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恐怖的傳說,再可怕的怪物,也難逃成為資本家手下的「包身工」,在商業社會中全面「娛樂IP化」,黑衣人的傳說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卻是目前最成功的的一個——題記
商業社會中,很多有傳播和商業價值的東西,都有可能被資本「娛樂化」,都市傳說也不例外,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今天的主角——黑衣人都市傳說。
開篇之前,先向所有專欄關注者致歉,專欄放了很久鴿子,現在恢復更新。個人也參考一些評論,認為專欄內容有些恐怖+趣味性低,之後會稍微調整下專欄文章的風格,今天我們來聊點歡樂的話題,就是都市傳說的娛樂化,恐怖傳說變成娛樂產物。
下面進入主題:
黑衣人都市傳說:「UFO熱潮」下的副產物嚴格意義上說,黑衣人的都市傳說並不算是完全獨立產生出來的都市傳說,而是「外星人熱潮」下的產物之一。都市傳說的內容大體如下:
宇宙研究者/科學家/軍隊科研人員,在發現外星人的秘密(包括但不限於政府與外星人合作,外星人核心科技,外星人存在證據以及外星人操縱政治等)後,遇到一些外貌古怪、表情嚴肅的「不速之客」,提醒/暗示他們放棄目前的研究……各種版本的都市傳說的內容各有一定差別,對這些人的描述也各有不同,有些版本中,黑衣人還展示了一些「超能力」用以暗示他們可能不是地球人……
這則傳說帶有比較鮮明的時代背景,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隨著羅斯威爾事件以及人類在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人類開始對於宇宙表現出來了極大的好奇和興趣,尤其對於太空中的其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其中,各類「外星人」以及「UFO」的傳說層出不窮,社會中興起了相關的熱潮,除都市傳說外,還有相關的小說、電影等內容不斷問世,很快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流行文化符號,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成為熱門社會話題之一。
「黑衣人」傳說,在「外星人熱潮」的大背景下既不是最早產生的,最初也不算是最有名的一個,不過這則都市傳說還是融合了不少特別的元素,比如美國人對政府的一貫不信任(認為政府與外星人有聯繫)以及專門管理外星事務的部門。
這則傳說,也具有其他都市傳說中的一般規律,比如隨著傳播中不斷變化,結合本地文化產生的各種細節,以及在不同傳說中,會對黑衣人的真實身份做各類不同的設定等等,怎麼看都算是很傳統的都市傳說。
從民俗學和傳播學上,幾乎具有一般當代傳說/都市傳說和民間故事的一切屬性:
匿名性(沒有明確作者和源頭,只能找到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故事)
不斷口耳相傳(傳播中不斷「添油加醋」,變成「以訛傳訛」)
群體性創作(非固定故事,傳播中由大眾不斷「修改」)
各地均有異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在各地都有不同的細節,比如「我朋友的朋友」說的)
從這個研究角度而言,黑衣人都市傳說和其他都市傳說之間並沒有啥本質的區別,然而卻有一點是不同的——就是黑衣人在「商業娛樂化」領域中獲得了極大成功,導致後續形象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都市傳說的「娛樂化」榜樣在所有都市傳說,甚至在「外星人」相關的都市傳說中,黑衣人都不算是最有名的,也不是最早的,但是卻是「娛樂化」最成功的之一,其最早的娛樂衍生品是漫畫:
美國漫畫家Lowell Cunningham,生於50年代末期,成長期間正好是「外星人熱潮」,耳濡目染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根據這則都市傳說的內容,創作出了這部漫畫,基本設定是雙主角一黑人一白人,強調外星人其實生活在地球之中,美國有專門管理/研究它們的機構(黑衣人)等等……
然而,漫畫經歷較為坎坷,人氣並不理想,而且受限於出版社規模和商業反響,內容不多,早早結束,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注和知名度。然而,幾次併購之後,這個漫畫版權也幾經輾轉並且最終拍成了真人電影:
電影則使得《黑衣人》名聲大噪,1997年上線之時,便砍下5.87億美元票房,電影最終以三部曲+續集方式走向了全世界。電影延續(部分改編)漫畫故事的同時,也繼承重口味+搞笑+美式幽默的風格,絲毫看不出是「恐怖/獵奇傳說」改編的故事。
實際上,除了漫畫和電影之外,《黑衣人》也出了動畫,而且趕上了中國動畫引進的「黃金期」,成為不多的有完整中文配音的美國動畫,引進的時候將名稱翻譯為《黑衣警探》,我當時在《小神龍俱樂部》節目中追完全篇動畫52集(標準年番):
不瞞大家說,我是先在電視上看了《黑衣警探》的動畫,後來才從一本《世界未解之謎》的書中聽說了黑衣人的原版傳說,而因為動畫先行的印象實在過於深刻,所以我根本不覺得有什麼恐怖的地方,反而覺得很滑稽搞笑(總是想起主角各類行為)……
