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的高溫和雨水
似乎是春天宣示TA的主權
大地萬物也逐漸從「冬眠」狀態醒來
就連門前的草地上也冒出了幾朵好看(吃)的蘑菇
這下可樂壞了憋了一個冬天的廣東人
送上門的美食,該不該吃?
答案是——「不」!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山上的蘑菇謹慎吃
昨日韶關驢友在市區蓮花山森林公園徒步時,發現了一大一小兩株野生菌類,經韶關林業部門核實,確定為鬼筆科真菌黃裙竹蓀實體真菌野生種,該菌類在我國南方均有分布,主要在夏、秋之際生長於分布於竹林或闊葉林中潮溼地帶。
記者了解到,當日上午,驢友大米和朋友相約在蓮花山遊玩,行走至偏僻小路時,在路邊發現兩株野生黃裙竹蓀。「我遠遠的看到以為是塑料瓶,走近才發現是兩株菌類,平時只見過可以拿來煲湯的白裙竹蓀,這個黃色的第一次見,覺得很稀奇。」驢友大米告訴記者,經過用手機作比對,初步估算兩株黃裙竹蓀植株高約12-15釐米。
「當時我拍了照片發到微信群和朋友圈,有人說很稀有價值高叫我摘回家,有些人說有毒不能吃。但我覺得上山途中發現它們實屬罕見,所以並沒有採摘。」大米說。據韶關林業系統專家介紹,只要有菌群分布種類,並達到一定溫溼度、光熱條件下便可生長。最近韶關雨水充沛,溫度適宜,適合菌類生長。目前,韶關有種植戶種植白裙竹蓀,但野生黃裙竹蓀較少見,黃裙竹蓀又名雜色竹蓀、網紗菇,有毒,不宜直接食用,加工後可入藥,是一味較為名貴的中藥材,作為外塗藥用,可治療腳癬。他提醒市民:誤食野生有毒菌嚴重的可導致死亡,因此在野外遇到不熟悉的菌類千萬別採摘食用。
遠離毒蘑菇的幾個建議
對於不認識的蘑菇
靠譜、準確、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是:
通通不要吃
大家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慾採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對於路邊草叢的野生蘑菇,由於鑑別毒菌並不容易,大家最好不要輕易採摘不認識的蘑菇。
注意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鬆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
欲避免類似中毒事件,家庭飲食關鍵在於不隨意食用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遊等儘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
不要輕信民間或網傳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毒蘑菇鑑別方法,做到人人知曉隨意採食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尤其是具有潮溼土壤適合菌類生長的公園、植物園、旅遊區、林場等地需做好警示,防止誤採誤食毒蘑菇,必要時可定期清理。
菌雖然好吃但要懂分辨
快告訴身邊小夥伴們
不要誤食了這些有毒的食物!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陳雲飄
圖片:驢友大米
部分來源:網絡整理
編輯:廖卓敏
責編:陳雲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