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近年成都市城市改造規劃,決定將坐落在天府廣場東北角的電信大樓拆除,修建「天府大劇院」。運行了32年的鐘樓大鐘,先是老化不響,後是走走停停,而且民眾也並不需要瞻仰它來獲得時間信息,實該下課了。於是在2010年10月,將包括鐘樓的電信大樓一拆了之。
不過,當10月下旬地基開挖到4米多深處時,37年前曾經現身的石獸露出了冰山一角,彼時限於條件不能挖掘,此時卻有了現代化的先進手段,完全可以獲知廬山真面目了,從而引起眾多媒體的關注,爭先恐後深挖新聞材料。
經過一番打聽,媒體很快找到了當初負責修建電信大樓的四川省第三建築工程公司施工股技術員車凡英。這位先生對當年地基打樁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記得那時有一根建築樁打到石獸的肚子上,遇到很大阻力,挖開一看,原來是一塊特別巨大的石頭。後來挖開直徑2米的大坑,只見四腳朝天的石獸體量較重,卻也無可奈何。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那是一頭石象,因為只有象才那麼大。
原工藝設計負責人林昌海也回憶起當時情景:由於成都的地層比較鬆軟,高樓的地基樁一般要打七八米深,但打到石獸處,只打了4米左右,再也打不進去了。他看見那石獸「鼻子很長」,估計和真象差不多大。施工方趕緊請來文物管理處的專家現場勘查,因為石獸躺在深深的坑底,難以詳細觀察,又限於70年代的技術條件,覺得此物重量太大,挖掘和起吊運送都很困難,只能依照《文物保護法》就地回埋。當時的直觀判斷,那並不是石獅,而是一頭石象。
可是,依照當年施工隊原助理工程師王順清的回憶,1971年修建電信大地下室時,發現的應該是一匹兩米多高的石馬。馬頭朝南,馬尾朝北,身長兩米多。所以除了石象以外,還有一種石馬的說法。
當年應邀到工地勘察的成都市文物管理處苟治平說,1973年他前往施工現場,確實看到基坑裡挖出了巨大石獸,但側身臥地,右邊半截仍在沙土裡,只見左邊足部和腹部,沒有條件看清頭部,具體是獅是象還是馬,「沒法準確判斷」。
媒體記者推想,由於《成都城坊古蹟考》記載過石獸的事,可能編書者還掌握著更加詳細的信息,可是原先編書的老先生至今皆已作古,而筆者曾經參與過此書的再版修訂,因此2010年底成都電視臺就對筆者進行了採訪。
我的推測是用於鎮水的石犀,民間俗稱石牛,因為古蜀有這種治水民俗,千百年遺風未息。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屠蜀」,皇城壩的前代宮廷破壞得十分徹底,鐘樓地下的石犀,很可能在那時被埋於地下。
筆者的這一判斷,居然就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