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態環境部消息,10月7日起,隨著大氣擴散條件轉差,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入秋以來第一次區域性PM2.5汙染過程。截至10月10日15時,區域內汙染最重的城市為石家莊市,PM2.5小時濃度為147微克/立方米,達到中度汙染水平;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為146微克/立方米。
10日下午,京津冀環境氣象預報預警中心發布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北京地區的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
預報顯示,今天夜間,全市空氣汙染氣象條件等級在4級左右;受冷空氣影響,明天白天,氣象條件逐步好轉,全市空氣汙染氣象條件等級下降至1-2級。
具體來說,11日午後起,受西北冷空氣影響,汙染將自北向南逐漸好轉。12日至14日,大氣擴散條件總體較好,區域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以優良為主。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受季節交替和大氣環流形勢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每年9、10月份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汙染過程。本次過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受到典型的秋冬季靜穩氣象條件影響,強逆溫、高溼度、弱東南風,有利於PM2.5等汙染物轉化和匯聚。同時,部分城市出現能見度不足1公裡的大霧天氣,視覺感官更差。近年來,區域空氣品質改善明顯,但是大氣汙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遇到不利氣象條件時,就會超過環境容量,導致重汙染天氣發生。此次汙染過程出現時間較晚,在「十一」長假後才出現,且程度較輕、持續時間也比較短。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綜合「氣象北京」微信公眾號、@京環之聲、生態環境部、中央氣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