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時制,夏時令(Daylight Saving Time:DST),又稱「日光節約時制」和「夏令時間」,是一種為節約能源而人為規定地方時間的制度,在這一制度實行期間所採用的統一時間稱為「夏令時間」。
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為將時間調快一小時,可以使人早起早睡,減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從而節約照明用電。各個採納夏時制的國家具體規定不同,目前全世界有近 110 個國家每年要實行夏令時。
據稱最早有夏令時構思的是班傑明.富蘭克林,他在任美國駐法國大使期間,發現法國人的生活習慣過於懶散,建議他們早睡早起,說每年可以節約 2,900 公斤蠟燭。
但他當時並沒有建議實行夏令時,只是建議人們應該早睡早起,因為當時根本還沒有統一的時區劃分。
1907 年,英國建築師威廉·維萊特(William Willett)才正式向英國議會提出夏令時的構思,主要是為了節省能源和提供更多的時間用來訓練士兵,但議會經過辯論沒有採納。
直到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開打時,由於能源消耗量大,各交戰國都在「節約」上想辦法,這才真正激活了夏令時制度。戰後,不少國家繼續沿用,夏令時由此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較大規模應用。
夏令時有一定的好處,比如,高緯度地區由於夏季太陽升起時間明顯比冬季早,夏令時確實起到節省照明時間的作用。
夏令時也受到零售商的青睞,例如,美國的糖果商院集團已經遊說美國國會將夏令時延長到 11月,因為萬聖節是糖果銷售最旺的季節,而家長們不希望孩子們在天黑以後還在外面遊逛。
有人還認為夏令時對患有夜盲症的人大有好處,除了節約了電,也讓人們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然而,對於低緯度地區的人們來說,夏令時作用不大。尤其這些地方在夏天十分溼熱,夜晚降臨時悶熱無法入眠,而清晨正是睡眠的好時間。
並且當夏令時開始和結束時,人們必須將所有計時儀器調快或調慢,當夏令時結束時,某些時間會在當天出現兩次,這些都容易造成混亂,有時還會影響航班的時間。
夏令時還違背了設定時區的原意──儘量使中午貼近太陽上中天的時間。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也會使日光節約時間變得無關緊要,因為我們不必再擔心能源儲備問題了。
就在 10 月的最後一個周日(29 日)01:00,歐盟各國結束了本年度從 3 月最後一個周日(26 日)開始使用的夏令時時間,統一將時鐘指針回撥一小時至 00:00。
從 1981 年開始,歐盟民眾每年都要在夏令時開始和結束時分別調一次表——但這一切,可能成為歷史。
根據歐洲議會不久前得到的一份報告,在歐盟範圍內,實施夏令時節約能源的實際效果甚微。該報告還指出,全歐盟約五分之一的居民(約 1 億人)因夏令時和冬令時的轉換出現健康問題。
據歐洲多家媒體報導,鑑於各國對夏令時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大,歐盟正在研究廢除這項已實行長達 36 年的制度。
德國《圖片報》稱,目前歐洲議會大多數議員支持廢除夏令時,重新實行統一的時間。歐盟許多國家的政府也開始持這一意見。歐盟委員會稱,正在結合已有信息對相關問題進行審議,最終決定將在今年 12 月之後做出。
其實,夏令時造成的最大麻煩,還是「時間」本身。有的國家實行夏令時,有的不實行。
實行的國家中,各自進入夏令時的具體日期也不一致。甚至在某些國家內部,實行夏令時與否都不統一。變來變去的「時間」,無疑給當今越來越頻密的國際交往平添阻礙。而這些,恐怕是兩百多年前的富蘭克林並未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