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是結合科技與藝術一體的項目,需要團隊成員通過自主的學習,合力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們能從中學習到更多經驗,我們將給大家分享一些在今年全球賽中那些腦洞大開的優秀解題方案。今天就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挑戰A:變化步調的那些創意腦洞吧!
這個挑戰中,隊伍需要設計一臺可以載人的裝置,並且在相聚4.31米的兩條線之間來回行進40次,而這臺載具不僅要有兩種動力系統,還要有兩種行進方式,在40次的行進中交替變化。此外,隊伍還有撰寫一部8分鐘長的短劇,來描繪40次的行進以及兩套動力、兩套行進方式互相切換的方法。利用氣墊船的原理,在旱地上開船。或許未來的車輛真的會成為這種形態呢!
☟
在僅有的8分鐘時間內,搭建一個有高度差的支架,讓人可以滑動。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想像力,但是用索道讓自己移動這陣仗也未免過於龐大,建造的難度相當的高。而且隊員乘坐的人來說也提出了相當高的體重要求。不過隨著樓層數節節攀升,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在高樓間這樣便捷的「飛來飛去」。
☟
在場地一端放上一個高高的斜坡,讓載具利用重力和慣性滑走。這種方式在建造上還是有些難度,但是趣味性十足,即便比賽不成功,在家放著當個遊藝玩具還是不錯的。
☟
簡單的將常規的自行車進行改造,使得有更加酷炫的外形,但是沒有離開輪子的使用。雖然原理及實現的難度相對簡單,但是孩子們還是讓我們看到了豐富的想像力,在這個「百花齊放」的年代,或許未來的街頭這樣的個性化自行車會越來越多。
☟
街頭上拉風的「躺騎自行車」
從場地的一端延伸出一根強力的彈力繩,利用彈力讓載具進行移動,或者是像魚竿收線一般拖著載具前進。設計這種載具的孩子們是不是蜘蛛俠的大粉絲呢?
類似螃蟹一樣的走法著實讓人覺得「魔性」,想像力不得不給滿分,但是就實用性來說,這個走的會不會也太慢了?
DI競賽是一項創造力的比賽,它並不要求有多大的實用性,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想像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敢於想像堅持創作。文章中的評價是DI上海組委成員經過觀看現場比賽以及照片集錦,做出的一些評價,並不代表著他們成績的好壞,我們也想藉此鼓勵、激勵孩子們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設計更多的有趣的車輛,或許未來的汽車就在你手中誕生。圖文轉自公眾號 「DI上海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