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點關注吧!
星期六燒了一道菜花頭幹燒肉,發微信朋友圈,居然引來很多小夥伴提出疑議。有人質疑加了老抽,理由是乾菜塌餅裡為毛不加醬油?(黎裡人)
有人質疑怎麼能加鮮肉一起燒,菜花頭幹與鹹肉在一起才是良配。(松陵人)
還有人覺得,菜花頭幹生來就應該清清爽爽本色出場,不應該與豬肉纏夾不清。還說,只吃過梅乾菜燒肉,哪裡有菜花頭幹燒肉這種吃法?(蘆墟人)
這三位,都是從小吃菜花頭幹長大的本地人,對傳統美食也頗有研究和心得,我聽了只能感嘆:果然是十裡不同風啊!
末了,我也質疑:菜花頭幹燒肉,到底是哪裡的菜式?我從小吃這菜長大啊!
菜乾用冷水泡發,不推薦熱水。民間俗語:冷水泡茶慢慢濃。冷水髮菜幹也是這個道理。總得浸泡四五小時以上,菜乾回復綿軟柔嫩才可用。鍋內加一點點色拉油,蔥姜爆香,焯水洗淨後的肉塊入鍋煸炒至變色
一勺黃酒去腥,兩塊冰糖翻炒上色,再加入兩勺生抽一勺老抽。
常有有小夥伴問我:怎麼控制調味品的量?講真,中餐的「少許」和「適量」,真的就好比武林秘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算用天平秤掐準了量,還有個先來後到,火候把控,一著不慎還是滿盤皆輸。
一句話:無他,惟手熟爾!
肉燉了一小時後加入菜乾(洗淨、切碎、擰乾),繼續慢燉半小時一個半小時之後,加冰糖和鹽調整口味,開大火收幹湯汁你的讚賞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