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過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 ?

2021-02-24 INSIGHT視界

華裔美國人,這個聽起來很是熟悉親近的群體,卻往往是我們最缺乏了解的。他們有著與留學生一樣的面孔,但是文化背景和語言程度卻大不相同。那麼,這群ABC(指出生在美國並且長大的華人)真實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他們的三觀是否與留學生一致?今天主頁君就來帶小夥伴們來深入了解

文|Brian

編譯|蕭騰

From 知乎

讓我們先來看一些有意思的東西Chinese American Humor / What Kind of Asian Are You?我不確定提問者想要怎樣的答案,那我就說說我的生活還有朋友。

關於身份

如果有人問起,我會回答我是亞裔美國人,如果繼續追問,我會答是華裔。

很少人會回答「華裔美國人」。很少人這麼說,所以我覺得這個詞念起來怪怪的。

也很少人會回答「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倒是常用這個詞形容我來著。

我和朋友們認為我們是亞裔美國人主要是因為所受的教育。從幼兒園起,學校就有不同的種族分類:美國白人,美國黑人,拉美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和印第安人。而且所有涉及種族的文件要求填的都是「是否亞裔」而不是「是否華裔」。大多數亞裔美國人的社區組織也是這麼命名的,比如全美亞裔職業協會。那些名稱中特別包含華裔的組織通常是為那些在中國長大的人設立的。

和我許多去過中國的朋友一樣,我在美思華在華思美。我稱這種感覺為靈魂的時差混亂,身在曹營心在漢。在美國當周圍同齡的華裔用中文打打鬧鬧的時候我總若有所失,感覺與他們的世界格格不入。而當我真正回到中國有時也為文化差異苦惱不堪。

總之,做華裔美國人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足夠敏銳的話,你可以在華裔和美籍兩個身份之間自如轉換,但是也很有可能你在這兩個身份中……凌亂了。

關於教育

公立學校

如你所料,我所學的大多數都是關於美國的。我會唱美國國歌而不是中國的。我了解美國和歐洲的歷史而不是中國的。我的數學一直很「棒」,因為在小學四年級教乘法之前我已經學會了,並且在那之後,我一直是數學尖子。

小學時,家庭作業幾乎都包含了一些故事,比如

蘇西去銀行存她的硬幣,她一共有15個硬幣加起來是$2.25。請問她的硬幣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組合呢?

另外,我們還有一些研究課題,比如

寫出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並描述他/她的貢獻。

調查你認識的人並將他們的生日繪成表格。


設計一個科學實驗。實驗結果是什麼?有什麼科學道理?

偶爾也有一些測試記誦的作業,但一天一般不超過五題。總而言之,家庭作業一天大概要花半小時。

初中作業也是這種形式,只是課題主題會更複雜小組合作更多,一天大概花一小時寫作業。

高中的時候,我考進了一所磁鐵學校(注1),因此我的經歷和普通學生有點不同。我在普通高中的同學一天有1-2小時的作業,而我卻有2-3小時的作業還要加上2小時的閱讀。課堂是以討論為基礎的,我們需要在家查閱討論主題的資料。

比如

討論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對英國經濟的評論

討論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中天氣描寫的內涵

討論工業化對德國統一的影響

我們在課堂上相互質疑,學到了分析問題的方法。由於老師想要的不是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是我們的研究和推理能夠給出的最好答案,這一切十分費勁。它不僅比死記硬背困難,而且更加全面。

課外,我還

參加戲劇表演

參加校男排隊

編輯學校的文藝雜誌

領導當地機器人隊

我知道這聽起來是一個典型的華裔美國學霸的故事,但我做這些都是因為它們很有趣。我本可以放學後直接回家,做兩三個小時作業再打打遊戲這麼過完一天。我父母也希望我停掉課外活動多休息一會。但我覺得從我的課外活動中,我學到的比起課堂上的那些能使我走得更遠。

