》迎來新主播
    據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9月10日消息:今天的《新聞聯播》迎來一位新主播——潘濤。
  • 【歐浪網】2020年入境希臘的難民和非法移民減少八成
    新華社雅典1月19日電(記者于帥帥)希臘移民和庇護部19日發布報告說,2020年入境希臘的難民和非法移民約1.5萬人,比上一年下降80%。  報告說,2020年,通過海路抵達希臘各島嶼的難民和非法移民人數下降87%,經由希臘東北部陸路口岸入境的難民和非法移民人數下降62%,入境的難民和非法移民以阿爾巴尼亞籍、阿富汗籍和巴基斯坦籍為主。報告說,截至2020年12月底,希臘境內收容的難民和非法移民總數已從一年前的9.3萬人降至約6.5萬人。
  • 2020年十大「新人類」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了,回望這不平靜的一年,難免有些唏噓。
  • 第二屆高校數據新聞報導比賽獲獎名單揭曉,哥大學生作品斬獲頭獎
    2016年4月26日,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以及中美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高校數據新聞報導比賽」
  • 2020年世界主要環境新聞!
    2020年是許多人想忘記的一年!承認人類、動物和生態系統健康的相互聯繫的「一種健康」方法突然成為主流話題。十字準線中的環保捍衛者相比之下,2020年7月發布的《全球見證》報告稱2019年為「環保主義者最致命的一年」,據估計,2019年全球環保捍衛者的死亡人數為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