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處剛開門,兩位老人就互相攙扶著進門了。得知老人家八十多歲高齡,今天是特意起早從同安坐了四五十公裡的車過來繳納會費的,我們又感動,又心疼。
「之前疫情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山門沒開,我們沒法過來」,老人說,「現在南普陀終於開門了,我們老兩口趕緊來把會費交了。這件事不做,心裡就不踏實呀。希望一點點微薄的力量能幫助更多的人。」
「人總是這樣,沒有對比,就不會珍惜自己的幸福。我們不可總是抱怨,而應心懷感恩。」慈善會的工作人員小顏如是說。
「隨『行舟百渡』助學活動的入戶持續,我們走訪了幾家需要扶持的家庭,其中有一家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第一家是租在小區裡,一家五口人,全靠爸爸在建築工地倒水泥和媽媽當旅行社保潔人員的微薄收入生活,因為疫情父母收入不穩定還要供兩個孩子讀書,實在是挺困難的。受助學生今年讀大四,明年就畢業了,弟弟在雙十讀高二,兄弟倆都是勤奮好學的孩子,還有一個姐姐因為要緩解家庭困難,早早地就輟學到外地打工了,因此,讀書也成了姐姐心中的遺憾。」
在慈善會的日常工作中,時常遇到令人心疼的片段。但也因為有更多愛心的匯入,這些片段也顯得微不足道了。我們相信,在眾人的支持下,愛這本大書會越寫越厚。
這一天,慈善會迎來了一位可愛的奶奶。奶奶是我們的老會員了,帶來了七本會員本續費。原來,在奶奶的帶動下,一家人都入了慈善會,一起做善事。奶奶說,如果每個人都拿出一點錢來做慈善,積少成多,這個世上的苦難人就會越來越少。
奶奶還跟工作人員說,做好事不僅僅是為了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更能讓自己的心獲得了難以言表的幸福與滿足。
莎士比亞說,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
其實,生活是一本書,而愛和慈善就是書籤——它提醒我們在重複裡更愛生活,學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