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難之後,1990年1月2日,謝高華在渠首工地組織召開了常委會,會後,「烏引」正式動工。此後的半個月,一萬多名義務出勤的民工從四面八方陸續匯集到衢南樞紐站和渠首4公裡的工地上,擺開了陣勢。雖然時值天寒地凍,然而勞動人民的激情似火,那真是銀釺舞動的壯闊場面,31.5公裡幫工的渠道線上,千百面紅旗獵獵飛舞,漫捲背風;山坡田頭地角,到底是「苦幹三年建設成『烏引』的巨幅標語,在紅旗和標語牌下,是往來如織的6.5萬人的勞動大軍,上百部推土機、千餘部拖拉機和翻鬥車一起發出雷鳴般的轟響!《人民日報》以醒目標題驚呼:「多年沒有見到過的場面!」
在五年的建設中,很多人自帶工具乾糧去一線支援,許多婦女起早貪黑,捨棄家事奮戰在工地上,不少基層幹部帶病在工地邊指揮過勞動。當時的省委書記李澤民對此很有感觸:「這隻有社會主義才能做到。」
在五年的工程建設中,謝高華把家也安在工地,「我和一批指揮者將辦公室、床鋪都搬到了那裡。許多建設者吃在田頭、住在工棚,鐵臂銀釺撼動山河,工地上時有萬人會戰的壯觀場面。」而更令他感動的是,下張鄉的小學生拾廢品賣錢,將一角二角的零鈔碎錢送到指揮部。在工程最順利的時候,和他相濡以沫了幾十年的伴侶在一次車禍中不幸遇難,這個沉重打擊讓謝高華一度失控。然而沒有時間給他悲痛,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恢復正常的工作。1993年,隨著「烏引」大壩的巨大水閘吊起,每秒100立方米流量的巨流湧出,循著新開闢的「烏引」乾渠奔流而去,謝高華終於展露了笑顏,他說:「有生之年,我要同大家一起為水利工程建設作最後的衝刺。」
1994年8月4日,「烏引」工程勝利竣工,全線通水,徹底解決了困擾衢州千年的乾旱夢魘,謝高華也功成身退。
現在,謝高華的退休生活很愜意,擺弄花草,侍弄小菜園,他笑說,這是走下舞臺,走上陽臺。不過,不管他身在何處,在衢州240萬老百姓心目中,謝高華和他所倡導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已經成為「烏引」精神,和烏引工程一起,成為一個時代的衢州精神標杆,激勵幾代衢州青年拼博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