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 關注「c2000_cn」
話說佛山行通濟已經超過百年
C2000裡的十幾張照片
帶你回顧那些歷史。
通濟橋橫跨洛水河,北連金魚街,始建於明代,分別於嘉靖38年(1559年)、隆慶2年(1568年)、萬曆9年(1581年)三次重修。天啟六年(1626)戶部尚書李侍問再次發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濟橋」取其「必通而後有濟也」之意。後人在橋旁石柱刻以對聯:「通七堡之遊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濟萬人之往來,曲橋跨水,豔稱村尾垂虹」,並建有南濟觀音廟和通運社。
佛山畫家區錦生為作家任流的小說《行通濟》所繪製的通濟橋。
道光年間(1821—1850)的《佛山忠義鄉志》
道光年間的《佛山忠義鄉志》所記載的通濟橋。
明代前後時期「佛山舊八景」中所描繪的通濟橋。
20世紀20年代的通濟橋
解放後,通濟橋經多次重建。在1958年重建前,通濟橋一直是這個樣子。
1960年的通濟橋。(圖片由佛山市檔案局提供)
《佛山城市建設志》記載
七律《行通濟橋》
(禾麥田園/詩 )
牌坊應節掛燈籠,景色繽紛彩若虹。
如浪行橋聲勢湧,似潮拍岸陣容雄。
心橋連接五江水,民俗傳承三地同。
萬眾一心歡約聚,行橋冇翳樂融融。
七十年代搞普瀾公路時,輕易地將通濟橋拆了。此照片就是任祖年先生當年在「存院竇」的二樓上影的。
1972年8月由佛山革委會出版的佛山地圖。
1984年的佛山地圖,圓圈標註的是當時通濟橋的位置。
這一帶再也找不到「橋」的痕跡了。
佛山電視臺最早記錄「行通濟」是1990年
2001年政府籌資1700多萬重修通濟橋
2000年在橋的前後擴建廣場、修建涼亭。
2001年1月18日新的通濟橋建成
2001年重修後,當時還沒有生菜池。
在廣場處加建了生菜池,「引財歸家」,提倡不要扔生菜以免造成浪費。
最近幾年C2000網友拍攝行通濟的盛況。
[c2000_cn]歡迎賜稿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