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首都:巴西利亞
世界各國對首都的考慮各異。多數選該國之大都會,取其交通、生活之方便,如我國、如英、法、日本等國;亦有選小城市,取其安靜,而利辦公之意,如美國。亦有為政治上的考慮而選一特定城市的,如加拿大以英裔、法裔兩大族群區域交界處的渥太華為首都,以求兩大族群「安定團結」之意。有強調其三權分立的政體,而將立法、司法、行政首腦機構分處三地的如南非共和國。亦有另建新城為都的,如澳大利亞、巴西。
葡萄牙人佔領巴西後,最初曾以聖薩爾瓦多為首府,1763年將總督府遷至裡約熱內盧。巴西獨立後仍以裡約熱內盧為首都。上世紀50年代為加快內地的開發,巴西政府決定在中部戈亞斯州高原地區另建新都。1960年新都建成,取名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雖在熱帶地區,但海拔1100米的高度使其氣候頗為涼爽。又當馬拉尼翁河與維爾德河交匯之處,亦頗溼潤。巴西利亞建成後與周圍的衛星城市組成聯邦,面積5700平方公裡,人口約120萬。其新區、即新建之作為首都的建築群,組成噴氣飛機狀,寓「騰飛」之意。機頭部分為國會、最高法院、總統府及政府大樓;機翼為住宅區、商業區;機身為交通幹道;機尾為運動場之類文化設施。建築外形新穎,布置井井有條,圍以人工湖與花草樹木,環境極為優美。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財富」,其市中心的三權廣場被作為「現代文物」加以保護。
三權廣場上的聯邦議會大樓為兩棟並列、式樣相同、各高18層的鋼筋水泥建築,其中部有空中走廊相聯。自北而南觀之,如字母「H」,在葡語中HORMEN意為「人」,以H為形,寓意「為人群服務」。有趣的是參、眾兩院即在議會大樓左右,其建築為碗形,加以外牆面作粉白色,像極了兩隻大碗。眾議院大樓碗口朝天、參議院碗口向下。
前往參觀時在一角度看去參、眾兩院大樓在前,聯邦議會大樓在後,並恰好只見並列兩高樓的窄面,於是形成了碗與筷子的造型。眾人笑曰:此樓意在關注民生,先解決吃飯問題。
當然,巴西人是不用筷子與碗吃飯的。
「碗與筷子」
(楊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