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候選人公布:馮君藍、錢海峰、凌飛

2021-03-03 阮義忠攝影中心


日前,四位終審評委(Bryn Campbell,阮義忠,陳丹青,呂楠)線上評選結束,本屆人文獎的三位候選人為馮君藍、錢海峰、凌飛(以四位終審評委線上評選得分加總後,由高到低排列)。

三位候選人將於11月25日在蘇州同裡花間堂·麗則女學參加人文獎終審現場評選。四位終審評委將觀看三位候選人的原作,並與三位候選人進行每人半小時的現場交流,然後評選出本屆人文獎的最終得主,並定於2016年11月26日15:00-16:30在木心美術館舉行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頒獎典禮,將在頒獎典禮揭曉第一名、授予第一名10萬元人民幣(稅前)的獎金;同時為前三名頒獎。


《微塵聖像》(參賽作品組照40張選15,完整投稿作品即於近日發布)

創作自述

作為一個掙扎中的基督徒,隨著年事增長,我愈意識到不獨我,而是整體世界,乃存在於聖經那宏大的、一以貫之的歷史敘事,及其表徵的漸進啟示當中。

 

借著聖經這面鏡子,我見識到人所承載那不能自足、猶然模糊,有待澄清的上帝形象;借著聖經之中那一幕幕從創世記以至啟示錄,從亞伯拉罕以至耶穌基督,燃燒生命掙扎演出的歷史神劇,通過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子孫卑微的身影,啟示出隱蔽的上帝自始至終的臨在。足以安撫我等宇宙的遊子,被賦予永恆意識的有限存有,一直以來不曾止歇的存在焦慮與困惑。

 

在《微塵聖像》系列作品中,我企圖藉助多位身邊弟兄姐妹的身影來反映基督信仰的人觀、世界觀,卻無意於重現聖經的歷史場景;一則是知道自己辦不到,一則是希望在聖經與我自身所屬的文化脈絡之間,與現實中殊異的個體之間,營造出一種耐人尋味的關聯性,不想淪於單向的說教,而期許觀看照片的人,在有限的暗示下,做出自身的努力。

 

《微塵聖像》是一個猶在進行中的攝影計劃,眼下已經完成了一百多幅。雖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但如果上主允許,我希望可以拍攝至少三百幅。對於一個業餘攝影者,這始終是不容易的,我經常惴惴不安,既覺得自己沒能全心照顧好教會內的弟兄姐妹,也沒能對從神那裡領受的文化使命全力以赴,在哪一方面都只是個半吊子。但由於我對這兩者都難以割捨,也只好接受這個令自己尷尬的、不能免除遺憾的現實。

Dust Icon

As a Christian still struggling in life, I increasingly realize that not only me, but the whole world exists in the epic, continuous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Bible, and in the slow revelation of its essence.

In the mirror of the Bible, I saw the image of God that had been un-self-sufficient, unclear and awaiting clarification. From Genesis to Revelation, from Abraham to Jesus Christ, the historical play of the struggle of life is acted by the descendants of them, suggesting the omnipresence of God, which is reassuring for all of us, finite beings endowed with eternal consciousness, with confusion and anxiety of existence.

In Dust Icon, I try to reflect the concept of the humanity and the world view of Christian faith in the portrait of my friends and church members rather than re-create historical scenes in the Bible—the scenes are too hard for me to re-create; besides, I am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subtle connection of the Bible with our culture and with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reality. It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preaching, but an expectation for the audience to make their own efforts on very limited suggestion.

Dust Icon is an ongoing project. I have finished over 100 images, and plan to do at least 300, if the Lord permits. For an un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this is a demanding task. I always feel sorry that on the one hand I failed to take good care of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church, and on the other, I did not work hard enough to carry out the cultural mission that I received from God. I have to accept this embarrassing, regretful reality, for 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give up both.


