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什麼都不做就死了相比,在製作中死去要好的多,做點什麼總比等死強,情願在想著自己不能死的時候死掉。
—— NHK 紀錄片《不了神話 宮崎駿》
如果網際網路也有匠人這一說,那麼 2004 年是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南下打工的張小龍憑藉一身寫代碼的能力,在搖滾和菸草陪伴的夜裡,寫出了技驚四座的 Foxmail;同年,在廣東興寧縣,距離自己首次出遠門還有一年時間的李興平,上線了純手工編輯的 hao123.com;大洋彼岸,Joshua Schachter 剛上線的 del.icio.us ,以其奇怪的命名和全新的社交+書籤模式,即將引發出一段 Web2.0 的革命。
所有人都知道浪潮將至,但並不知道何時襲來,有些作品成就了人,有些人成就了新的作品,有些人和作品都淹沒在了歷史的浮沙之中,也有一些小而美產品依舊活到了今天,在一個幾乎和我們沒有交集的「小宇宙」裡面,有一群人和他的創作者在守護著一方淨土。
Pinboard.in 亦是如此。
Pinboard 是什麼在 2009 年的春天,面對著已經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的 Delicious 不斷堆積的功能和不斷拓展的社交功能,一個在 Yahoo 工作的內向的波蘭人覺得這些喧囂帶來更多的寂寞,便擼起袖子,碼下了第一行代碼。Pinboard 就在 09 年底由 Maciej Ceglowski 開發上線。在用戶達 1200 人時,該項目變成他的全職工作。
Pinboard 是一個「反社交」的在線書籤,你每年只需要付幾塊錢就可以把你瀏覽器裡面的書籤,Twitter 帳戶,或者 Instapaper/Pocket 等流行服務同步。
同時 Pinboard 還提供全文存檔服務,可以保存你書籤裡面的所有內容,並自動檢查死鏈。這樣即使保存書籤的來源丟失,你依舊可以訪問。
Pinboard 的訪問速度很快,頁面上除了 logo 幾乎沒有更多的圖片,設計亦是簡約輕便(當然你也可以稱之為簡陋),即使你有再多的書籤,也幾乎是秒開網頁。
另外還有諸如 RSS 輸出,任意格式的導入和導出、主流瀏覽器插件、主流手機平臺 16 款客戶端,以及 9 個桌面客戶端,並且為開發者提供了 6 種程式語言接口(這些客戶端均由第三方開發者主動開發,沒有一個是 Maciej 自己開發或外包的)。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喜歡 Pinboard,作者還提供了 9 個替代品 推薦給你。
聽起來不是很性感?的確,很難想像一個和 1024 類內容無關的網站,膽敢用如此簡陋(甚至是醜陋)的界面及單調的功能存活八年,居然還能不斷成長,這基本上違反了我們的很多「常識」。
這篇文章並不打算將 Pinboard 的每個功能細細數來(相信我,你開始用的時候發現你關注的功能不會超過 3 個),而是試著挖掘這樣一個持續了 8 年的「一人項目」背後是什麼在支撐著,以及為什麼這麼看似「簡陋」的產品,卻吸引了《TIME》《Wired》《經濟學人》雜誌競相報導。
因為在 2016 年年底,Pinboard 在沒有任何資本注入的情況下,年度收入 234000 美元 ,全職員工數量為 1.5 人。
反社交
一個產品的 About 頁面決定了這個產品的氣質,我想 Maciej 一定是一個內向的人,因為在產品的簡介中這樣寫到:
這是一個給內向的人使用的一個書籤網站。
在 2010 年的一篇博文上,Maciej 提到了他對「反社交書籤」的一些看法。因為在 Pinboard 上面正好有兩派人,一派把 Pinboard 當做一個 Delicious 的「增強版」來使用,主要是因為 Delicious 的速度慢以及不如 Pinboard 的功能。
另一派人本身就是反社交的,只是想安安靜靜的把自己書籤的放在伺服器上,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整合更多第三方服務,方便自己能快速的添加書籤到 Pinboard,而不需要自己維護。
