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對中醫的「了解」總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想當然之處:
比如「老中醫」都應該能不問病只通過號脈就說出病情,甚至懷孕是男是女;
比如「祖傳秘方」一定是能治疑難雜症的東西;
比如中草藥越名貴應該效果越好越能治百病,尤其是神奇的冬蟲夏草;
比如中藥雖然「去根」,但是「見效慢」;
比如吃中藥一定要忌口尤其是辛辣;等等,不一而足。
而實際上,老中醫未必都會號脈,有很多很老的中醫號脈只是做個樣子,說病情也只是通過察言觀色試探猜測而已。
祖傳秘方雖秘不示人,其效果未必比公開的經方有效,理法價值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中藥如果不對證,不但不能「去根」,而且可能「拔本」。方藥是否有效取決於辨證是否準確,而非取決於是否祖傳或名貴。
說到中藥的療效快慢,中醫自古就有一些專用詞彙來描述這個過程。比如效如桴鼓,比如覆杯而愈,比如「一劑知,二劑已」。這些描述換作大眾一個比較熟悉的詞就是立竿見影,而不是慢。
最後細說一下這個訛傳比較嚴重的中藥忌口問題,吃中藥是要忌口,忌口的原因是為了避免食物的性質破壞了藥物的作用,並沒有什麼其他神秘之處。
比如治療傷風感冒的經方之祖桂枝湯,對飲食禁忌的要求是:忌食生冷、粘滑、肉麵,及五辛、酒酪、臭穢之物。也就是消耗陽氣的生冷水果及難以消化的肉蛋奶等油膩的動物蛋白之類,還有酒類及蔥蒜韭菜等臭穢的五辛亂氣之物。而非「辛辣食品」。
那麼大眾是如何得到吃中藥必須要忌食辛辣食品尤其是辣椒的印象的呢?當然應該是聽中醫說的。但這個中醫應該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以《傷寒論》為依據的經方中醫,而是一個無論見什麼都是溼熱和滿腦子都是各種炎症的溫病派與西醫中西結合的雜燴中醫。因為他們認為病不是溫熱就是發炎,所以治病不是清熱就是消炎,而一切能導致「上火」、「發炎」的食品如辣椒之類自然就在禁忌之列了。
而實際上中國民間對付感冒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辛辣的薑湯,甚至一碗麻辣燙都能把感冒搞定。而現在都一律站排掛水消炎同時嚴格忌食辛辣去了。感冒原本是風寒,再去掛水消炎,又不敢辛溫發散,病毒寒邪怎能不層層深入潛伏,最終大面積淪為B肝病毒攜帶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