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
是我國第十六個"公民道德宣傳日"
今天小布哥要跟大家分享一些
中山的地方名、路名
相傳,在《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9次。仁厚、仁愛、仁義、仁慈、仁心……仁被孔子視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而「仁」,也是中山人的底色。
在石岐老城區,拱辰路西側,有一個不起眼的閘門樓。
窄窄的門楣鏤刻著三字——仁厚裡
▲這裡也是中山縣農民協會成立舊址
「唐宋以前,有一個七山環抱的小村莊,名叫仁厚村,與漁村石岐一起,統歸仁厚裡管轄」。南宋時期香山立縣後,10個鄉之中便有仁厚鄉。據《中山市地名志》記載,仁厚裡得名的原因,在於「地處仁山西北,取其仁字,且象徵重仁厚義」。
(孫中山紀念堂)
(城市原點圖)
仁厚裡不遠處,孫文中路與拱辰路交接區域,草地如茵,榕樹婆娑。這裡是最初的仁山、近代的仁山廣場、當代的孫中山紀念堂、如今的城市原點。
明嘉靖年間,知縣鄧遷在邑城縣署後面仁山頂興建了仁山書院,這是香山邑最早的學府之一。據《中山僑刊》第89期文章《中山地標仁山玉宇》所述,從明代開始,仁山就逐步變成中山的政治文化中心點。「直到民國初年,仁山仍是縣府機關的辦公地點,上世紀30年代闢為簡易的仁山廣場。1949年10月,南下的解放軍與在五桂山堅持遊擊戰的中山獨立團在仁山廣場會師,宣布中山解放」。
上世紀80年代初,由中山籍旅港鄉親郭德勝先生捐贈、佔地3萬多平方米的孫中山紀念堂在仁山廣場落成,成為城市地標性建築。此後在1985年和1998年兩次的「中山十景」評選中,以孫中山紀念堂為基礎的「仁山玉宇」均高票入選。這表達了中山人對過往歲月的追憶及仁愛善舉的認可。
孫中山先生曾指出,博愛就是「仁」,而仁有三種: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國之仁。孫先生恰是用了一輩子去踐行這三個境界。
如今
博愛的理念已經植根神州大地
在中山代代相傳
仁義禮智信
仁排在第一位
仁和,字面理解,是仁者愛人、以和為貴的意思。於施政管理方為仁愛和諧,於待人接物者為仁義溫和。這種寄寓著官方及民間共同追求的道理理念,同樣演繹著「中山版本」。
在中山東升鎮就有仁和村,東升鎮北面的小欖鎮,分別有仁和裡、仁和街、仁和巷、仁和裡街與仁和裡巷。
民眾鎮有一條仁和路。民眾鎮北面的三角鎮,有一條仁和巷。事實上,「仁和」之蹤影,還見諸於南朗鎮、南區與三鄉鎮。
▲仁裡街
▲專仁裡
▲官仁裡
▲興仁裡
▲仁壽坊
除此以外,中山還有不少地名都寄託了人們對美好品德的追求。比如說,從善坊。
▲從善芳
▲通德街
▲集賢坊
以上這些地方
你都知道在哪裡嗎?
評論裡為你揭曉!
如果各位發現自家附近有特別的路名,
也歡迎下方留言哦!
這些浸染著個人美好秉性及社會溫潤氣質的詞彙
千百年來
悄然涵養著香山及其邑民的
高情遠致
你get√到了嗎?
你又做到了嗎?
中山發布編輯部
編輯:鄒嶽廷
美編:陳泰玉
責編:李紫昭
執行總編輯:李華炎
編審:朱江
部分素材來源:中山網 熱心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