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張照片刷屏了!
這是@機工戰略13日在微博上發的一張圖,至今已有30萬+的點讚,近3萬轉發,1萬多的評論。
原來,這位老人是我國知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他身穿一件淺白色短袖襯衫,腳上穿著一雙舊的鞋子,坐在高鐵二等座上,聚精會神地查看列印出來的演講稿課件,右手還拿著紙筆隨時記錄。
微博還配文稱:
測繪儀器國產化的積極倡導者,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創造的踐行者,幫國家節約上千萬外匯,為了做好一場報告,七十八歲高齡在二等座椅上仍然筆耕不輟。
不少網友稱,這張圖片讓人肅然起敬。
不少網友看到老人的舊鞋,被感動了
他讓不少人想起了老一輩的樸素的作風
同事:
他習慣這樣,不太在乎這些
對於網上熱議的劉先林院士乘坐高鐵二等座的照片,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辦公室主任丁劍對南都記者介紹說,劉先林院士6月12日早晨從北京到鄭州開會,當天下午從鄭州返回,這張照片是在下午返回北京的高鐵上拍攝的。
丁劍告訴南都記者,劉院士出門乘坐列車都是和團隊成員在一起,「團隊成員都是些學生、普通科研人員,他們坐不了一等座,所以劉院士就和他們坐一起,都是坐的高鐵二等座。」
至於劉先林院士在高鐵座位上修改的演講稿課件,丁劍說,這是6月14日上午的院士報告演講稿。「劉院士坐火車上工作的事情很正常。」
對於劉先林院士的著裝,比如腳上穿著一雙破舊的鞋子,也沒有穿襪子,丁劍解釋說,「他習慣這樣,他不太在乎這些。」
照片刷屏後,不少媒體希望進一步採訪,而據@機工戰略表示,劉先林院士回覆:國家給他的獎勵和榮譽已經夠多了,現在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婉拒了媒體的採訪。
他的經歷
一身舊衣服洗得掉色了他還在穿
劉先林是河北無極縣人,1939年出生於廣西桂林,1962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是劉先林的大學同班同學,兩人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同時就讀於武漢測繪學院。
李德仁向南都記者介紹說,劉先林的父親早年是國民黨外交部外交官,他們在武漢測繪學院讀書時,劉先林是學校的樂隊隊長,擅長的樂器是黑管。「他黑管吹的很好,他當時的女朋友是吹長笛的,後來兩人分手了,他很傷心。」李德仁說。
李德仁對南都記者表示,淡泊名利、本色人生的劉先林,在生活中不拘小節,不修邊幅,一身舊衣服洗得掉色了他還在穿,他辦公室那張掉了漆的寫字檯和硬木椅子已經用了三十多年,他多次拒絕換新桌椅的理由是「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靈感。」
劉先林辦公室喝水的咖啡壺沒有蓋子,就是為了節省開蓋和多次倒水的時間,把時間擠出來更多的用在科研上。他對自己要求苛刻,但對於客戶的要求絲毫不敢懈怠,如果用戶的儀器出了問題或有什麼要求,隨時都可以打電話聯繫他,並儘快給予解決。
他的成就
用很少科研經費填補多項國內科研空白
劉先林院士主持研製的航空相機。資料圖
上世紀60年代,年輕的劉先林研究出的「坐標解析輻射三角測量」法,成為航測規範中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立的方法。70年代,他研製的「數控測圖儀」、「ZS-1」正射投影儀及配套軟體成功問世,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生產該類儀器的國家。
1985年,劉先林參與的集光機電計算機技術於一體的解析測圖儀的推出,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
因劉先林在科技領域的卓越成就,1994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首批院士。
兩院院士李德仁評價劉先林「作為科學家,他是拿小錢做大事」。這也正是劉先林的風格所在,1985年以前,我國測繪儀器90%以上都是進口的,而到2005年,90%以上都成為國產。劉先林用很少的科研經費,填補了多項國內科研空白,結束了我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僅此便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多元。
2007年,劉先林帶頭研製的SWDC系列數字航空攝影儀歷時五年,成功問世,該設備將國家的航空攝影技術由膠片帶入到數字時代,再次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設備在汶川地震時發揮了巨大作用,為指揮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
南都記者 吳銘
* 公眾號如需轉載南都君原創內容,請後臺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南都君特選(戳下方標題)
戳大拇指,向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