Maciej 使用 Delicious 的時候,已經是其上線很久之後。雖然他和 Delicious 的創始人是好朋友,但他始終覺得,「在本地存你自己的書籤就好了,為什麼非得放在別人的伺服器上」。
Maciej Ceglowski後來打動他的是 Delicious 的兩個功能。一個是書籤的標籤,當時的網際網路上對於某個連結的描述,沒有什麼地方能比 Delicious 的標籤更準確;另一個功能是 inbox,相當於一個訂閱列表,可以關注你感興趣的人又收集了什麼書籤,這樣每天打開就有很優質的內容等著你來閱讀。
「反社交書籤」的起源,就出在了後者上。因為會有許多人來關注自己添加到 Delicious 的書籤,所以隨意添加書籤行為因為有了訂閱者的存在,添加的人開始有了心裡負擔,所以添加的心態越來像是在「出版」一份日報,開始變得謹小慎微。Maciej 覺察到這一點,當時他為了在自己 blog 上寫一篇 關於太空梭的內容 ,在 Delicious 上面存儲了上百個連結。在這篇文章寫完之後,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用大量的 NASA 文章和各種 Powerpoint 佔滿了關注者的 inbox。
這便是 Pinboard 的起源,Maciej 希望能保留社會化書籤的優勢,又能消除使用社會化書籤的尷尬。他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美味書籤(指 Delicious)像是一個咖啡桌,屬於半公開的場合,你可以在桌面上擺放一些很有逼格的書籍並用你風趣的談吐打動別人。而他想要的是一個圖書館的閱讀桌,在這裡,每個人只需要幹自己想幹的事情,而不需要關心對面坐著的是誰,也不必關心你在別人眼裡的印象,如果誰覺得無聊,他自己會走開。而在你身後,是數不清的人類智慧的合集。
商業模式在 Maciej 寫給新用戶的 你應該用 Pinboard 的十三個理由 中的第十三條是「該網站有一個你祖父母都熟悉的理智的商業模式」 —— 用戶為其服務付費,每年 11 美元,如果需要緩存服務,每年則需 25 美元。
之前關於 Pinboard 的中文內容中,都會提到其「奇葩」的定價策略:每多一個人註冊,註冊價格就多漲一美分。但這個「奇葩」設定背後的原因並不是譁眾取寵,而是源自於 Maciej 樸素的價值觀:
Don't Be A Free User(不要成為一個免費的用戶)。
在 2011 年的博客中他提到,我們今天使用的很多很酷的產品,都是免費產品,而且聚集了大量人氣。但是接下來的故事往往會很傷感 —— 大公司併購了這個項目,然後發了個新聞稿宣布關閉這個項目(想想 Yahoo 被稱為 Web2.0 殺手原因是什麼),項目中的工程師被調到別的項目,於是你辛辛苦苦參與創建的內容就灰飛煙滅。
因為項目不掙錢,而不掙錢的項目無法繼續。當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個免費服務的時候,反而是對創始人資金極大的消耗 —— 尤其是當每個月伺服器帳單放到面前的時候。
如果你真的喜歡一些小的項目,那麼請贊助下創始人,或者觀看他們在網站上放的一些廣告,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付出了許多努力而收不到任何回報,最終放棄這個項目或者被收購。如果你不願意這麼做,沒關係,你可以複製他們的代碼自己來維護下(自己做一個),然後你就懂了。
Pinboard 的收入雖然不是巨大,但是 Maciej 還是身體力行的用這些收入做了一些事情,比如捐款給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向敘利亞難民提供糧食。還建立了一個奇怪的項目「Pinboard Co-Prosperity Cloud」,這個項目會給每個申請的人提供 37 美元和一些宣傳資源(這個項目也讓 Maciej 獲得了「史上最摳門的風投」的稱號)。申請要求很簡單,你有一個好主意,你有能力去將其實現出來,並且能制定出一個計劃,加上至少一丟丟盈利的可能性。
