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健/圖)
北大博雅集團與黃禹錫合作開辦「世界最大克隆牛工廠」,號稱計劃年產100萬克隆牛胚胎。但國內外專家指出,從低存活率和轉化率、生產成本看,量化生產克隆牛的計劃仍有諸多現實問題。而食品安全和監管缺失,更令人對它充滿疑慮。
九點不到,北大博雅集團董事長許曉椿就早早抵達辦公室,準備接受美國《時代》周刊的電話採訪。2015年11月28日,這天早上,通過電話會議,超過20個國家的記者正排著隊採訪他。
一天前,北大博雅剛剛宣布,將在天津建立「全球最大的克隆牛工廠」。當晚,「中國企業計劃年產100萬克隆牛胚胎」的標題,已登上《紐約時報》亞洲版的網站首頁。
「我們要做就做別人很難超越的事情。」許曉椿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難掩得意,「讓大多仍在實驗室中的克隆技術走向大規模商業化,『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廠』無疑已經是前無古人的創舉。」
「克隆產業化的序幕才剛剛拉開。」許曉椿說。不過,包括從事克隆牛的一百多所實驗室在內,整個中國畜牧業都對許曉椿的「創舉」反應冷淡。「克隆技術產業化商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單憑一個公司絕對不可能做起來。」一名要求匿名的克隆牛領域專家一字一頓地說。
事實上,北大博雅並不是第一個被媒體報導的克隆企業。2008年,BBC就曾報導華大基因已研製出數百頭克隆豬。
不過,此後的七年,華大基因再未就此在媒體亮相。南方周末記者從華大基因得到的回應是:「克隆技術目前還處於研發階段,尚未上市,暫不便接受採訪。」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不過,與高管的高調相比,天津市濱海開發區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內,五層樓的「全球最大的克隆工廠」卻大門緊閉,顯得空空蕩蕩。「領導不讓任何人進去。」保安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說。
南方周末了解到,「克隆工廠」總共5層,其中一層將建成「克隆博物館」開放參觀,二層以上則是真正的「工廠」。天津市濱海開發區管委會透露,博雅承諾將在2016年間完成裝修並投產。
與傳統意義上的「肉牛工廠」不同,「克隆工廠」更像是一座龐大的實驗室,抑或是已經成型克隆牛胚胎的「生產線」和「種子配送中心」。據北大博雅集團此前的消息,建成後這裡將擁有全球最大的動物克隆實驗室流水線、最高標準的克隆動物中心、生物多樣性基因資源庫。
許曉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