《綠皮火車》(參賽作品組照40張選15,完整投稿作品輕點藍色字體即見)

創作自述

高鐵時代,是誰在坐最便宜的綠皮火車,一提到綠皮火車就會想到打工的農民工和低收入者,綠皮車是草根的象徵,一張上海到南京高鐵一等座票價如坐綠皮火車就可以橫穿整個中國。

 

作為交通工具緩慢行駛的綠皮火車,一節車廂就是一個充滿生活的舞臺,這裡沒有刻意的安排,敞開的空間讓你一切的活動都會展示在別人的眼皮底下。車廂舞臺上沒有主角,缺了誰都沒有關係。卻感覺誰又都是主角,這些支離破碎的細節演繹著自己漫長人生旅途的生活插曲。

 

綠皮火車裡,我是其中一員,是一個積極參與者而不是一個冷漠旁觀者,記錄他們的生活其實也是在記錄自己的生活,那些定格的瞬間是我一次次經歷的再現。雖有艱苦,卻是屬於自己的一份心樂,像綠皮火車「慢」一樣值得回味,「慢」我就有更多的時間觀看記錄,「慢」我就可以更深的體驗生活的過程。

 

高鐵時代的到來,綠皮火車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追尋那些即將消失的綠皮火車也成為我出行的情感動力。

 

沒有照相機的記錄,綠皮車上的印象會淡忘,綠皮車上心緒會消散,照片支撐了綠皮車上的記憶,給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憶……

 

(此綠皮火車特指無空調的老式火車)

The Green Train

Who still takes green train when high-speed rail (HSR) train has dominated the country? On the mention of green train, one think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oor people. It is now the symbol of the grass root. The fare of a trip from Shanghai to Nanjing on an HSR train can cover the entire journey from China’s east to the west on a green train.

Holding my camera, I am a participant rather than an outsider. I am recording their life and my own too. The scenes in my photos remind me of different journeys. It was hard, but I enjoyed the experience. The slowness of green train makes my journeys more colorful and fruitful.

When green trains were replaced by HSR trains, traveling on green trains becomes a more soulful journey.

The photos make my memory not so elusive. It is also the memory about my life and emotions.

(Green train refers to old-style train unequipped with air conditioner.)





藏地影像(參賽作品組照40張選15,完整投稿作品即於近日發布)




創作自述

西藏被稱作人類第三極,其生存環境是惡劣的。而藏人面對艱苦的高原環境,卻表現出內心的豁達,堅韌和力量。藏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他們身上流淌著信仰的血液,這也造就了他們對生命,生活不同的態度。惡劣的環境也成了人性展現的舞臺。

 

這組照片主要是想反映藏人的生活態度和精神世界。拍攝內容主要是藏人的生活,既有宗教生活也有日常生活。實際上,在藏地,宗教和日常是包容在一起的,宗教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生活也成了一種信仰。

在拍攝過程中,我並沒有過多地去追求構圖、光影等技巧。因為打動我的並不是這些。我想用直觀、樸素的鏡頭語言將打動我的世界呈現出來。有時候,簡單的東西反倒準確,有力。

 

之所以選用寬幅相機拍攝,是想在人物拍攝的同時可以更多地對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呈現。西藏的性格和高原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離開環境的呈現是缺乏生命力的。

 

近十年,隨著生活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西藏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記錄下第一次進藏就深深打動我的東西,西藏核心的東西。不管如何變化,我真心希望這些能一直保存下去。

 

該項目完成後,希望對藏地有一定的紀實文獻作用,更希望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觸動。

Images of Tibet

Known as the third pole of the Earth, Tibet is marked by extremely harsh environment. The Tibetans living on this plateau have developed a character of optimism, tenacity and strength. They live a highly spiritual life. Belief runs in their blood. They have a very different attitude than us towards life.

This series aims to reflect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spiritual world. The subject is their life, both daily and religious. In fact, religion permeates their life, and life itself is a kind of religion for them.

I di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framing and lighting in photographing. On the contrary, I hoped to present what I saw in a simple, direct way. I believe there is more power in the rawness.

I used a panoramic camera in order to present people in a wider environment, which the Tibetan people’s character are indispensable to.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ibet in the past decade, the land is witnessing great changes. In this process, I hope to record things that impressed me the most on my first visit to Tibet. They are at the core of the land. I hope they never disappear.

