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工作幾年來,時常聽到新朋友這樣談論:
「我今天約一個非洲人見面,說還有5分鐘,結果我等了一個小時。」
「你這不算,我昨天去地方政府部門,約好的9點見面,等到11點才見到人。」
「你們這太小意思了,那天我約了兩個非洲人吃飯,從晚上6點等到10點都沒見到人影。」
面對他們,我只能說:「兄弟,習慣就好,這就是非洲時間。」
我們一直要求自己和別人要「守時」,甚至認為準時只是基本要求,最少提前5到10分鐘到才能叫守時,這代表禮貌和素質。
但在非洲的多數地區,只要對方能赴約,就叫「守時」了。
「非洲時間」是非洲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受非洲長期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環境影響的產物,他們不需要把時間看得那麼重要。作為國際工程人,我們應如何看待和適應「非洲時間」,併合理安排工作呢?
首先,我們要尊重非洲人的時間觀念。非洲人的時間觀念是非洲文化的一部分,非但沒有漠視約定的含義,相反恰恰體現了非洲人對對方的尊重,他們希望能給對方更多的時間去準備,不希望因為早到而為對方帶來壓力或麻煩。
其次,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我們要有不同的應對措施:
商務拜訪應當提前到達。雖然在很大機率上會讓我們等很長時間,但往往越是重要的會面,等待的時間就越短;
等待對方赴宴或非正式會談時,我們也應該準時到,同時要做好長時間等待的準備;
對下屬工人,應嚴格執行作息制度。實踐證明,非洲工人上下班基本都是能準時的;
非正式的上門拜訪,可以根據情況晚到半小時左右,但到對方家之前應提前打電話告知。
第三,非洲人的時間觀念比較淡薄、辦事效率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就是思考如何更科學地適應環境、做好工作。
有時候, 我們偶爾放慢下腳步,也未必是件壞事。
國際工程人,志在千裡、腳踏四方。在他們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光和熱的同時,饒有趣味的異域文明,也為他們的視野帶來了新的衝擊。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 ,在《海外趣聞》欄目中,您可以讀到基業長青培訓班學員們在海外的有趣見聞、所思所感。如果您也有故事分享,歡迎留言聯繫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