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の月》在日本流傳一百多年,家喻戶曉。除了《櫻花》,日本就是這首歌最有名了。很多日本人把《荒城の月》看做是第二國歌。
日本明治維新後,因學習西方國家先進技術而國力大增。同時,文化方面也有一系列改革。當局責成東京音樂學校編輯一本《中學生歌曲集》作為中學音樂教材。編者在收集歌曲時,深感好的日本歌曲尤其是反映日本歷史和當代國民生活的歌曲很少,而外國歌曲或用外國歌曲曲調填詞的歌曲比比皆是。於是,號召日本詞、曲家們為孩子們多創作一些歌曲。《荒城之月》就是當時許多創作歌曲中最優秀的一首。
這首歌譜寫於1901年。詩人土井晚翠應約寫了歌詞,通過在月夜對一座昔日繁榮後來因戰亂變得荒蕪的城市的記憶,抒發了心中無限感概和惆帳。譜曲者是號稱日本「近代音樂之父」的瀧濂太郎。音樂恰當地表達了詩中的情感。
這首歌的中譯本很多,擇其一附此。據說是最接近原文意思的版本,語言也很不錯:
春日高樓明月夜,盛宴在華堂。
杯觥人影相交錯,美酒泛流光。
千年蒼松葉繁茂,弦歌聲悠揚。
昔日繁華今何在,故人知何方?
秋日戰場布寒霜,衰草映斜陽。
雁叫聲聲長空過,暮雲正蒼黃。
雁影劍光相交映,撫劍思茫茫。
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愴!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悽涼。
月兒依然舊時月,冷冷予清光。
頹垣斷壁留痕跡,枯藤繞殘牆。
松林唯聽風雨急,不聞弦歌響!
浩渺太空臨千古,千古此月光。
人世枯榮與興亡,瞬息化滄桑。
雲煙過眼朝復暮,殘夢已渺茫。
今宵荒城明月光,照我獨彷徨!
據說當年促成此曲的東京音樂學校就是今天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系。
————————————————————————
在日本鄉村,除了像我們一樣總能看到墓地,也經常會看到那種公益性的紀念碑。一般都在小鄉村的村頭町尾。
這是石川縣一個小村子入口處的碑。近看才發現下面那塊銅匾上刻的字:
日清戰爭 就是中日甲午戰爭。
日露戰爭 即日俄戰爭,包括那場打敗俄國海軍的著名海戰。
大東亞戰爭 知道的人就多了,就是二戰中的太平洋戰事,包括侵華戰爭,日本稱為「支那事變」。
這個碑上的名字就是這個小村子參軍死於上述戰爭的子弟兵。
我那天圍著這個碑看了很久,腦子裡一直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國家的鄉村沒有這樣的紀念碑?
那些設立了烈士紀念碑的地方,為什麼只是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後來的幾次戰爭中的烈士,而且名字還不詳盡?
我這樣問是完全有依據的。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寫的碑文明明很清楚: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毛澤東的碑文明確界定了應當紀念的人民英雄的範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上也有相應的圖案。
和朋友談及此事時,朋友說:「過去的鄉村的祠堂有類似功能,後來祠堂搗毀了,也就沒有了。」
還有一點,日本統計戰死者的工作非常細緻,這與他們凡事都格外認真有關。三年前我在衝繩參觀衝繩戰役紀念館,外面草坪上有壯觀的碑林,都是一人一碑,上面是戰死者的姓名、年齡、出生地、軍銜(身份)。反觀我們,有時候顯得粗糙,數據不精確、姓名不精確,一些地方只好以籠統的烈士陵園或無名烈士碑代替。
日本的這些大大小小的紀念碑值得我們借鑑,不是指他們紀念的內容,而是這種深入到城鄉角落的紀念方式。
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不是空喊口號,而是體現在這種實實在在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