聽起來很扯淡?對,Maciej 自己也說 :「我不能在資金上給你更多的幫助,但我會嘗試通過幫你宣傳來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項目。我也會給你儘可能多的商業建議,這可能比 37 美元還要貴。」因為在 2013 年,在線項目的啟動和運營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創造有用的東西最大的障礙是找到需求,然後開始動起來,吸引到付費客戶群。所以這個項目更多的是鼓勵那些懷揣夢想人們,勇敢的向前邁出一步。 Maciej 便是如此啟動的 Pinboard 項目,所以他也期望能從這個項目中激勵其他人。
2013年底,Maciej 選出了 6 位獲獎的選手給予他們承諾過的每人 37 美元的贊助資金,這些項目從幫助愛烘焙的人販賣手工美食到棋盤遊戲項目不一而足,Skud 便是其中一位獲獎者,她負責經營一個「園丁的交流社區」 ,到今天為止已經有 1731 個成員在 2500 個花園種植了 610 個農作物 3187 次。而 Maciej 提供的 37 美元用來支付了網站伺服器的費用,更重要的是,這次獲獎讓她有了去推進項目前進的動力。
「如果你想要一個 Pinboard 帳戶,但又希望你的錢能支持更有價值的事業而不是我懶惰的生活方式,那麼這是絕佳的機會;如果你有能力,請直接捐助世界糧食計劃署。」Maciej 總愛在每篇博文的最後一臉正經地這樣調侃。
信譽與可靠一個書籤網站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信譽。網際網路上散布著各種承諾「永久」保存你數據的站點,但是在 VC 資金耗盡的時候轟然倒塌。至此人們才發現,書籤站點,創業容易守業難。而對 Maciej 來說,這反而激起了其鬥志:
像一株在死亡的沙漠中蓬勃發展的多刺植物一樣,我試圖找到適應這種惡劣商業環境的方法。 我踩著對手的屍體不斷的前行!
Maciej 在這一年反思自己的角色,很像一個 18 世紀 80 年代的小鎮銀行家,大家都來贊助他,期望他能保證自己的財富(書籤)穩定持久。所以他也覺得書籤這種服務應該像銀行一樣,你想到的時候就來使用他,用完就忘掉好了。而不是不停的提醒我你在這裡請你關注我,每天打開並且訪問。
這也讓他重新反思了 Pinboard 最核心的關鍵是什麼:
保證網站穩定(幾乎每年的總結中都有當年服務掛掉的時間指標);
克制自己不斷添加功能的衝動(想想國內多少產品經理每天做無用功);
多掙錢,錢多了才能保證伺服器穩定,但這不難,因為人們將為一個體面的服務付出代價;
避免自己的倦怠(這背後要求自己更高的視野)。
關於 Pinboard 的另一個細節非常打動我,就是全文存儲。的確,就算是書籤服務本身再穩定,其指向的地址並非永遠存在,就像我們終將無法回去的家鄉一樣,當你再次踏上故土的時候,你看到的已經是物是人非的 404。早在 2011 年,Maciej 便在 blog 發表過關於死亡連結的內容,他從 1997 年到 2011 年中每年隨機抽取 300 個 URL,統計後發現,每 7 年就有四分之一的連結被判定為死亡(到今天來看可能速度更快)。

所以他在設計 Pinboard 的時候也不斷的優化其全文存儲功能,相對於一般書籤網站只存儲 HTML 副本的服務,他投入了大量精力來對保存的頁面進行解耦合,將當前頁面的圖像、JavaScript、CSS 等其他嵌入式資源全部緩下來。這樣即使將來指向的連結失效,Pinboard 的用戶也能從中找到當年網頁的大致面貌。
從用戶角度來看,存檔的副本頁面應該與原頁面一模一樣,這是無論如何都要做的事情。
代碼如詩,但功夫在詩外。當你嘲笑 Pinboard 古董級別的簡陋界面時,卻沒看到 Maciej 背後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背後的使命感。同樣,當你嘲笑 hao123 完全無技術含量的界面後,卻沒看到李興平對於每個連結斟酌再三的思考。
