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西安又一次進入了十面「霾」伏的日子,政府也及時發布了空氣汙染橙色預警,提醒人們注意防護。防護的主要汙染物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PM2.5。
那麼,PM2.5到底是什麼呢?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的: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這裡出現了一個和數學相關的信息:2.5微米。平常我們最常用的長度單位是:米,釐米(很多人也稱為「公分」),千米等。這個微米到底是多長呢?讓我們從頭來說說長度單位的歷史吧!
我們國家以前用過的長度單位很多,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他幹了一件「不講裡」的事,把所有的和秦國不相符的單位通通消滅了,統一了中國這片土地上的長度、質量等單位。裡、丈、尺、寸是我國古代主要的幾個長度單位。還有一些其他的單位,比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中的「仞」,也是一個長度單位,但是沒有前面幾個用的那麼廣泛而已。
至於外國,那就更混亂了。竟然還有一個國家,用國王的手指尖到肩膀的長度來作為單位。這其中的混亂,可見一斑。留給我們現代人的「遺產」有很多都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比如說,火車鐵軌的寬度就來源於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怎麼樣,夠混亂吧!
到了1983年10月,聯合國度量組織在巴黎舉行會議上,更精確的規定了的「米」的定義,即把光在的真空中299792458 分之一秒所走的距離定為一個標準米。
對於我們日常生活而言,1米的長度根本不需要這麼精確,可是在科學研究時,差1毫米都不行。我們老祖宗都說過,「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嘛。
說了這麼多,還沒有微米啥事啊!微米到底是多長呢?現在我們來說一說。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分米,大約就是一個成人手掌的寬度,或者家裡開關盒的邊長。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1份的長度是1釐米,大約就是成人小指頭的寬度。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毫米,學生用的小直尺,厚度大約就是1毫米。
下面重點來了,主角「微米」要登場了!
把1毫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就是「1微米」。你沒看錯,就是1000份!前面都是平均分成10份,從這開始,就都是1000份了!對於這個單位,我實在是找不到對應的實際實物。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一點,人的視力,是看不出來的。可以找一個相對的比較對象:頭髮,1微米大約相當於1根頭髮直徑的1/8
0。想想你的頭髮,你能把它平均分成40份嗎?PM2.5,就是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這樣的顆粒物,是人的眼睛看不見的,戴著一般的口罩,會有作用嗎?我們可以自己想想哈!
微米已經這麼小了,還有更小的長度單位嗎?還真有,那就是「納米」。這是一個現在已經用於工業製造上的長度單位,很多的商業推廣,只要提到了納米,感覺好像就是一種高科技的樣子。1納米是多長呢?把1微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就是1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