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最後的西海固

2021-02-20 吞像攝影

西海固,一個陌生的名字,代表著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卻有著特別的西部色彩。

這裡是寧夏,這裡是黃土丘陵,這裡是中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這裡常年乾旱。

這些詞彙背後,有著一群信仰伊斯蘭的回回後代,他們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從這裡出發,用鐮刀舉起了生命連綿不斷的火炬。他們是麥客,這裡是麥客的故鄉。

關於西海固,很多人了解都是通過攝影師王徵的《最後的西海固》又名《寂寞生靈》,這個項目一共拍了近1000卷135黑白膠片。

當時王徵建立的拍攝框架,是以中性呈現西海固回族穆斯林生存狀態為主旨,結構方式主要是以社會學為基礎,即陳述人地關係、人人關係、人與文化傳承的關係,也包涵人類學、民族志對特定人群本身的考察方法。

這種以豐富系統的影像和社會學調查方式,為中國的紀實攝影作出了有益探索。

王徵讓我意識到攝影不僅除了自我表達和功能性以外,我們還能夠為「看見」做點什麼。每個地區都因為有這樣的攝影人,我們對地方的印象不再扁平,連同他們的生老病死、信仰與婚姻,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與群像概念。留法攝影評論家高磊評價說,王徵的作品以穿透力強烈,深刻揭示了寧夏山區群眾的生存現狀,讓中國影像史從此記住了西海固。

王徵:我在拍西海固的時候,基本的觀點,這也是紀實攝影師應該恪守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什麼呢,不要去強烈的去歌頌什麼,也不要去強烈的去批判什麼,一定記住要中性表達。

為什麼呢?實際上攝影這種東西,特別是紀實攝影,它強調的是關注生活中的常態而不是非常態;新聞恰恰是關注的非常態,比如說「人咬狗」。

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比如說戰爭、災難等等不是說每個人都能親歷體驗到的。在生命歷程中很難體驗到這種東西,洪水、瘟疫這都是人類的非常態,象這些東西,人的生命中不會經歷很多的,空難我們經歷嗎?經歷一次可能就沒有了生命。

那麼實際上新聞攝影是關注這一類,而記實攝影恰恰是關注人們生活的常態。

常態生活可能要求我們排除兩極化的判斷,實際上我理解的是兩極化的判斷,作為觀者,作為攝影者的一種判斷方式,儘可能離生活本體比較遠的,或者與你拍攝的個體相對比較遠的。

那麼攝影它又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物象導為影像時它也不可能完全保持真實,它是經過作者的選擇的,那時候作者就應該進入中間狀態。

實際上我打一個比方說明一個問題:人從生到死都有一個過程,如果生我們認為是一個白色的點,死是一個黑色的點,實際兩級我們是不可知的。

比如說:我們是怎麼生下來的,我們是沒有記憶的;我們將去怎麼死亡,最後是怎麼死亡的,作為生命個體也是不知道的,恰恰我們生命歷程是通過淺灰到深灰的過度。所以在紀實攝影中也應該儘可能進入生命或者生活乃至社會的這種灰帶。

有的時候黑白攝影最美的地方就是灰。實際人包括這種表達的時候,紀實攝影也是這樣,我一直遵循這一原則。

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這樣一個原則:不要強烈去批判什麼,也不要強烈去歌頌什麼,儘可能靠近生活的本來面目。因為他沒有絕對的真實,我們說攝影的真實是相對的,我們儘可能靠近這種中性表達。

我選擇這些照片還是靠近普通人的生活。用平民的眼光關注平民,去展現平民的生活。這是紀實攝影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旱天課》是王徵在拍攝《寂寞生靈》同一時期進行的創作,《旱天課》分別從鄉土語境、人文關懷、自然生態關注等多個層面闡釋日常生活,同時更多的是做為藝術家自我身份探尋的影像與鄉土社會空間的時間表現。

中國攝影藝術最高獎金像獎的獲得者,中國新時期紀實攝影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攝影家、策展人。

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策展人委員會委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大連醫科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曾擔任美國波特蘭攝影節指導專家、亞特蘭大攝影節專家見面會指導專家、美國「Critical Mass」擔任專家評委、全國影展評委、全國青年影展評委等。

第四屆、第五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拍攝完成的大型紀實攝影專題「永遠的西海固」,先後在荷蘭那頓國際攝影節、法國尼斯國際攝影節、亞特蘭大攝影節、美國休士頓攝影節、美國舊金山攝影周、法國巴黎中國之家、中國臺灣國父紀念館、北京宋莊藝術館、廣州雙年展等地舉辦40餘次展覽。

主要學術出版物有:《中國攝影家王徵—寂寞生靈》、《攝影中國1956—2006》、《像說》、《非像說》、《隱沒地—上圈組文學與影像越界實驗》、《乾坤灣—陝北單純視覺與文化利用影像實驗》、《華山論—新風景影像實驗》、《顯影》、《非常像—藝術家手機影像實驗》、《影子的影子》等。