我和 Pinboard我和 Pinboard 的緣起要上溯到一本書《增長黑客》,作者 Xdash 是我的好友加校友。當時他剛建立了一個增長黑客的社群,其中有一項福利是《增長黑客周刊》。他一直攛掇我也開一個產品相關的周刊。那時候正好和合伙人露露轉型做產品諮詢,每天需要大量的攝入許多新的信息,加上當時的客戶在杭州,每周都要火車往返上海。正好在我生日那一天,我決定動手做起來,當作給自己 30 歲的生日禮物。
整個周刊的思路是:將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內容,通過郵件定時發送給訂閱者。圍繞著這個思路有下面的幾個步驟。
收集:平時我會把看起來覺得有價值的內容全部匯總到微信的收藏夾,每天晚上和早晨起床集中閱讀。一般來說我不會選取特別大眾的媒體內容,因為這種信息你在哪裡都能看到,沒必要再來付費訂閱一遍。
整理:看到有價值的內容,在手機上複製網址,然後通過 Workflow 同步到 Pinboard。Pinboard 除了支持書籤 RSS 輸出,更棒的是可以輸出書籤的 note,這樣我就可以對每篇文章進行評論,告訴讀者推薦的理由。
發行:用 MailChimp 讀取 Pinboard 的 RSS,設定好發行時間。之後一切就是自動化的,我只需要在規定時間前,把內容輸入到 Pinboard 裡面就好了。同時 MailChimp 還有強大的統計功能,可以看到郵件的打開率和內容的點擊率,方便我來評估內容的有效性。
產品沉思錄 · ProductThinking
這樣來看,我屬於一個非典型的 Pinboard 用戶,但是通過對之前積累的大量 Read It Never 的內容進行二次梳理,將有價值的內容分類輸出到 Pinboard ,同時使用 Pinboard 的 Note 功能,寫下對每篇內容自己的觀點,對於更深刻的理解內容的價值,有非常大的幫助。
後記Pinboard.in 的一切就這麼簡單。在一個盛產用清理流氓軟體起家,然後做瀏覽器用網址站掙錢,卻成為了最大的應用市場的國度裡,每天都有人在編織著更加複雜的商業模式,沒有人願意相信,如此簡單的商業模式能堅持下去。的確,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這只是一個 23 萬美元的小生意而已,沒有什麼故事可以講。而在匠人的眼裡,這是代表他個人的無價作品,每一行代碼,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Pinboard 的博客上面,記載了 6 個周年的瞬間。我們能從中看到,一個產品是如何被打磨出來的,又是如何在競品崛起的時候,保持內心的平和,以及作為一個匠人,多麼希望自己作品擁有持久生命力的那種渴望。
這就是 Pinboard 背後的故事,一個不怎麼雞湯,但卻是不斷打磨和提升作品的故事。對於一款網際網路產品,或者用數字來作為總結更好。截至當前,Pinboard 共有:
書籤:148,000,000
標籤:291,000,000
用戶:24,000 人
16年收入:234,000 美元
投資:0
博客:192 篇
這篇文章的完成要感謝少數派的主編 Yves,如果不是他提出這個好的選題並且各種「威逼利誘」,我是無法三易其稿改進文章結構的。而對細節的校對,讓我看到了一個主編對內容精益求精的態度。對科技資訊感興趣的同學,推薦可以去關注公眾號「少數派」。
另一方面,Pinboard 作者的博客是一個大寶藏,這篇文章的內容幾乎都來自於他的博客自述,其中還有很多和技術相關的內容我沒有提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在寫文過程中還是很收穫頗豐,尤其是作者自己坦誠2015年幾乎沒有改進產品的時候,其實我反而釋然了,因為很多時候太多產品的改動是為了改動而改動,忽略掉了產品最本質的穩定性。
片頭主題曲在兩部片子中都出現過,想起來是哪兩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