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知著網獨家撰寫,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正值抗日戰爭70周年,微博上除了關於9.3閱兵的各路信息井噴式增長之外,有部國產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 也悄然走紅,許多網友紛紛表示「看完之後忍不住淚奔」。
事實上,《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一開始是一部國民軍普漫畫,由一位名叫逆光飛行的網友創作的。
漫畫從2012年開始在軍事論壇「超級大本營」連載,漫畫中那隻時而牛氣沖天,時而無釐頭搞怪,時而黯然神傷的「兔兔」贏得了眾多軍事迷和網友的喜愛和追捧。
在網絡上,「兔子」已經成為許多中國愛國人士的代稱,足可見這一漫畫影響力之大。
漫畫描繪的是一個虛擬世界,畫中的國家和人物用各種動物形象代替,形象雖然虛構,內容卻是由近百個中國重大軍事或外交事件組成。
2015年,《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動畫也開始在騰訊視頻、Acfun、Bilibili、愛奇藝視頻等主流視頻站點播出,每集時長約7分鐘,共計12集。
動畫版的問世大大加強了《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影響力,也讓這隻熱血的兔子多了許多粉絲。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最大特點就是,雖然它介紹的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歷史,但漫畫中描繪的卻是一個虛擬的動物世界。
為了看懂這部動畫,你需要明白各種暗語的真正指代。
比如視頻中反覆出現的「種花家」,是中華的諧音,因此代表中華民族。
「兔子」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禿子」指的是臺灣,因為兔子與禿子諧音,亦象徵兩岸同文同種。
「毛熊」指的是蘇聯,因為蘇聯北極圈冰原上的代表動物是北極熊,所以蘇聯的形象設計為身上印有其國旗上鐮刀錘子圖案的「毛熊」。
美國則由其國鳥「白頭鷹」來代言:
至於日本,因為大和名族一向以「鶴」自居,所以日本的形象被設定為「腳盆雞」。
據漫畫原創作者逆光飛行表示,代表每個國家形象的代言動物的選擇都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
《那年那兔那些事》的作者逆光飛行原名林超,是一位漫畫家,畢業於雲南大學藝術學院,曾在遊戲公司擔任美術師,一直從事與畫畫有關的工作。
據作者表示,自己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對軍事感興趣,是個徹頭徹尾的軍事迷。
說起創作這一系列漫畫的初衷,逆光飛行表示,「還沒開始創作《那兔》的時候,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歪曲事實的言論,看著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就萌發了創作《那兔》的想法,想創作一些正能量的作品傳遞給讀者,沒有想到後來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響。」
9.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舉國上下的愛國情緒都被渲染到了高潮。值此特殊時期,類似於《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樣一部講述中華民族如何抵抗外敵,最終獲得勝利的國產動畫片無疑能夠勾起觀眾對於過去那段歷史的回憶,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B站上的彈幕很明顯地佐證了這一點。
動畫片看似是在講述了一群兔子是怎麼從種花家一窮二白的時候,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奮鬥,蹬了鷹醬一臉血,並且養殖出了自己的大蘑菇,發展成為藍星最強五流氓之一的故事。但讀懂了「暗喻」的觀眾們都明白,這就是在講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漫畫和動畫的演繹,得以讓觀眾在嬉笑怒罵中對歷史產生別樣的理解和感觸。
國產動畫片在宣揚正能量和愛國主義時,習慣塑造高大全的形象,這很容易讓人產生拒斥心理。國內觀眾早已博覽了日韓歐美動漫,事實上並不好「收買」。但《那兔》中的主人公「兔子」結合了美式動畫的英雄主題和日式動畫的細膩演繹:這位英雄並非高大全,他有缺點、有失落,但也會崛起,更有成為英雄的關鍵因素——信仰,有對國家和社會的堅持。
雖然講述的是一段心酸歷史,但登場的角色都符合觀眾們最喜聞樂見的「萌萌噠」形象。就像有網友所說,「明明是很搞笑的畫風,很搞笑的臺詞,卻讓我忍不住淚眼朦朧」。真正感人的並非兔子,而是兔子形象之下老一輩人的付出與奮鬥。笑點與淚點的適度比例,也是這部主旋律的國產動畫片能夠獲得觀眾青睞的原因。
事實上,對於《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漫畫或者動畫,網絡上也並非「零差評」,知乎上也有許多關於如何評價這部作品的探討,比如對於歷史的還原是否客觀真實,是否過分消費愛國主義。
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部動漫,不可能盡善盡美,我們也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如果這隻兔子曾經戳中過你的淚點,讓你忍不住想要與他人分享這份感動,我想,這也就足夠了。
(撰稿、編輯:葉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