關於中文

我的亞裔美籍朋友幾乎都參加了中文學校。中文學校不同於普通學校,它通常是當地社區組織的,在周六或周日有幾個小時的課程。

儘管發音不是很標準(shi/si, chang/cang這些音發不清),我的朋友們大都會說基本的漢語。這些就夠他們在家和爺爺奶奶交流了(「這個放在那兒」,「我吃過了」之類的簡單用語)。稍微好一點的一些朋友在家能說廣東話或者上海話,但他們依然不是很擅長普通話。經常是這樣,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說中文,他們用英文回答,之後的對話父母有時也會改用英文繼續。有些朋友試著在家常說中文,我有兩個朋友可以讀中文書。

我五歲時,父母把我送回中國和祖父母呆了一年。那時候我學了拼音和一些基本的單詞(還有達到美國小學五年級水準的數學)。那一年對我的中文學習意義重大。後來我上初中的時候父母給我報了中文學校。會讀拼音真的使我與眾不同,因為我能夠

使用漢語詞典

讀懂簡單有注音的文章

正確地朗讀詞彙

在中文學校的優異表現推動著我繼續學習中文。高中時,我將中文作為的自己二外學習。我開始在家說漢語而且樂於向父母問一些我不知道的單詞。大學時,我還去中國交流了一年。(中美大學有太多不同,在這裡就不細說了。等有相關問題時再回答。)

關於經濟

我小時候家裡特別窮。當時爸爸還在讀博媽媽也沒拿到工作籤證,我們所有的家具還有我的玩具都是別人捐的或者在庭院售物(注2)以低廉的價格買到的。在學校,因為家裡的收入接近貧困線,我可以享受免費的用餐。

那幾年裡,由於爸爸追求更好的工作,我們搬過16次家,其中一次甚至穿越了大半個美國。現在,我們處在社會的中上階層:父母和我都有不菲的薪水,我們按揭付款買了房子,我們可以買大多數想要的日常用品但不是雜誌上的奢侈品。

總之,這是平穩緩慢的經濟增長而不是中國經濟那般的飛速。

20年前我家最窮的時候,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比我們家在中國的朋友好得多。比如,我們有一輛豐田花冠而且可以在沃爾瑪購物(同一時期,每個第一次走進沃爾瑪的中國人都為之震驚不已)。

現在,我們再沒有那些朋友那麼富裕了。比如,我父母的朋友都送他們的孩子到國外讀大學(很多是到美國),作為國際學生他們需要付極其高昂的學費還要花很多錢旅遊購物。相反,因為本州學生學費較低並且有拿獎學金的機會,所以我選擇了在州立大學讀書。此外,課餘時間我還打了3年的工。

我朋友們的家庭大都是中上階層。我們的父母是醫生,工程師,會計,研究院,教授;他們還將子女引到了相似的職業。但我們還年輕,職業生涯可能迅速轉變。我的一個朋友辭去了一個很好的金融諮詢工作投身即興喜劇。

我們中的有些人覺得父母歷盡千辛萬苦才讓我們有機會受如此好的教育。如果只是做一個令人羨豔的工作拿一份令人羨豔的薪水簡直是浪費他們的犧牲,我們應該努力進入美國更高的社會階層才對得起他們。

關於社交

瀏覽我的Facebook好友就會發現其中大約半數都是亞裔美國人。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的朋友幾乎都不是華裔,但這並非我的選擇,是因為我所在的學校很少華裔學生。我的朋友大半是猶太裔,其餘的是非裔和其它亞洲國家的美國人。

念高中的時候,在我的大學預修課程(注3)和 國際預科證書課程(注4)的課堂上有很多的美籍華裔學生。儘管他們不和我的非亞裔朋友一起出去,但頭一次我有了一群華裔朋友。這兩類朋友都在美國長大,看相同的節目聽相同的音樂。儘管旁觀者會覺得他們看起來截然不同,我卻沒有這種感覺。

關於家庭

父母

我從未和父母聊過他們的文化身份,所以我只能推測。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們他們處於怎樣的狀態。

我父母現在都是美國公民了。實際上,他們甚至把自己的名改成了美國名字。但他們在家說中文,看中文節目(我媽愛看《非誠勿擾》和《中國好聲音》)做中國菜(我爸至今沒法做出像樣的三明治)。

