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地區,碗糕大約是最受普羅大眾歡迎的人氣早餐之一。它潔白蓬鬆呈碗狀,頂部還咧開「大嘴」形似發笑,很討食客歡心。
因為在材料和製作工藝上毫無門檻,故碗糕也成了市井常見之物。或許因太過尋常,「碗糕」二字在閩南語裡又帶有幾分輕蔑的意思。特別是將「蝦米」與「碗糕」連用,入耳便有睥睨天下的氣勢。
發酵功夫關乎成敗
製作碗糕的材料,是家家戶戶皆有的普通大米。只消加水浸泡兩小時後碾成米漿,加糖靜置發酵後,便可以送上蒸屜。
整個過程看似簡單,但碗糕能否蒸得漂亮,還必須仰仗最關鍵的發酵程序。手熟的老藝人,能恰到好處地配比米漿和酵母粉的分量。如此這般蒸出來的碗糕,通體潔白如雪且氣孔蓬鬆,一口咬下去齒頰生香,還能收穫軟潤彈牙的體驗。
若換在過去,這米漿發酵可是要額外再費很大一番周章。嚴格遵從古法的老藝人,絕不肯以酵母粉簡單應付了事。他們用來發酵的引子,來自於從前發酵後曬乾的陳米漿。據說以這種辦法發酵米漿更均勻徹底,便於碗糕疏通氣孔,外觀上更蓬鬆。
能「咧嘴」方完美
待發酵完成,便可以將微微發酸的米漿注入碗中,約八分滿即可。若嫌白米漿太過單調,還可往面上撒點黑芝麻妝點。約莫半小時後,待蒸屜的竹蓋子重新打開,撲面迎來的便都是大米天然的香氣。
碗糕蒸熟後,會膨脹溢滿整個碗,頂部圓鼓鼓地膨出。發酵和火候都拿捏得極好的,頂部會自然開裂成三四瓣,活脫脫像咧開發笑的大嘴。
過去巧婦們在蒸碗糕時,也會暗中較勁——若見到碗糕成功咧嘴,她們也喜笑顏開自鳴得意;若碗糕愁眉苦臉地窩在碗底不敢探頭,她們也心情煩悶,「面憂憂」毫無喜色。沒曾想,這小小碗糕的成敗,竟也關係到巧婦們在廚藝造詣上的榮辱。
人氣早餐市井最愛
從碗裡剜出碗糕,美味就可以上市了。只消一杯甜豆漿搭檔,一小塊碗糕便能喚醒昏昏沉沉的靈魂,提供給人一早上必須的能量。
除當做早餐外,碗糕還是閩南地區佛誕和年節祭祀場合的必備供品。因為發酵過程有個「發」字,暗暗討了「發財」的口彩,故閩南人對碗糕青眼相加。巧婦們在製作這類祭祀用的碗糕時,會額外再以食用色素往當中點上猩紅的一點,以區別於普通早餐。
當然,無論加不加這一個紅點,碗糕仍是毫無門檻的「大路貨」。或許是因為太過尋常,「碗糕」二字在閩南語裡便帶有幾分輕蔑的意味。特別是將「蝦米」和「碗糕」連用,整個詞語便意味著「什麼東西」、「什麼玩意」——居高臨下的語氣,分分鐘能將對方嗆到無語凝噎。
轉載來源:閩南食堂
版權歸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溪美街
因為有你才幸福
本公眾號長期徵收稿件
投稿郵箱:972662262@qq.com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參與溪美街第四屆中秋博餅文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