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其一是我國城市老舊社區改造的資金來源主要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而需要改造的老舊社區眾多,資金來源難以滿足改造資金的需求;其二是我國老舊社區改造大多從建築本體結構改造入手,外環境改造未受到重視,有限的資金來源與外環境品質提升的矛盾一直存在。如何從根源上解決資金問題及利用有限的資金將改造的效益最大化,是目前城市老舊社區外環境微改造所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社區更新改造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財政撥款和補助,但仍需豐富資金來源渠道,以保障社區更新改造長效進行:
PPP公私合作模式:
從政策層面,我國已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進入老舊小區改造領域進行積極探索,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住建部《關於開展既有建築節能宜居改造項目儲備工作的通知》指出,優先支持採取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市場化機制模式運作的項目納入既有建築節能宜居改造項目儲備。《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提升城市更新水平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進行老舊小區微更新。建議政府需要出臺老舊小區改造PPP模式操作的相關標準、規範與程序。其次,加大對社會資本的激勵,如稅收優惠、貸款貼息、低息貸款等組合經濟激勵政策。
市場化解決的基本思路是收益期權定向出售,包括三個基本路徑:
1. 物業捆綁式:即由業主與物業公司籤訂長期或多年物業服務協議,在此前提下由物業公司支付部分改造費用。
2.社區服務捆綁式:即將維修、保養、商業、金融、教育培訓、旅遊、養老、醫療等社區服務,按項目分別與相應的機構籤訂長期或多年服務協議,由籤約機構買斷協議期相關服務,同時由籤約機構支付一部分改造費用。
3.廣告捆綁式:由業主與廣告公司籤訂長期或多年廣告位出租協議,由廣告公司支付一部分改造費用,以此路徑還可擴大期權出售範圍,如業主再裝修期權出售,小區內大件商品採購期權出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