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碰撞中總能看到生命力。
巴黎凱旋門,剛剛度過了它180歲的生日。
有另外三座建築與它齊名,並稱巴黎四大建築,
即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及博物館、巴黎聖母院。
凱旋門高達50米,面寬45米,厚度22米,
由於周圍的12條道路猶如放射的星光,
巴黎凱旋門也被叫做星門。
最初是為了紀念戰爭勝利,
如今凱旋門已經成為了巴黎的城市名片,
也是遊客們到巴黎的必去景點。
隨著時間的變化,建築的定義也發生了改變。
在對建築定義的重新思考下,
法國建築師 Patterlini Benoit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將凱旋門改造成一個綜合性公共建築。
這到底要怎麼改?!
來看建築師腦洞打開的改造方案!
↓
首先,
建築師要在凱旋門中間插入一塊巨型的鏡面玻璃。
「新」凱旋門概念圖
因為凱旋門是對稱構圖,保留一半建築,
就可以「鏡像」出完整的輪廓,跟原來幾乎一樣。
凱旋門同角度實景圖
但腦洞藏在另一面,這堵鏡牆劃分了建築的兩種個性。
一面是紀念性質的構築物;另一面是開放的公共空間,
具備展覽、觀光、休息、餐飲的新功能。
原本那面鏡牆也變成了LED屏,成為了巨大的廣告牆。
舊建築被不同體型的玻璃盒子打斷,
形成了全新的面貌,垂直綠化的概念也引入進來了。
按照這樣的思路,樓頂成了視野很好的觀景平臺。
天台面積粗算約800平方米,完全可以舉辦小型活動。
一部分新增的面積作為餐飲空間。
在寸土寸金的巴黎,這樣視野超讚的餐廳絕無僅有。
還有一部分作為展覽空間。
當夜色降臨,從玻璃透出的燈光,
讓這個建築顯又燦爛又摩登。
建築師的野心不止於此,為了解決主幹道的交通問題。
他甚至還為城市設計了一個步行高架。
高架的終點就是「新」凱旋門。
擁擠的人流跟城市幹道分離,
還能建立起新的公共區域。
對於擁擠的巴黎市區而言,這樣的豎向策略,
也不失為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
香榭麗舍「高架」概念圖
香榭麗捨實景圖
漫步到此地,兩岸的城市景色盡收眼底。
但巴黎對於城市更新向來謹慎,
這樣的方案似乎顯得激進了。
而在新舊碰撞中,建築師也在努力尋找應對方式。
城市更新會一直進行,
建築的屬性也將因為人的活動而變化。
當我們面對老建築,或許要用新的角度去思考了……
(轉載自AssBook;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