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來源

2021-02-13 在線監測科技服務實訓基地

1、活性吸附法

在有機廢氣治理工藝中 , 吸附是處理效果好、使用較廣的方法之一 , 吸附劑有活性炭、硅藻土、沸石等 , 其中活性炭吸附應用最多。通過吸附系統 , 不僅可以使 VOC 濃度大大降低 , 實現廢氣達標排放 , 而且吸附後通過氣提解吸 , 收集物可回用於生產。

2、引風高空排放法

這是一般企業在裝漆、砂磨等崗位使用最多、最簡便的方法之一 , 其成本低、易操作、效果明顯。但高空排放只是汙染的轉移 , 並沒有真正解決汙染問題 , 而引風機功力大小和風口安裝高度又直接影響引風效果。

3、燃燒處理法

VOC 為有機揮發性物質 , 易燃燒 , 可採用常溫或催化氧化燃燒處理 , 氣體由引風管道通入鍋爐或焚燒爐燃燒 , 但對高溫有機氣體還要經過安全論證。此法處理比較完全, 基本可以把VOC 轉化為CO2 、H2O 。

4、吸收除氣法

因 VOC 一般都溶解於柴油或 200 # 汽油等有機溶劑 , 可用柴油或 200 # 汽油吸收 VOC , 吸收後的溶劑可用於燃料或稀釋劑。這種方法操作方便、成本低 , 但吸收處理後一般尚有揮發氣體殘餘 , 因有機溶劑本身易揮發 , 因此不能使 VOC 降為零 , 若遇高溫 , 則吸收率更低。

5、冷凝收集法

對反應釜高溫有機氣體可採用冷凝收集 , 先用直冷凝再螺旋冷凝 , 該法除氣效果明顯 , 易操作、運行成本低 , 但對低沸點氣體效果不佳。

6、生物處理法

有機廢氣的生物處理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 效果好、運行費用低於任何一種處理方法 , 安全、易操作。VOC 的生物淨化法有直接微生物淨化法、間接微生物處理法 ( 先水吸收再廢水生物處理 ) 及植物淨化法等。直接生物淨化有生物吸收池、生物洗滌池、生物滴濾池、生物過濾池 , 處理效果好、操作方便 , 其中生物過濾池技術成熟 , 應用較多。如德國和荷蘭建有幾百座廢氣生物濾池 , 運行效果都很好。

生物處理法是用水或弱鹼液吸收 VOC , 其中含有的醇類、醛類等物質易溶於水 , 吸收後的廢水再用生物降解 , 使廢水達標排放。植物淨化法就是廠區內增加綠化面積 , 利用綠色植物吸收和轉化大氣中的汙染物來淨化空氣 , 這種方法適用於大環境低濃度的汙染。等

相關焦點

  • VOCs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是什麼?
    國家化學建築專家組副組長石玉梅教授指出VOC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英文簡稱。眾所周知,塗料是一種化學產品,其中含有很多能參加光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也就是VOC。當居室中的voc超過一定濃度時,在短時間內人們會感到頭痛、噁心、嘔吐、四肢乏力。如不及時離開現場,會感到以上症狀加劇,嚴重時會抽搐、昏迷,導致記憶力減退。
  • 酒精和異丙醇歸屬為揮發性有機物嗎?
    》(GB 37822—2019 2019-07-01實施)中3.1 揮發性有機物定義為:「參與大氣光化學反應的有機化合物,或者根據有關規定確定的有機化合物」 來解釋的話,酒精和IPA(異丙醇)歸屬為揮發性有機物嗎?
  • 對抗臭氧 西安工地強制禁用含揮發性有機溶劑塗料
    記者從我市昨日召開的「夏防期」施工現場臭氧汙染防治工作現場會上獲悉,夏防期間,全市所有民用建築內外牆裝飾、建築工地內噴漆等作業,禁止使用含揮發性有機溶劑的塗料,要求強制使用水性塗料。隨著夏季的到來,臭氧漸漸替代霧霾成為西安空氣品質的「頭號殺手」。
  • 公共基礎知識:PM2.5和PM10的來源分別是什麼?
    PM2.5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一般而言, PM2.5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揮發性有機物。 PM10來自汙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煙囪與車輛。
  • 【人革圈】淺析PFCs(全氟化合物)出口環保要求
    PFCs簡介全氟化合物,簡稱PFCs,是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氫被氟取代形成C-F鍵的化合物。如果化合物分子中所有氫都被氟取代,則稱為全氟有機化合物。其中最典型的兩種物質是PFOS和PFOA。1、PFOSPFOS是全氟辛烷磺醯基化合物,是目前最難降解的有機汙染物之一,典型氟表面活性劑。
  • 室內有哪些空氣汙染來源?
    室內汙染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不光要知道如何遠離這些汙染,更要了解這些汙染的來源,我們才可以更好的避免受到室內汙染:甲醛,異味等有害氣體的影響。室內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1.塑料、化纖製品製做的室內裝璜材料在這些塑料製品中,含有甲醛、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等有毒原料和添加劑,它們都會從成品中慢慢的揮發出來。
  • 有機矽皮革是什麼皮革,與PU、PVC、真皮有啥區別?
    來源:合成革精英聯盟有機矽皮革是一款新型環保皮革,以矽膠為原材料,這種新型材料與超細纖維、無紡布等基材相結合,加工製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