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案民警介紹,發展會員時,「善心匯」以慈善的名義講述一個「共富神話」:會員只要按一定標準投資,可以很快收回本金,並獲取高額回報。同時,通過不斷發展下線,隨著會員層級提高,還有源源不斷的獲利。
「慈善事業是不求回報的,做慈善的公司怎麼可能獲得高額的返利呢?」辦案民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善心匯」公司自相矛盾的行騙邏輯。張天明等人編織的「共富神話」是一個通過拆東牆補西牆來瞞天過海的「龐氏騙局」。
「他們說這是扶貧,交3000元,20天以內返3900元給我。」64歲的李某是湖南某縣的一個農民。今年6月底,他被一個朋友誘導加入「善心匯」,把這幾年靠種田、打工攢下的3000元交了上去,不料現在血本無歸。
從2016年5月開始,張天明等人宣揚「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策劃、操縱並發展人員加入「善心匯」。截至目前,「善心匯」註冊會員500餘萬人,會員遍布全國。
事實真的如「善心匯」所宣傳那樣嗎?辦案民警通過剖析其模式,揭穿了其傳銷本質。參與人向推薦人以每顆300元價格購買一顆「善種子」,即可激活一個會員帳號。會員帳戶激活後,可通過投入資金和發展下線獲得高額靜態、動態收益。
靜態收益是指會員按照平臺指令,向陌生會員匯款,稱為「布施」。這一環節完成一段時間後,平臺會安排其他會員向此人匯款,稱為「感恩受助」。會員可以選擇「特困」「貧困」「小康」「富人」「德善」「大德」六個檔次,「布施」金額從1000元至1000萬元不等,收益率從5%至50%不等。動態收益則指的是會員發展下線後,可以拿到下線「布施」金額2%-6%的提成。
據警方調查,張天明所宣傳的2000畝黃花梨基地,實際只有幾百畝且還只是樹苗;所謂的三亞檳榔谷260畝房地產開發用地,根本沒有辦理過用地手續;註冊的公司中,大量只是空殼公司,沒有實際業務。
按照其說法,系統內每個會員都能獲取超過本金的收益,但是,「善心匯」以及會員沒有能支撐這種高額收益的實體產業和正常的盈利模式,投入的資金沒有產生增值,那麼收益來自於哪裡?
如今被警方抓獲的張天明向記者揭曉了答案:「『善心匯』要維持運轉就是靠不斷發展新會員,用後面加入的人的錢補給前面的人。」「善心匯」公司通過搭建網絡平臺,用傳銷等手段吸納資金,系統內用來支付回報和獎勵的是源源不斷補充進來的參與人的本金。
「這就是擊鼓傳花的騙局,一旦下線發展慢了,資金流入量小於支付量,資金鍊就會斷裂,系統就會崩盤。」辦案民警告訴記者。今年5月前後,「善心匯」被湖南省公安、工商部門調查,系統運轉受影響,張天明擔心系統崩盤,煽動了大量會員前往湖南省政府非法聚集,甚至在大雨天把殘疾人和老人安排在人群的最前面,嚴重擾亂了當地社會秩序。
「幸虧查處及時,否則受損的人更多。」不少參與人這樣表示。截至今年6月1日,會員資金缺口達92億餘元,涉及會員230餘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