他們的朋友都是中國人。幾年前,其它三個中國家庭和我們住在同一條街時,我父母很高興。夏天時,他們每晚都出去散步聊天。奧運會時,每個項目他們都為中國隊加油(我通常會為中國和美國)。他們也會抱怨美國對中國尖銳的政治立場。

另一方面,他們已經非常適應美國。他們的同事大多不是華裔但相處得很不錯。我爸爸為最近兩次總統大選投過票而且引以為豪(我媽媽懶得排隊等投票)。

我覺得他們不會再搬回中國。20年過去,故鄉已成回憶。每次返鄉,父母總顯得非常無助而且必須依靠親戚的幫助。他們不再認得故鄉的街道和公交路線也不知道那裡的地鐵系統,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最普通的用品和活動的名字。

他們試圖向普通中國居民一樣融入當地的環境,但很快就放棄了。比如,當他們上一輛計程車會自覺繫上安全帶。而且他們不習慣生活在沒有在美國想當然的一些便利條件下,像無限制的熱水,中央空調,公共無線網,乾淨的公共衛生間等等。

他們無比思念中國,在那裡意味著和親人朋友團聚,但他們很快就釋然了,開車回到了我們自己的家。所以我覺得他們進退兩難,他們永遠為是中國人自豪但同時也為成為美國人喜悅。

關係

我和父母關係非常密切,和我的祖父母也一樣。我的祖父母也撫養了我,所以他們就像我的第二父母。我的父母在對待祖父母上為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我也努力做一名孝順的孫子。儘管現在我住在離工作單位很近的公寓裡,我還是會和父母一起過周末,這在美國人中是很罕見的。

我和在美國的表親們也很親近。但這因為我們都是美國人。

我和我在中國的表親叔嬸就比我期望的要疏遠了。小時候在中國的那一年幫助我和他們聯繫在一起,我也把他們當做親近的家裡人。但實際上,我們很少交談。

語言的障礙固然很大。對我來說用中文講有意思的事實在很難而我的表親很少懂得英語的。何況還有12小時的時差讓打電話都成為難題。電子郵件?嗯……先讓我努力學習下中文。

我想知道更多他們的動態。一些科技產品像是微信,對跨越我們之間的隔閡有所幫助。

就這樣了,一個20幾歲的華裔美國人的簡短的但可能有所偏頗的故事。

---

這真的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我必須描述一些對我來說稀鬆平常但對大家卻可能極不尋常的事情。而且,我只能說說我和我的朋友的事情。我們是第二代的華裔美國人。但我們的經歷跟第五,第六……第N代華裔美國人會大不相同。還有,這些只是我的經歷。如果你發現華裔美國人不像我這樣,請相信你看到的吧,畢竟大千世界人各不同。

一些注釋,來自百度

注1.磁鐵學校 magnet school(此詞始於1965年的美國,是一種公立學校,有著特別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以吸引各種背景的學生,希望有助於各種種族間的融合);

注2.庭院售物 yard sale(又稱garage sale、porch sale或moving sale,是美國一種獨特的售物方式。由主人把家中多餘不用的物品放在庭院中,車庫裡或門廊下廉價出售);

注3. 大學預修課程 AP(Advanced Placement的縮寫)指由美國大學理事會(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課的大學課程。美國高中生可以選修這些課程,在完成課業後參加AP考試,得到一定的成績後可以獲得大學學分。

注4. 國際預科證書課程 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簡稱IB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為高中生設計的為期兩年的課程。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Brain,編譯 By 蕭騰,From 知乎,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 CHINA 誠意推薦

作為留學黨,身在美帝,努力學好英語自然是應該,不過似乎也有人就此走上了極端的一邊,回復[香蕉皮]主頁君帶你看看那些極端的例子

究竟到了國外是該努力融入,還是任他風吹雨打保持天朝風格?回復[圈子]主頁君帶你看清自己的圈子

歡迎免費訂閱

INSIGHT CHINA

出國黨們最給力的夥伴

請按如下的一種方法關注我們:

