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周首場院士專家論壇上,閻雲教授做了題為《精準醫療:基因學與臨床應用之整合》學術報告。
精準醫療源自個人化醫療,是在兩年多前由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當時的定義中最重要的,是從疾病中尋找到基因的標靶,做最精確的治療。發展到現在,它跟大數據發生了重要的關聯。
精準醫療離我們有多遠?閻雲校長用一個虛擬的女孩的一生解釋基因學在臨床上的應用,或預防疾病,或治療疾病,其實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受益。 在我們剛出生、孕前篩查以及產前篩查時利用了精準醫療。如果能做到早期診斷,就有早期治療的可能。
「精準醫學的未來,就是把複雜的東西單一化,從而告訴我們到底身上有沒有其他基因突變的可能,是否是已知的,是否有藥可治。了解這些突變點,有助於選擇藥物,更有助於未來人類研製藥物。」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教授解釋道,個人對於藥物的反應,有些人吃某種藥一點問題都沒有,而另一些人吃了卻發生過敏,很多時候是因為你身上的基因導致你不能代謝這種藥。當然也有反過來的情況,怎麼吃都沒有藥效。這需要藥物基因學的發展和介入。
「其實我們一直在接受精準醫療,只是我們並不知道。」閻雲教授笑言,我們傳統中醫要求一人一病一症一方,就已經是精準醫療的應用了。
報告會結束後,閻雲校長與我院醫務及科研工作者進行了座談,圍繞中西醫結合、中醫現代化及中醫「證」的研究開展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