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壹課編輯部。
焦頭爛額忙著選題的時候,公司的同事給我看了一條悲痛的微博推送:
龍韜娛樂發布訃告,稱黃子韜爸爸黃忠東今日病逝,享年52歲,喪事將一切從簡。
黃子韜的工作室在微博中寫道:
「謹此懷著沉痛之心,代表家屬黃子韜先生敬謝所有關心。痛失至親,我們懇請大家給予黃子韜先生一些時間,處理事宜,陪伴家人。」
從官方發布的消息中,可以看出黃子韜爸爸是因病去世。
訃告中「與病痛對抗」很顯然是生病很久。
隨後網絡上也有知情網友爆料,稱黃子韜爸爸生前患上了胰腺癌,從發現病因到去世特別快,基本上也沒有救治的可能。
黃子韜父親去世了。
那個幼稚、中二,還像個大男孩的黃子韜,突然之間也經歷了失去至親的痛苦。
看完新聞,手上的動作停頓了幾秒,而後慢慢從剛剛的虛無中找到現實的實感,繼續手頭的工作。
堅持幾分鐘之後,胸口好像有散步去的陰霾,胸腔被什麼重重地壓著,山雨欲來。
△黃子韜童年時與父母合照△
以前不知道什麼是告別,總覺得告別,就是奔向你想去的地方。
可是時間間慢慢流逝,你才發現,有些告別是一下子,而有些告別,則是一輩子。
很清晰地記得,今年年初,疫情肆虐的時候,隔壁鄰居家88歲的老奶奶病逝。
遠在湖北和安徽的兩個女兒,因為疫情不能趕來見老母親的最後一面。
病逝之前,很多街坊鄰居都曾趕過去看望她,我們一家也去了。
老太太打著吊瓶,已經沒有識人的意識,但嘴巴卻總是一張一合,從沒停過。
奶奶問守在一旁的大兒子:你媽說什麼呢?是不是渴了要喝水?
大兒子搖搖頭,她念叨問我兩個妹妹,是她們小名兒。
我站在一旁,不動容是假的,不揪心也是假的,我突然意識到:
原來告別,有一天會成為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
好像人長大了之後,就是要一遍遍經歷「告別」。
有時是短暫的告別,有時是長期的告別,而有時,則是永別。
聽人說,每一次的告別就是讓自己死掉一點點。
我起初還不太明白這句話。
後來一個人出去讀書,一個人在外工作,一個人面對生活的諸多不順。
我告別熟悉的家鄉,告別熟悉的朋友,告別能為我兜底的親人。
這才明白,原來所謂的「死掉」一點點,是天真死掉一點,稚氣死掉一點,真我死掉一點,然後進入一個踽踽獨行的人生軌道。
你要一個人面對以後的人生了哦。
你必須獨自去承受更多的「失去」。
失去青春、失去依賴、失去熱情……
在經歷過那麼多告別,那麼多失去後,你迎來了真正的長大。
你好像變得木訥了,好像沒有那麼愛哭了,看到悲痛的新聞,也能表現的波瀾不驚了。
就像今天看到黃子韜父親離世,我雖然為之一震,卻還是可以若無其事去工作。
告別嘛,殘忍,卻是人間常態。
我這幾年總是想搞清楚自己是何時開始長大的,是何時,學會了波瀾不驚。
是哭得最大聲的那天晚上嗎?
是爛醉如泥的晚上嗎?
是蹲在地鐵口崩潰到想立刻回家的晚上嗎?
好像都不是。
我真正長大那天,是忍住不哭,沉默不語的晚上。
哭鬧沒有用的,控訴也沒有用,大家都有各自的傷痛。
何況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你知道哪裡都找不到所謂的感同身受。
和病魔鬥爭了四年之久的黑豹主演博斯曼,也許也深諳這個道理。
所以他選擇在熒幕上笑得開懷,自己默默飽受病痛的折磨。
黃子韜亦然,他在節目中依舊敬業,社交媒體也沒透露一點點對父親病情的擔憂。
好像都在慢慢失去,好像已經抓不住什麼,所以只能接受。
時間沒留給任何人喘息的機會,不問貧富、不問地位。
曾經讓你熱血沸騰的演員們接二連三退居幕後,甚至有天突然離世。
至親至愛的親朋好友也零散各處,甚至有天驟然離開。
慢慢的,慢慢的。
你只是你,你僅剩下你。
這個世界和你關聯的東西不再直接,你一點點被時代的浪潮拍打。
共情能力、表達欲……消失殆盡。
時間像一把鈍刀,一點一點,後來的每一次告別,都會在心裡挖一個碩大的洞。
我們痛苦不迭,卻已然失聲,沉默著接受一切。
這是黃子韜的「告別」,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告別」。
而在這些「告別」來臨之前,唯有好好珍惜,結局才不那麼遺憾。
壹課是一家專注於高校群體的內容知識平臺,是目前國內專注於大學生的內容知識生產團隊,這裡聚集了一批愛折騰的年輕人,用心打造乾貨類、技能類的課程生產,關注我們,和你一起學習和成長。星標「壹課」,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