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看春晚可以說是一種習俗了。可如今春晚魅力有幾分?
早些年,過年不看春晚將是一件遺憾的事情。每次吃完年夜飯,我們都會早早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觀看春晚。
以前,最喜歡看的節目是相聲和小品。牛群和馮鞏是我們最喜歡的相聲演員。馮鞏那對亮晶晶的小眼睛,那對彎彎的柳葉眉特別富有喜感,一看就特別想笑。後來,牛群不再上春晚了,馮鞏每次上臺都會說那句「我想死你們了」,這句話曾撥動多少觀眾的心弦啊!後來,我們又認識了趙本山、宋丹丹、趙麗蓉、鞏漢林、蔡明、郭達等小品演員。趙本山和宋丹丹表演的《策劃》《鐘點工》《火炬手》,以及他和範偉合作的《賣拐》等小品堪稱經典之作。他們的節目笑點多,一會兒一個包袱,一會又一個包袱,讓人笑得前俯後仰。再說說蔡明吧,她是一個可塑性極強的演員,什麼形象都能駕馭,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演員。他們的表演如火純青,是真正有喜劇天分的表演藝術家。毫不誇張地說,只要他們幾個在,晚會就有了靈魂。
如今呢?這些老面孔都消失了,晚會還有什麼看頭呢?電視臺有沒有考慮到60、70、80、90後的感受?就說,今年的幾個相聲和小品節目,我的感覺是沒有吸引我的地方,看了老久都沒有感覺好笑。本該成為晚會焦點的節目卻不能夠真正閃光,整場晚會就失去了應有的光彩,春晚魅力自然大打折扣。再加上,晚會的節目形式幾乎是不變的,歌舞、小品、相聲、戲曲等,沒有什麼新的藝術形式。人們對晚會也會失去期待感。
再說說歌曲吧,網上吐槽,大家都在假唱。這個倒不是最關鍵的,那樣蹦蹦跳跳,不假唱,誰能真正唱好?唱過歌的人都清楚,一旦大幅度運動會出現氣息不穩的狀況。關鍵是,哪一首歌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首歌的旋律特別好聽,歌詞填得特別好?
春晚魅力指數下降還有外在的原因。比如,現在的觀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在不斷地增多。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也十分火爆。人們平常就可以欣賞到各種各樣的節目,這在以前是沒有的。人們的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因此觀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眼光變得挑剔了。因此,節目模式一層不變,缺乏創新點,是很難吸引觀眾的。
如果從一個觀眾的角度給春晚提點建議的話,我想首先演員要注意新老搭配。人都是有慣性思維的,一味地出新,會給觀眾一種陌生感,必然拉開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其次,所選的題材要密切關注時代發展,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關,注意雅俗共賞;再次,要打破固有的模式,將各種藝術形式巧妙融合,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讓節目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最後春晚也可以有普通老百姓參與其中,拉近與百姓的距離。
當然,眾口難調,每一個人的欣賞眼光不同,對節目都有不同的見解。我們當然知道辦一場晚會有多麼的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多一點創新,多一點親民色彩,多一點快樂因子,春晚的魅力指數一定會攀升!
尋找教育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