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電影《少年的你》中
小北對陳念說的臺詞
曾深深戳中觀眾的痛點
也讓更多人關注「校園欺凌」
在相關影評和網友跟帖中
那些有關校園欺凌的記憶和傷痛
讓人看著都心疼
校園欺凌有多可怕
我們都見識過
這些年有很多相關報導
辱罵、毆打、脫衣、拍照
……
種種惡行,令人髮指
這是被媒體曝出來的
而那些沒有被曝出來的又有多少?
在我們沒看到的地方
可能就有孩子正在經歷煎熬
是什麼讓這些年少的孩子
變成了校園欺凌者?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傳播心理研究所所長陳銳認為
校園欺凌的實質是暴力
心理學科對暴力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
法律和犯罪學也從管制角度
對此進行研究
傳播學領域也一直在研究
媒體與暴力的關係
由此可見
暴力問題牽涉到社會各個方面
當前不斷被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
其原因也難以簡單歸納
校園欺凌為什麼除之不盡?
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
也正是我們持續地
用人性的光輝、道德和倫理
以及社會的規則和法治
去壓制暴行、消除暴力的過程
當前校園欺凌事件
看似層出不窮
一個重要的原因
可能是隨著媒介手段的發展
更多的欺凌事件被披露了出來
這些校園欺凌事件
所帶來的輿論壓力
促進社會各個方面
為消除校園欺凌做出更多的努力
雖然暴力可能在社會中無法根除
但我們依然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防止校園暴力,我們能做什麼?
防止校園暴力
首先應該健全法治、依法治理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
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都對校園欺凌相關問題
做出了明確規定
家長或監護人
必須切實擔負起監管責任
及時覺察到校園欺凌苗頭
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成長和學習的場所
應該把校園欺凌的預防
納入安全教育通識課程
建立起校園欺凌行為的防控機制
媒體應充分發揮起
輿論引導和社會教育功能
一方面通過持之以恆的報導
引起社會公眾對此議題的重視
積極引導社會輿論對校園欺凌的
零容忍態度
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媒體普及宣傳
如何識別和應對校園欺凌
爭取把校園欺凌消滅在萌芽狀態
面對校園欺凌
沉默就是縱容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
《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
啟動開展防範中小學生
欺凌專項治理行動
一系列舉措
讓處理校園欺凌有了明確的依據
但防治校園欺凌這種老大難問題
想通過一次專項治理行動就解決掉
顯然也不現實
治理校園欺凌
是一項各方參與、共同發力的
系統工程
需要學校、家庭、社會
以及每一個你我他共同努力
各司其職、各盡其力
如此
才能讓「少年的你」遠離校園欺凌
【新華網評:為了更好保護「少年的你」】(設計:劉豔秋)
校園,本應充滿智慧、陽光和歡聲笑語,是孩子們求索知識、成長成才的溫暖小世界。但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就像籠罩在校園上空的陰霾,不僅影響了孩子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也嚴重侵蝕著他們的身心健康,成為了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
日前,教育部印發《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要求開展防範中小學生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對所有中小學校和在校學生開展全面排查。這釋放出打擊校園欺凌的清晰信號,有利於有效減少類似行為的再發生。
對於校園欺凌,沉默即是縱容。無論是毆打、辱罵、性侵等「硬暴力」,還是孤立、排擠、歧視等「軟暴力」,明確的態度,及時制止、查處和通報,都能有效遏制校園欺凌行為。這既能讓施暴者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得到應有的懲罰,也讓受欺凌者懂得如何應對,敢於發聲保護自己,還能對校園欺凌行為形成警示和震懾作用。
合力整治校園欺凌,才能更好保護「少年的你」。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治理校園欺凌,應遵循事前預防和事後懲戒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只有教師家長各盡其責,德育、心理教育協同發展,社會各界都參與進來,才能合力守護學校安寧,讓孩子們可以在陽光下健康成長、快樂成長。(作者:董璐)
出品人:田舒斌 徐姍娜
總策劃:周紅軍
監製:劉洪 朱永磊
執行策劃:安傳香 李潔瓊 黃文新
文案:徐可 張倩
編輯:馬若虎 董璐
特約嘉賓: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心理研究所所長 陳銳
主持人:許丹睿
視頻製作:童張偉
拍攝:周宇龍
出品: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