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毒」 廣義來講,毒是一種對生物體有害的物質;從狹義上說,凡能致病的因子,均謂之「毒」。《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曾有一句經典語言:「癰疽原是火毒生」。
由此引申出許多解毒的方藥,老中醫將這種解毒之道分解為四個不同的階段,即急性階段是毒初犯體表,表現為紅腫熱痛,選用力專解毒,清熱之藥。邪正相爭階段,相當於毒熱侵入營血階段,此時選藥必須大刀闊斧,方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正氣己傷,毒熱未盡階段,老中醫強調疾病後期,氣陰大傷,正氣不能鼓邪外出,千萬不可過用苦寒清熱之劑,中傷脾胃,否則正氣更衰,致使毒邪留滯膏肓,不能逆轉。
2.風 古人謂「風為百病之長」。說明風邪既可單獨致病,又可挾持諸邪而發病,如「風寒」「風熱」「風溼」「風毒」等。此處論風的重點,主要在因風而致的皮膚的瘙癢,老中醫對其論治,一方面遵循常規用藥,另一方面另闢蹊徑,特別是後者尤多特色。
凡皮膚瘙癢有風熱與風寒之別,前者病位在膚表,急性期居多,方選荊防方,方中以荊芥、防風、薄荷、蟬衣為之主藥,取其疏風解表,清熱止癢;後者病位在腠理,慢性期居多,方選麻黃方,方中以麻黃、杏仁、乾薑皮為之主藥。取其辛溫宣肺,以開腠理,推邪外出。
如風毒凝聚,皮膚呈現肥厚,狀如苔癬,方用全蟲方,方中以全蟲、皂刺、豬牙皂角為主藥,全蟲性辛平,入肝經走而不守,息內外表裡之風;皂刺辛散溫通,消腫託毒,治風殺蟲;豬牙皂角滌清胃腸溼滯,消風止癢散毒。老中醫提示:疏風除溼湯中,各藥均宜生用,適用於病情輕淺。本方各藥均為炒用,適用病情深在。
3.溼
溼之為病,由內因與外因之別,內因之本在脾之所化,火盛化為溼熱,水盛化為寒溼。外因則是多因素所造成,如雨露、泥水、溼衫、飲食等。由此可見,溼邪對皮膚的侵襲也是多種多樣的。
老中醫對溼邪所致的皮膚病,歸納為四個不同的重點:
一是健脾除溼,重點為脾虛溼盛,藥用生苡仁、生扁豆、山藥、芡實、茯苓、白朮等。
二是疏風除溼,重點是風溼上犯,多數與過敏性體質有關,藥用除健脾之外,病變在上者加防風、荊芥、蟬衣;病變在下者加車前子草、萆薢、檳榔。
三是搜風除溼,重點在風溼之邪深入肌腠,藥用全蟲、蜈蚣搜剔內外風邪而止癢。
四是解毒除溼,溼邪鬱久遂化為毒,稱之為溼毒,在皮膚或黏膜上出現滲出、糜爛、潰瘍等。對之治療必須遵循「利中有清,利清相輔」的原則。藥用白鮮皮、生苡仁、大豆黃卷、滑石塊、生甘草清熱除溼,土茯苓、焦山梔、銀花、連翹、地丁、丹皮解毒清熱。總之,凡遇溼盛於毒,用之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