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慕田峪公司發現,網上曝出有遊客疑似在慕田峪長城十四號臺(據查實際在7號敵樓)出現不文明行為的圖片,公司第一時間到現場核查並向公安機關反映。
經公司核實,當事人李某(女,未成年)微博所發圖片實為塗字行為,在慕田峪長城7號敵樓處,初步判斷為用石灰塊塗寫在牆體上的,公司文物保護部門在諮詢上級文保部門意見後,已對該塗字處進行保護處理,主要為使用抹布和清水對塗痕進行了擦除,對長城磚本體未構成實質性損害。
5月12日,當事人李某在家長陪同下,到公安機關接受處理。鑑於其是未成年人,系在校學生,行為未對長城造成實質損壞,且主動認錯悔過,公安機關決定對其進行批評教育。
當事人李某於當天下午再次來到景區,表達自己對在長城塗寫造成的後果的悔恨和歉意。
為使其充分了解到破壞長城的嚴重性,保護長城、保護文物的重要性,慕田峪長城景區在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後,還讓其跟隨景區的文保管理者一起再次登上長城,逐一去查看、去感受那經久以來留在長城上的累累刻痕對長城造成的傷害,並讓其親身參與到對長城亂塗亂畫的清理中。
當事人李某也表示「通過這件事情,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今後一定會加以改正,也希望其他人不要跟我一樣,希望大家都能熱愛長城並保護長城」。
慕田峪長城景區表示,為了正面引導遊客保護長城的同時,滿足遊客紀念自己來過長城的迫切需求,2014年開始,慕田峪長城景區還陸續在5號、10號、北鋪房(14號敵樓北側)設置了3處「塗鴉牆」,以供遊客留下自己的墨寶。「塗鴉牆」每季度更換1次,這樣遊客就可以盡情書寫了。
讓「留名」長城者自己清理!
嚴格懲戒倒逼文明恥感
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可在有些人那裡,卻變味成「不留一字非好漢」。
日前,一名遊客在慕田峪長城牆磚上塗寫姓名並在微博炫照引發關注。鑑於其是未成年人且未對長城造成實質損壞,公安機關決定對其進行批評教育。隨後,當事人來到景區當面向工作人員表達悔恨和歉意,並在文保管理者的帶領下再次登上長城,親身參與對亂塗亂畫的清理。
塗刻「到此一遊」禁而難絕,成為廣受詬病的遊客陋習之一,更給文物古蹟、風景名勝帶來難以消除的破壞。在輿論熱議、群起譴責中,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對文明素質的強烈籲求。如今隨著相關約束與懲戒機制的形成和強化,「刻字式旅遊」有所減少,但零星案例依然不絕,這提醒我們,革除陋習絕非一日之功。
有人說,最好的「到此一遊」,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刻在心上。而提升文明素養,也需在心上刻下這讓人蒙羞的「到此一遊」。在這個問題上,嚴格懲戒是必要的。只有顯著提升刻劃塗汙的違法成本,使其成為一種高風險、高代價行為,方能最大限度形成震懾。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讓更多人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行為本身的惡劣。統觀近來多起塗刻事件,幾乎都有「自我舉報」的成分,換言之,他們在對文物古蹟「下手」的那一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是抱著強烈的虛榮心在自我炫耀。基於此,慕田峪景區的這種「參與教育」其實很值得推廣。所謂「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讓塗刻者自己「收拾殘局」,倒逼文明恥感,以此自誡自省、校言校行,文明才能更好化為每個人的日常。
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能少了公眾行為舉止、思想意識的現代化。不論是倡導「健康文明旅遊方式」,還是出臺「文明行為指南」,抑或是完善相關「懲戒規範」,都讓人看到,文明素養、公共意識,已越來越成為「發展的必修課」。景區、遊客和全社會需要形成這樣的共識——講文明才配登長城,守規矩才能進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