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晉江市塘東村,有一片忠義的山,有一片忠義的水,還有一群忠義的人!這是一個將「忠義」融入血脈的村落。相傳,村子的祖先是周武王姬發的五弟----叔度。武王伐紂滅商後,叔度受封於蔡。叔度和兒子蔡仲合力建城,保護封地的百姓不受戰亂侵擾。忠義兩全的叔度深受百姓愛戴,「忠義」後來也就寫進了塘東村的族譜及祖訓。
「為國為家,效忠盡力,子承父業,世代相繼」,這是塘東人世代相傳的祖訓。在明朝末年,北方邊境受到侵擾,塘東人蔡鼎繼承先祖「宣力於國」的教誨,和同村青年一起應徵,轉戰沙場,因能徵善戰被封為「白衣參軍」。前途無限的蔡鼎一心報效國家,自然看不慣當時的閹黨專政。在魏忠賢權勢滔天的情形下,蔡鼎沒有趨炎附勢,而是選擇給朝廷上書,歷數了魏忠賢十宗罪。故事說到這裡,大家想知道結局嗎?那就觀看今晚20:00播出的《記住鄉愁》第二季第二十七集吧。
在塘東村,「忠義」二字卻並不是只對於國家。王小郎本來在城市的大醫院裡工作,但看到家鄉醫療設施較差,毅然辭去原來的工作,回到了家鄉。在村子裡行醫十多年,王小郎的手機始終24小時開機,生怕耽誤了病人的病情。一天半夜,雷雨交加,王小郎接到電話趕去給病人看病,回來的時候摩託車出了故障。不得已之下,他只好冒雨走了半小時,才回到了家。有過這樣的經歷,王小郎卻依然說:「三更半夜人家肚子痛、發燒,我們要隨叫隨到。」王小郎並非民族英雄,但是他對醫生這個職業的堅守可謂「忠」,從大城市辭職回鄉服務村民可謂「義」,這份忠義並非波瀾壯闊,卻讓人為之動容。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蔡連發的大半生都在臺灣渡過,相比這個小村落,臺灣的基礎設施、醫療設施都更為完善。但是在2009年,年逾古稀的蔡連發不顧女兒的勸阻執意回到了家鄉,見到兒時的玩伴,聽到熟悉的鄉音,他決定再不離開。同時,他將叔父的老屋讓給家境困難的村民住,不收分文。如今已有82歲高齡的老人說:「人必有一死,我想死在家鄉。」蔡連發葉落歸根後惠及鄉鄰的舉動,無疑詮釋了「義」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