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大熊貓
都是黑白分明、可可愛愛
各位坊友見過白色的大熊貓嗎?
前天(1月15日)
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
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
野外活動的影像!
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相機僅在去年2月份有2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異常珍貴。
畫面中,白色大熊貓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緊貼著安裝紅外線相機的大樹坐下,全程背對相機,像個文靜的「小姑娘」若有所思了3分多鐘。3天後,它穿過密林和小河溝,出現在1公裡外山脊上的另一臺紅外線相機裡,然後用了大約10分鐘到達山腳,山腳的紅外線相機記錄下它離開的背影。
四川臥龍白色大熊貓保護研究項目執行人譚迎春介紹,從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判斷,這隻白色大熊貓從2019年5月到2020年2月期間長大了不少,體格壯實。相較於小時候的通體白色,它在成年後四肢的毛髮還顯出淡淡的金色。2020年兩次記錄中這隻白色大熊貓都是單獨活動,研究人員推算它目前已3歲左右,判斷它已離開媽媽,自立『門戶』了。
據IUCN熊類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員介紹,視頻中這隻白色大熊貓步伐穩健,身體壯實,毛色光亮,可以看出是一隻健康的野生大熊貓。
「白化」現象雖然罕見,但在脊椎動物各類群中廣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於動物個體基因突變所致,使得動物體內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態上呈現白色、金白色或淺金色。單純的「白化」突變並不一定影響動物個體的生存。這隻白色大熊貓能健康成長到3歲左右,說明它已基本適應了生存環境,生存狀態良好。
除了毛色變化之外,白色大熊貓的白化突變是否會對其生理和健康帶來其他附帶影響,目前還沒有定論。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有助於進一步提升人類對大熊貓這一古老物種的認知,併科學評估白化突變基因對大熊貓野外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對大熊貓保護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研究人員通過紅外相機監測共獲得野生動物影像文件71100餘份。除大熊貓外,初步統計記錄到的還有:川金絲猴、藏酋猴、小熊貓、黑熊、豹貓、豬獾、黃喉貂、水鹿、毛冠鹿、野豬、四川羚牛、中華斑羚、中華鬣羚、中國豪豬、巖松鼠、紅腹角雉、紅腹錦雞等17種伴生動物。
來源 | 紅星新聞、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官方微信
編輯 | cc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