相關焦點

  • 一部口碑讚不絕口的電視劇,讓人們了解了西海固的貧窮和西海固人民的艱辛萬苦.
    除了努力生活的當地民眾,西海固從「幹沙灘」變成「金沙灘」也離不開扶貧人的群策群力,拼搏奮鬥。而在現實中,2020年11月16日,西海固地區全部摘帽,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2020年11月23日,貴州宣布最後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不僅標誌著貴州省66個貧困縣實現整體脫貧,也標誌著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 王徵: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遼寧青年》對話2019年度「遼寧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王徵,男,滿族,1985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專科學歷,現任大連朋朋修腳服務有限公司鞍海遼分公司總經理。王徵退役後自主創業,是全國朋朋修腳連鎖機構創始人之一,帶領志願團隊從事基層志願服務和雙擁服務,在鞍山、遼陽和寧波創辦33家朋朋修腳連鎖店,同時解決同村勞動力就業1000餘人,直接或間接為400餘名大學生和退伍軍人提供創業和就業機會。王徵和他的團隊義務服務弱勢群體8000餘人,累計服務10000餘小時。
  • 寧夏有個西海固,90年代每天只能吃洋芋,書記說:灘羊才最香
    今天我們要說的地方就是寧夏西海固地區,一片家喻戶曉的土地,一片黃土高原的乾旱地區,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90年代,這個地方依然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土胚胚蓋的房子,每天的主食只有洋芋(土豆),扶貧的珍珠雞就給村名偷吃完了,得福的弟弟得寶為了不吃洋芋,偷偷跑出去2次,就為了不再吃洋芋。
  • 基金會支持「雪域童年」走進西海固,孩子們的夢很大、路很長!
  • 最後的心願
    然後她想起巴柏西曾擔任消防隊員,因此她也打電話給消防隊長,問他是否能派一位穿制服的消防隊員到醫院來,在巴柏西臨終前陪伴他。隊長回答道:「我們可以做得更好。5分鐘之內就到。你能幫個忙嗎?當你聽見警笛響、看到警燈閃時,請通知醫院,這不是真正的火警,這只是消防隊來見他們好夥伴的最後一面。請你打開他房間的窗戶,謝謝。」
  • 最後的鸕鷀
    後來了解到這是一次兩省三地有著家族飼養關係的魚鷹飼養戶聯合行動,詣在進行最後的「表演」,之後就基本放棄再飼養魚鷹了。這是他們多少代人以來和魚鷹有著深厚的感情,卻又無奈準備放棄飼養魚鷹了的紀念行為。鸕鷀捕魚後在晾翅曬太陽漁老大管義群哼著漁歌披著夕陽帶領大夥滿載歸來原文轉載於《中國國家地理<漁歌唱晚——最後的鸕鷀>》。
  • 核情·核理 |最後的最後,想祝你畢業快樂
    我們只願結束了這四年核情核理 你能帶著這些全部回憶繼續前行最後的最後想祝你畢業快樂感謝全體工作人員和到場所有學生及老師
  • 《緊急救援》,最後的召集!!!
    999福利特惠觀影12月18號(本周五)晚間20:00《緊急救援》,最後的召集
  • 《最後一面:父親2》
    當人咽下最後一口氣,靈魂就會從身體中醒來,這就算是死掉了。當人死後,靈魂會回到天國接受審判,假如沒有罪,會有機會被接納為引路者,就是Polo衫男子現在做的事,也可以選擇輪迴,重新做人。假如有罪,但是不太嚴重,就會被審判,去某個地方贖罪,然後輪迴重新做人。罪孽深重的,就淪為動物。不管什麼人在被審判之後都有機會回家見想見的人最後一面,不過這一面之後就是永別了。
  • 地鐵:最後的曙光 重置版
    版本介紹:集成5號升級檔|容量9.4GB|內置軒轅簡中漢化v3.0|支持鍵盤.滑鼠.手柄|贈多項修改器1遊戲簡介《地鐵:最後的曙光
  • 在美國,死刑犯最後一餐,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佛羅裡達州,最後一餐的食物必須在當地購買,成本被限制在40美元。在俄克拉何馬州,成本被限制在15美元。在路易斯安那州,監獄管理員傳統上加入了最後一頓譴責的囚犯。有一次,監獄長付了一個囚犯的龍蝦晚餐。有時,囚犯與另一名囚犯(如弗朗西斯·克勞利(John Francis Crowley)對約翰·雷斯科(John Resko)所做的)共享最後一餐,或者按照雷蒙德·費爾南德斯(Raymond Fernandez)的要求在其他囚犯中分配餐點
  • 【粵語伴讀】最後一隻老虎
    小男孩盧卡就住在這樣的世界,幸運的是他和最後一隻老虎成為朋友不過.你喜歡這個世界嗎?▼ 點擊下方綠色圖標聽繪本故事  ▼小男孩盧卡住在一個奇怪的地方,在那裡人們忘記了最重要的東西,那裡沒有樹,沒有花,沒有一丁點植物,連動物也沒有,除了最後一隻老虎。
  • 妹子最後錯愕的眼神~~
    妹子最後錯愕的眼神▼~~~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城市的最後一班地鐵,裝滿的是故事
    張明今天很幸運,趕在閨女睡覺前在最後一班地鐵裡跟她視頻了。在上海工作的他不是為了什麼狗屁理想,只是想多掙點讓家人過上好生活。即便如此,他仍覺得虧欠了閨女。 24歲的趙雅麗是一位服務員,由於餐廳的打烊時間比較晚,每天晚上她只能踩點去趕最後一班地鐵。今晚面對醉酒客人的無理刁難,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她有點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