1)搜索並關注微信號:weinsight

2)點擊並關註標題下方的藍色小字

INSIGHT CHINA",如下圖所示

相關焦點

  • 打罵華裔老人,美國拉丁裔對華裔的矛盾究竟有多深
    事發經過被同車一華裔女子錄下,並將視頻交給媒體,希望引起人們對華裔權利的重視,因此在網上引起一定反響。筆者曾經去過法拉盛地區,知道法拉盛是紐約華裔和朝鮮裔聚居區,規模已超過紐約曼哈頓區著名的唐人街,置身其中,有時竟有身處華夏之感。在這樣一個地方,該拉丁裔女子居然能在公交車上大喊「我恨華人」,如果不是一個精神病人,就一定是個深深歧視華人的種族主義者。
  • 這篇華裔二代的吐槽貼,最近火遍美國論壇
    帖子發出後很快被轉載到其他華人論壇上,包括美國本土最大的在線論壇Reddit,迅速引起華裔二代移民的共鳴。首先看看ArmorUSA在Reddit上是如何陳述他的觀點的吧。他說,坦白來說,他認為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在美國面臨的種種現實其實是他們的中國父母的責任。
  • 在中國的「洋垃圾」到底過上了什麼生活?
    ,認為土生土長的男生中少有人中龍鳳,不論是顏值三觀,還是經濟條件,國內男生都低人一等。我認識過的一位宋茜(化名)原本就是這樣的女性。宋茜兩年前是某院校的一名學生,她的專業就是外語,在校園中遇到了來中國留學的黑人留學生。對方在見到宋茜的時候,就主動上來用半生不熟的中文搭訕。在了解到她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就藉口能幫她練習口語,兩個人就這樣互相加了好友。
  • 美國華裔下場比黑人還慘
    「河山碩」是華人川粉,為了真正成為美國人,他比紅脖子更加支持川普,皈依者狂熱讓他成為美利堅治下的「良民」。他們的地位不同,一個是有中國人欣賞的英國華裔,一個是被中國人唾棄的美國華裔,但他們卻又相同,都死在了國外,都沒有受到及時的救治,都是被他們的國家所拋棄的那一波人。
  • 至少54人被NIH開除後, 美華裔科學家紛紛中止與大陸合作
    近日, 幾十名獲得NIH院外研究資助的美國科學家,因涉嫌瞞報同時領取外國政府資助而被解僱。美國華裔科學家表示,支持政府調查欺詐行為,但同時擔憂大舉調查和解僱或引發寒蟬效應。隸屬於美國衛生部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日前披露,一項進行中的調查發現,有至少54名接受該院資助的科學家,因未公開與外國政府的資金關係而辭職或被開除。
  • 美國華裔老人被人惡意推倒,吳彥祖懸賞緝兇
    吳彥祖剛出演了電影《除暴》,在片中他是無惡不作的劫匪,但現實生活中,他卻是一位「除暴安良」的大俠。金大賢的ins發文吳彥祖和金大賢所說的Vincent Chin是位華裔,中文名陳果仁,美國很多亞裔都熟知這個名字。
  • 年薪500萬,在日本過怎樣的生活?
    參照前面案例,考慮到前面沒有納入計算的其它稅種,如按大約28%比例從511萬年薪中扣除各類保險稅收,日本男性職工年薪實際收入約368萬日元,平均每月約30萬。【文章怎樣?如果覺得還行,動動手指點讚並傳播,就是最大的支持與肯定】
  • 史上第一個華裔美國達人秀冠軍,他的魔術能嚇得人語無倫次!
    2018年9月底在萬千觀眾的翹首期盼中美國達人秀第13賽季決賽震撼開啟此前的奪冠熱門
  • FOX頻道採訪涉嫌辱華,遭美國華裔記者犀利反擊!歧視華人當真是「政治正確」嗎?(附視頻)
    ,在美國位於歧視鏈最底層的到底是誰?「中國和美國是朋友還是敵人?你能幫我們搞定朝鮮嗎?」等等一系列刁難人的問題。不僅如此,Jesse Watters還故意尋找一些華裔不懂英語的老人詢問問題,造成諸多尷尬。
  • 加拿大華裔二代講述被歧視的亞洲移民生活
    圖上的小孩用歧視的手勢,這樣的廣告竟然刊登在亞馬遜上,亞馬遜卻不做回應。 很多歧視不僅是在商業廣告上,就連小編也被做過這樣的手勢。很多在海外長大的華裔二代,都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欺負過,被排擠過。也曾經困惑自己究竟是應該白人孩子一樣的生活,還是保留傳統的中式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他們有著更糾結的困惑。當我們看見被排擠的中國文化和自己親身感受過一次歧視之後,我也在想整個華裔都應該站起來為自己發聲。今天早上小編起床看見了一個MV,看完又感動又想哭。
