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黃驊一些農村青年由所在村隊的推選,紛紛走進集體經營的企業、工廠,成為鄉鎮企業的主力軍。
這組照片拍於1988年8月許官鄉辦啤酒廠,其產品屬於來料加工型,原裝啤酒來自青島一帶,是反映當時黃驊鄉鎮企業的一個縮影。
今天回看這些照片,讓人驚詫的不是技術含量的低下和生產環境的簡陋,而是寫在年輕人臉上輕鬆酣暢,樸實自信的風貌特質,這也是我們已經許久不曾見到的。
鄉鎮企業如曇花一現,僅存在了幾十年,也是發展集體經濟最後的一次繁榮。鄉鎮企業的衰落有其必然性,得益於集體所有制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管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消費市場真空而迅速崛起的鄉鎮企業,在經濟體制改革後,其弱勢性格便開始顯現:政府作用急劇縮小,但同時政府又牢牢地掌控著鄉鎮企業,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格格不入;消費市場升級,這對生產低質廉價產品的鄉鎮企業來說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產權不清使其面臨著激勵和動力不足等問題。
在計劃經濟逐漸鬆動、瓦解與國有企業改制的過程中,鄉鎮企業不在是市場的唯一弄潮兒,它所面對的,是有技術的國有企業,有技術、資金和市場經驗的三資企業和無孔不入、幾乎不受約束的私營企業。
因此,這個組照對直觀感受那個轉折時期,有一定意義的歷史價值,也是鄉鎮企業在黃驊歷史為數不多的彩色組照留存。青春是最美的時光,勞動的汗水更是為那段歲月灌溉出了新的花朵,歷史總在不經意間匆匆寫就,青春萬歲,時光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