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滴水,
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線陽光,
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今天是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
災疫當前
再讀雷鋒同志的信函
回顧他的事跡
更有體悟:「雷鋒」很近
致敬!每一位新時代的「雷鋒」
「若一去不返,便一去不返!」這是參建火神山醫院建築工長李旭陽的決心;「就算倒在一線,我也無怨無悔。」這是堅守在一線崗位民警許小峰的誓言;「明天,誰跟我上?」這是科室姐妹們早已熟悉的老護士長陳靜的口頭禪。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擊戰中,一張張「口罩臉」、一個個被汗水溼透衣背的身影,都演繹著「一滴水也能折射出耀眼光芒」的雷鋒精神,傳遞著感動,表達出人性與民族性的光輝。
疫情面前,「雷鋒」無處不在。小區封閉,幫人買菜、配送的「團長」是「雷鋒」;提供「點對點、門對門」服務,幫助「心急火燎」的人上工地的客運員是「雷鋒」;堅持要捐出9000元的七十多歲拾荒老人是「雷鋒」;頂著壓力自費為內地同胞買口罩的香港警察是「雷鋒」……雷鋒精神,已經轉化為一種樸素且常見的情感,時時映照我們心中。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歲月靜好時,他們如一盞盞蠟燭,默默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危難來臨之際,這些星星點點的光亮便立刻匯聚起來,如太陽般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患者龔大姐與主治醫生薑軍 撫順市第四醫院供圖
在武漢協和江北醫院濟和院區,新冠肺炎患者龔大姐這幾天就要出院了。回憶過去的這一個月,「不幸的是得上了新冠肺炎,幸運的是遇到了從撫順來的醫生和護士們。記不全他們的名字,但是會永遠記得他們的防護服上都寫著『雷鋒城——撫順四院』。」龔大姐說。
雷鋒同志入伍通知書 遼寧省檔案館供圖
遼寧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1940年12月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的雷鋒,18歲就來到遼寧鞍鋼當工人,並從遼寧走向軍營,最後犧牲在遼寧、安葬在遼寧。在鞍山、遼陽、營口、撫順、瀋陽等地,都留下了雷鋒工作、生活的足跡。
來自撫順第四人民醫院的醫生薑軍在日記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從小就是在雷鋒精神的教育下長大的。支援武漢,救死扶傷,這就是我的本職工作。我想,這就是在學雷鋒吧。」
至2月26日,遼寧已經派出十一批,共計2030名醫護工作者馳援湖北,各類物資源源不斷運往戰「疫」一線。回首來路,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但凡祖國危難,遼寧人從未缺席。在雷鋒的旗幟下,「長子情懷、忠誠擔當」已溶於血液、與生俱來。
郭明義愛心團隊為湖北籌集的物資裝車 郭明義愛心團隊供圖
「當代雷鋒」郭明義,是遼寧人學雷鋒的傑出典型代表。2010年以來,「跟著郭明義學雷鋒」成為了學雷鋒活動的新載體,由郭明義發起組建的郭明義愛心團隊,在全國其它省區市有分隊1000多支,成員200多萬人。
雷鋒,曾給我們種下過一顆叫做「奉獻」的種子,如今這顆種子長成了千萬棵為民遮風避雨的大樹。風暴來臨,不懼不屈;風暴散去,不矜不伐。
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許多青年人以其無畏奮鬥、不懈奉獻,經受住了考驗,體現出了擔當。許黨許國不遲疑,勇往直前不反顧,敢拼敢贏不氣餒,成為當代先進青年的共同畫像。
是啊
「雷鋒」,一直都在
你、我、他
都能成為一滴水、一線陽光
滋潤彼此,溫暖彼此
共同守護著世間所有的美好!
大家都在看
人民網評:心中裝著人民,新時代雷鋒精神的新踐行
責編:翟巧紅 | 編輯:蔡靜
來源:人民網微信 ID:people_rmw 思凝 波瀾平 華寧 楊佳 謝婷 那其灼 廖望軒 馬天翼 王柯涵 鄭美鈺 彼鯨 林珊珊(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