目前,《黑衣人》(《Man in Black》系列)已經有了漫畫、動畫、真人電影以及改編的遊戲。而作為全球知名的動漫影視IP,也有自己線下的「設施」——環球影城專門設計了一個《Man in Black》的遊樂場,親子向,大人帶著孩子一起坐在一個車裡,拿著電子武器,四處冒出「外星人」,然後最終系統會統計各自「得分」……
《黑衣人》已經從一個「恐怖/獵奇向」的都市傳說,發展成為了「全年齡向」的企劃,確實令人有些吃驚。我和小夥伴們衝著「Man in Black」去的環球影城,結果發現除了我們之外周圍全都是媽媽帶著小孩子玩,那種感覺真十分尷尬……
「闢謠」不如娛樂化?黑衣人形象在傳播中的「扭曲」《Man in Black》作為跨媒體企劃的成功,已經毋庸置疑,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其傳播中的變化,這則最初帶有恐怖元素的都市傳說,在被文化娛樂產物傳播的同時,形象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跨媒體娛樂企劃的成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黑衣人」的同時,而關於其原型的嚴肅討論,卻在肉眼可見地下降,沒有人再會去關注外星人傳說和美國政府,大家將其看做是一種簡單的流行文化娛樂符號。
隨著《Man in Black》系列的火爆,知道「黑衣警探」的人算是越來越多,不過將黑衣人當做都市傳說並且信以為真的人,卻反而越來越少,大家對其的第一印象已經從恐怖的形象,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娛樂形象。
受眾群體中至少不再相信這些東西真實存在的比例在明顯提升,「娛樂化」之後的《黑衣人》儘管原型算是恐怖類都市傳說,然而大多的人更願意記住漫畫本身的設定,從一個恐怖的形象,變成了詼諧幽默的守護者形象,甚至比闢謠的威力還大,估計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黑衣人則在遊戲、電影中完成「形象蛻變」,從一個恐怖的角色成為帶有搞笑元素的正面角色。事實證明,都市傳說中的「以訛傳訛」以及傳播中的各類附會,並不是文化產業中資本運作的對手,ACGN可能才是真正的「傳播王者」。
商業社會下的都市傳說們在當下商業社會中,任何有一定知名度和熱度的形象、故事以及文化產物(甚至是梗)都能夠通過快速傳播而獲得商業價值,自然而言地開始獲得資本的「青睞」,中外無不如此:
而很多都市傳說,通過網絡爆紅之後,也在謀求「商業化」,有些甚至已經為其創作者、版權方獲得了一定經濟上的收益:
日本的網絡都市傳說「Ningen」,後來被人做到了動畫中;
美國的網絡都市傳說「Slender Man」,也在通過「授權」製作遊戲;
中國的網絡都市傳說,也在尋求「電影化」以謀求商業上面的收益;
………………………………
只是目前而言,都還沒有《黑衣人》在這方面「成功」。《黑衣人》已經成功跳脫出原本恐怖都市傳說和獵奇故事形象的框架,實現「走向世界」,通過美國好萊塢,成為流行娛樂符號之一。
然而,這裡我想說的是,從恐怖到搞笑的商業化,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是壞事,尤其對於都市傳說而言:
這裡不提市場經濟就業方面的效益,就談民間傳說本身。一個民間故事產生都有各自的歷史社會背景,適應的是當時的社會心理需求,有些都市傳說在失去文化土壤之後就會「銷聲匿跡」。而很多時候有些故事都是通過結合當代娛樂元素才得以重新「煥發生機」的:
咱們不提別的,就說中國的「七夕」,也是經過「世俗化」——現在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中國版情人節」——而流傳下來。如果討論「七夕節」歷史源流,本意是「乞巧」,具體流程大致是捉一隻蜘蛛然後看它是否結網,如果是的話,就算「乞巧」成功……
如果嚴格按照傳統,那麼每年我需要出去捉一隻蜘蛛,然後塞給心愛的女孩子,然後告訴她你要整夜盯著它,如果它結網了,你就成功「乞巧」了……那根本不用等妹子提出分手,我自己就先瘋了……
恰恰相反,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把「七夕」過成了「情人節」,反而讓這個傳統節日在現代快節奏社會中有了新的活力,傳播越來越廣。每年「七夕」,作為抽出時間買一些浪漫情懷禮物,製造一些情調的日子,反而讓我記住了它。(反正絕對比讓我捉蜘蛛強一萬倍)
同理,「外星人熱潮」褪色後,黑衣人傳說反而因為這些娛樂化的產物,知名度不減反增,實現了超越社會時代背景,完成了自身的「脫胎換骨」,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存在於社會傳播之中:
這種現象,其實十分有趣,原本禁忌一般的形象,通過文化娛樂產業走入千家萬戶,重塑大眾形象,這在都市傳說領域中,可能並不唯一,卻是最成功的一個。而且逐利的資本很有可能還要繼續消費這一形象,讓未來變得更為不可確定。
更有趣的是,這種異化的傳播,還在不斷發生,我們都在繼續見證,這則都市傳說至少已經有50年的歷史,嚴格來說不算很「年輕」(當然也算不上歷史悠久),卻還在以一個不可思議的速度「千變萬化」。就如老樹開新花,而且品種還在變化一樣。
商業社會衝擊下,確實有些我們不喜歡的元素正在顯現,但是有些事情,也並不是完全消極的。現代社會的傳播以及媒體變化,也在重新改變著許多古老傳說的面貌,重新賦予新的敘事和文化元素。
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愛好者們一同討論~
點【閱讀原文】,追一部精彩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