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麼不帶兒子一起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說:「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今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了一頓。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為什麼?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裡面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這表成色還很新,鍍金的表殼打開了,玻璃破碎,連秒針也掉了下來。她生氣地說:「陶先生,這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
陶先生聽了笑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
夫人又接著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說:「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到了朋友家裡,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家。夫人一見又來了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裡,笑嘻嘻地問:「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裡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我錯了,不該把手錶拆壞,惹媽媽生氣。」
陶先生說:「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起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說:「去店裡幹什麼?」
陶先生說:「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麼拆,又怎麼修,怎麼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著那隻壞表,帶著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鐘錶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說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帶著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說:「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嗎?我的辦法說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鐘錶鋪,請鐘錶師傅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中國對於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我們應該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夫人聽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誠懇地說:「陶先生,您說得對,太謝謝您了,我今後一定照您的辦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