  • 萬哥講解:華人、華僑、華裔、綠卡和美國護照的區別
    華人、華裔、華僑的區別:華僑:有中國國籍,但居住在外國或在國外長期生活的人 。華裔: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美國護照和綠卡的區別:持美國護照:是美國公民,美國國籍。綠卡:「美國永久居留權」,但不是美國公民。
  • 美高教練用Ching Chong侮辱華裔學生,盤點那些令人憤怒的辱華詞彙
    留學生可能都有過一些或多或少遭到歧視的經歷,有時候可能是很細小的細節,但也有時候是正面的言語侮辱。最近,伽利略高中的一位教練就用明顯的詞彙侮辱了一名華裔學生,目前已經被命令行政休假,調查工作還在進行...長久以來,辱華詞彙都是存在的...
  • 戴佩妮到底該怎樣
    ▼聽完歌迷一句不著調的「如果我們現在還在一起會是怎樣」,戴佩妮也不知道這位先生想怎樣。▼戴佩妮掐完大腿掐胳膊,忍著笑把歌唱完,可以說是非常辛苦了。▼那麼,一個歌手遭遇了車禍現場到底應該怎樣?▼#今日表情▼
  • 面對種族歧視, 華裔女孩挺身而出, 英語西班牙語並用, "暴擊"美國大媽一萬點!
    但這位大媽任然堅持道:「你不是美國人,你不了解。而我不同,我出生在美國!」據美《Guardian》報導,這個勇敢的女孩名叫Tracey Tong(音譯崔西·童),是華裔和秘魯的混血兒。面對這個無理的「美國大媽」,Tracey 立即挺身而出!(完整視頻)她用非常強硬的語氣對著這個大媽說:「你什麼要這樣對待別人,你甚至也不是美國人,你從哪裡來?」
  • 非洲的有錢人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很多生活方式越出我們想像
    連出個門都需要四五個人抬著走,不僅有人撐著大傘為他當太陽,還有一群保鏢的人護送,真的比其他國家的富豪會生活多了。非洲富豪在社會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支配著非洲社會的資源,而家裡有一輛昂貴的黃金跑車是他們富有的直接標誌。
  • 【新聞】2016總統熱門候選人會見共和黨華裔主席
    關注北美e生活 複製
  • 西雅圖26歲華裔女子背包旅行離奇失聯 發生什麼了?
    一名美國西雅圖華裔女子獨自前往墨西哥,計劃一次探險旅行。目前,她的丈夫在和她失聯2周後,正在努力尋找她的下落。
  • 聖路易職棒紅雀隊華裔二壘手Kolten Wong向球迷說再見
    【聖路易時報訊】服役聖路易紅雀隊近10年的華裔二壘手Kolten Wong向所有球迷說再見,今年春季起,他轉向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密爾沃基釀酒人隊
  • 「大汙特汙」美國目前最火華裔脫口秀Ali Wong (雷視頻)
    她的父親,Adolphus Wong,是一個美國出生的華人麻醉師,她的母親,譚「塔米」黃,是越南,並在1960個年輕的女子,來到美國,從色調、越南。她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2000,Wong從三藩大學畢業的高中,她是學生班長。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主修美國亞裔研究。]
  • 美國大型卡車:司機的駕駛室和生活設施,是怎樣的?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美國大型卡車:司機的駕駛室和生活設施的歷史往事。卡車司機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沿途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