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第三屆「華策杯」編劇班火熱進行,劇作家卞智弘、張永琛兩位重量級編劇現場講解對由內而外寫劇本和年代劇的創作,現場學習氛圍濃厚,學員們收穫多多。
卞智弘:由內而外寫劇本 影視就是再造一個平行世界
著名青年劇作家卞智弘,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碩士畢業。曾任《三聯生活周刊》記者、《演藝圈》雜誌主編。現為專職編劇。編劇作品有電視劇《大刀》、《民國往事》、《哪吒傳奇》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其電影編劇處女作。卞老師現場和學員們交流,他真誠的告訴學員們寫作本質上是溝通媒介。從古到今有各種各樣的溝通媒介,如戲劇、戲曲,影視是20世紀發展起來的溝通媒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說出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影視故事大致上有兩種故事。一種是敘述性的故事。比如說很早的時候的史實和小說,還有一種就是扮演性的故事,不要敘述,人物在裡面講,其實故事就是這麼兩種。
卞智弘老師曾經師從劉和平老師,他曾經追問和探討劉和平老師的創作理念和創作觀念。卞老師認為從影視美學的角度來說,影視就是再造一個平行世界。只要是劇場裡生產出來的,或者說攝影機生產出來完整講了一個故事,這些人物和故事一定屬於平行世界,不屬於現實世界。卞老師對於劇本結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多書裡講情節,情節是典型的從外往內看的詞彙。如果從內往外看的話,其實劇本沒有情節,只有人物和人物關係。他告訴學員們,如果你是一個熟練創作者的時候,在創作的時候根本不會考慮情節的事情,你要想的只是人物和人物關係,結構就是人物和人物關係。
張永琛:民國劇的創作空間令人著迷
張永琛中廣聯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張永琛,是年代劇創作的大咖,他的主要作品有《京華煙雲》、《像霧像雨又像風》、《末代皇妃》、《紅處方》、《與愛同生》、《夜幕下的哈爾濱》。張老師一來到教室,就表示了自己對年代劇的深深喜愛,表達了自己在中國編劇協會大家庭裡面,會找到一種歸屬感。張老師覺得組織編劇班這樣的活動,對年輕編劇來說會有相當大的受益。張老師指出,現在有好多年輕編劇最缺乏兩種能力,其一是創作技巧方面,包括如何選題,包括題材,怎樣找視角和切入點等。另外一方面的問題,是跟市場的對接,包括對市場信息的吸納和反饋,如果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編劇,一定要提升自己這兩方面的能力。
張老師告訴學員們,自己喜歡年代劇, 因為年代劇創作空間非常大,比現實題材大得多,因而創作空間也大了很多,因為民國時期,包括戰亂和社會動亂,尤其是對中國近代史來說,正好是趕上資本主義爆發的時期,所以這個時期裡邊的人物性格很容易極致化,包括他們的社會活動、社會感覺,都可以往極致化做,能夠做出悲喜大劇,這是他本人創作民國劇的時候很重要的感受。
張老師現場把自己創作經驗跟大家分享,現場告訴學員們,作為一個編劇,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最後呼籲學生們,作為創作者,還是要多寫一下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