I will be very happy if my project could be of documentary use in future,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could touch the heart of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11月25日,四位終審評委在觀看三位候選人的原作、並與他們做完現場交流後,決定最終排次。屆時我們會集中公布四位終審評委對所評選作品的評論。




2016阮義忠攝影人文獎入圍作品精選集

尺寸:230x300mm 封面:硬殼 布面裝幀

上海雅昌藝術印刷有限公司承印



15位人文獎入圍者作品概覽,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附 阮義忠先生致15位人文獎入圍者的公開信

多年來,我參與過許多獎項的評審,有感於無論機制再完善,都會有令人意外的結果出現。每位評審各自中意的對象,往往反而不是首獎獲得者。此外,大部份的獎項,除了得獎主被關注,讓社會大眾記住,其它入圍者的作品縱使同樣優秀,卻很快就被淡忘。

我們辦攝影人文獎的目的,是鼓勵攝影工作者多多創作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雖然最終只會有一位獲得獎金,卻希望一視同仁,透過宣傳、展覽、出書給予所有入圍者肯定,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努力與成就。

最後,讓我表達對您的感謝,因為拿好作品來參賽,就是對這個獎的最大支持。

阮義忠,2016年10月29日

編輯:夏楠 狄夏

    設計:鄒巍

校對:董曉鵬 田方方

翻譯:翁忻暘

圖片及資料來源:阮義忠攝影中心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


特別感謝名單

 

人文獎終審評委  Bryn Campbell 阮義忠 陳丹青 呂楠

人文獎初審評委  秦偉 沈昭良 晉永權 顏長江 傅擁軍 嚴志剛 任悅

人文獎頒獎典禮場地支持  木心美術館

人文獎籌備會場地支持  書香酒店集團

人文獎初審、終審場地支持  花間堂

人文獎合作徵稿平臺  快拍快拍 圖蟲 新浪愛拍

人文獎手冊印刷支持  中原造像(臺灣) 

人文獎獎盃設計製作支持  「上下」

人文獎文化衫設計製作支持  單農

人文獎嘉賓禮品支持  「上下」+ 單農

 

特別感謝以下企業及個人對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的捐助:

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築攝影大賽

浙江滙豐塑業用品有限公司

浙江禮德進出口有限公司

黃巖瑞升工藝品有限公司

夏楠+鄒巍+董曉鵬+狄夏+田方方 聯合捐助

顏志偉先生

秦偉先生

傅擁軍先生

吳潔女士

李揚先生

張偉女士

杜家進先生

李琳琳先生

人文獎支持媒體(及自媒體公號):7788文化  新浪圖片  騰訊圖片  圖蟲網  快拍快拍網  色影無忌  蜂鳥網  iWeekly  生活月刊  新視線  外灘畫報  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攝影  秘境  影藝家  米拍  黑書  過曝  蝴蝶效應  拍電影網  電影攝影師  人間福報(臺灣)  旺報(臺灣)  經濟觀察報書評  新京報拍者  都市快報  文藝生活  迷路  上海譯文出版社  浦睿文化  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成都影像藝術中心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方所文化  衡山和集  單向街書店  慢書房  木格堂  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數碼攝影  現代攝影網  亦安畫廊(臺北)  每日商報  搜狐藝術  TOPYS  鳳凰網  站酷網  攝影之友  鐵葫蘆圖書  單農  李吉他  eslite誠品  財新文化  二更  雅昌藝術網  文茜大姐大  老樹畫畫  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  豆瓣·書  一席  一條  鳳凰周刊  當代中國畫報 「上下」 福建電視臺《新視覺》  中國網圖片中心  美的專業主義  行走江河  哈爾濱日報 · 鏡界文化  視覺志(持續增加中...)

人文獎標誌視覺設計:何明;特別鳴謝瑞意宋字體設計師戰國棟先生及漢儀字庫的支持

法律顧問:北京市大器律師事務所 劉玥律師;Bird & Bird, Christine Yiu

 

第一屆阮義忠攝影人文獎組委會名單

 

創始人  阮義忠

總顧問  傅擁軍 何明

執行總監  夏楠

執行組委會  夏楠 蔣理 賀珺 鄒巍 董曉鵬 狄夏 李繼松 田方方 宿東 韋樹祥 鮑守廷 姚捷 周海川 彭娌娌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