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報告(微信ID:canadanews)編輯
在文章的標題處直接援引《紐約時報》的消息,是因為這個瓜實在有點大。
小編往返中加之間,乘坐波音787的次數遠遠多于波音737-Max。如果《紐約時報》報導屬實,小編就要認真考慮一下今後該如何選擇航空公司了。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北京時間4月21日《紐約時報》撰文稱,他們通過:
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
波音公司位於南卡羅來納州北查爾斯頓的工廠存在嚴重的生產和管理問題,直接威脅波音787的飛行安全。
如果說波音737-Max是設計領域的人禍,那波音787就是生產環節的犯罪了。
《紐約時報》在報導中稱,波音公司南卡羅來納州北查爾斯頓工廠的技術人員Joseph Clayton表示:
所以Joseph Clayton告訴妻子,他絕對不會乘坐波音787!
《紐約時報》還採訪了2017年退休的前波音公司質量經理John Barnett。他表示自己的職業生涯裡曾發現金屬碎屑掛在飛機控制系統的布線上。
John Barnett指出,如果這些未經清理的碎屑切斷了電子線路,則飛機將處在無法預測的危險中。
John Barnett表示,他所經手的南卡羅來納州北查爾斯頓工廠製造的波音787沒有一架符合飛行安全要求。
但波音公司要求加快生產進度和交付速度。所以波音公司選擇無視這些質量問題,而對此提出異見的員工都被波音踢出了公司。
圖源:中新網
看到這小編插播一句:John Barnett 面對近乎草菅人命的行為能隱忍多年,卻選擇在退休後揭發前東家,真沒法評定他的職業操守。
《紐約時報》表示,他們有充分的證據顯示,波音公司富有正義感的員工與公司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他們多次指出工廠生產工藝存在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生產過程中金屬碎屑充斥所有角落。
還有員工向美國聯邦航空局(FAA)舉報,但均遭波音公司強力打壓,要求員工隱瞞違規行為。
還有前波音員工爆料稱,他曾經在波音787的尾翼處找到一把破碎的金屬梯子,如果沒有及時清理乾淨,有可能在天空切斷電線或者卡住齒輪,然後飛機的下場就很可能複製埃航空難的悲劇。
圖源:新浪
專業人士則指出,飛機在生產組裝過程中產生大量碎屑是正常的,通常要求一真空吸塵器進行徹底清理,但如果加速趕工的情況存在,則有可能出現清理不乾淨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多花點時間進行清理。
《紐約時報》稱,波音787在2007年首發,是波音最重要的寬體客機機型,如果在737-Max之後,787也出現質量醜聞,則波音公司將陷入有史以來的最大危機中。
有消息源證實,在2019年3月,衣索比亞航空波音737-Max客機發生空難後,有客戶向波音反映,在剛交付的飛機上發現未被清理乾淨的物品。
《紐約時報》還指稱,卡達航空早在2014年就發現交付的波音787機身外部有損壞,此後就拒絕接受產自南卡羅來納州北查爾斯頓廠房的787。
而更早的2012年的一次飛行事故也已證實與殘留的金屬碎片有關。
面對《紐約時報的》的採訪,FAA承認,他們曾發現波音787生產中有金屬碎屑殘留在飛機機體上,2017年他們曾要求波音公司加強檢查,但FAA並不認為這個問題會嚴重危及飛行安全。
在某種程度上,搭乘衣索比亞航空遇難的157人用生命為全球旅客爭取了一個得知真相的機會,否則直到有另外一架787出現無法挽回的悲劇,真相才有可能被踢爆。
不過,波音公司斷然否認了《紐約時報》的指控,波音稱《紐約時報》在用過時的信息擾亂視聽。
不過小編覺得,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媒體和公眾理應敏感一點,波音公司首先要解決的是工廠的生產管理問題,而不是和媒體撕扯。
作者:郭星
責任編輯:馬家輝
出品:北美報告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