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點文章,點擊藍色標題閱讀→→→「理想之城」,黃山有多遠?
12月20日,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屯溪老大橋(鎮海橋)施工現場,工人如常作業。
今天上午,老大橋第四個橋墩,也就是水毀時保存最完整的橋墩(分水尖),開始進行保護性拆除。
據了解,這個橋墩以及第二、第三號橋墩,均為清代康熙年間所建,因此,對古橋橋墩基礎工藝、建造技藝等有考古作用,比如橋墩內除了「鐵蜈蚣」還有沒有其他特殊意義物件,橋基是否多層松木與梅花樁構成.
屯溪老大橋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姚順淶爬到第四個橋墩的平臺,查看海墁層下一層厚約300mm的封土層。這是採用的生石灰層封土,是防止植物樹木根系延伸進橋分水尖石縫裡面,造成危害。石灰殼也起到了防水滲透作用。
這些石灰封土層,也是傳統建築工藝之一,橋墩石灰層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對保護老大橋橋墩穩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次,在老大橋修繕過程中,也將用到石灰。
今天,老大橋樁基施工在繼續,打樁機打出數米深的樁井後,將鋼筋籠吊入井內,然後澆築水泥。這項工程完工後,將在樁基之上做承臺施工。
據知,這是考慮到原松木基礎未落到持力層,極端水文條件下安全性薄弱,加上90年維修的墩身護角底部被衝空,護腳多處斷裂,因此基礎部分採用鑽孔灌注樁加混凝土承臺。墩身及橋面仍採用原砌體結構,但墩身內部設置加強措施,從承臺起增加混凝土結構柱,墩身砌體結合結構柱一起,保證橋體結構的穩定性、耐久性。
在老大橋石料構件中,經常能發現這種造型奇特的鐵錠,鐵錠有大有小,還有工字型的。從項目部存放室看到,這種明清以來的鐵錠有40多個,都是用於老大橋橋墩、分水尖等部位的石料構件間連接固定作用。目前,已經根據老鐵錠的模樣,定製了一批新的鐵錠,在修繕橋梁時使用。
鐵錠的視頻:
點擊藍色標題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明天,屯溪老大橋開工修繕!你想知道的最新情況都在這!
本號常年法律顧問:王恆新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