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1,當報導災難遇害者、受害者時,必須全面而準確地加以報導以平衡公眾利益,避免過於悲憫的語調,避免任何不公正、侵害個人隱私的行為。
2,當描繪災難現場時,應該更加注意。當記者抵達災難現場,源於現場壓力,可能很難去判斷,此時應儘可能記錄更多事實。但在此情況下,也應在報導時多一些人文關懷。在使用照片過程中,應尊重正在悲痛中人的隱私。
3,儘管通過文字來描述現場可以傳達悲劇現場,但是為了最直接地表達事件帶來的死亡、創傷和悲痛,往往會使用更多的圖片材料。然而在整個災難中,我們需要尊重死者,尊重死者隱私和尊嚴。不應無端報導他們的死亡時刻,不應無端報導遇難者遺體的臉和他們受到重創的部位。
4,需要通過採訪遇難者家屬朋友等來還原遇難者經歷,不可以:強迫他們進行採訪;不停地通過電話、Email、簡訊或上門進行騷擾;賴著不走;跟蹤。
5, 還要注意審查報導。比如,向公眾展示某人的私生活細節。有兩個要點,來判定是否應該進行報導:報導對象,以及受眾。照片上的細節展示,可能不會冒犯打擾受害者和家屬,但是會激怒公眾。在報導悲痛和創傷時,用幾個簡短的詞語來解釋當時的環境,有利於消除誤會和不必要的衝突。
6, 當報導過去的災難事件,必須考慮如何能夠將受害人及家屬的悲痛最小化。即便這些事件中的事實材料已經在公開媒體發表使用過。但是到目前為止,在合理可行的情況下,倖存者和遇難者直系親屬的特徵如果要在鏡頭中出現,需要告知他們。如遇到相關方的反對,只有在公眾利益確實更重要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不顧其反對繼續我們的計劃。
(資料來源《BBC -Editorial Guidelines - Guidelines - Section 11_ War,Terror and Emergencies -Accuracy and Impartiality 》感謝崔瑩女士的幫助,編譯:靳秒)
【澳大利亞】Mindframe:
災難報導倫理規範需要考慮的要點包括:
1,在災難採訪現場,要遵照主管部門要求,如警察或緊急服務部門。特別是不披露尚未公布的信息,例如涉及者身份;
2,作為一名記者,要對現場解釋記者的作用。在採訪前,要爭取那些正在承受痛苦的人的理解;
在消息發布前,要給出一個清晰的報導方案角度及細節。讓被採訪者知道哪些內容會成為最終報導內容;
如果被採訪者在採訪過程中特別悲傷,應暫停採訪,讓採訪者離開現場會讓他的情緒和緩下來,而不是強制他繼續採訪;
3,避免洩露涉及者的身份,除非他們同意。在當局正式發布信息之前,不披露涉及者的信息;
如未經本人同意,避免對事件涉及者拍照、錄像,避免拍攝嚴重的受傷部位、肢體,或是屍體;
4,在報導發布前,要再三確認信息,確保當事人的認可同意。
(資料來源 Mindframe ,感謝崔瑩,靳秒編譯)
【日本】:讀賣新聞
1,在你面前有身體受到傷害或者面臨生命危險的人時,你要提供救援。但同時,不要忘記,你要通過報導來救助更多的生命。
2,採訪時,要尊重受害者和遇難者家屬的感受。
3,採訪時,要基於將教訓傳給後代並有助於未來防災減災的視點。
(資料來源:讀賣新聞採訪報導手冊(2013年版))
【臺灣】重大災難新聞之處理
請不要期待這些傷痛的受訪者,在所有媒體面前的的表現是一樣的。
請避免以預設立場去判斷受訪者的選擇
災變新聞都是突然發生的天災人禍,報社或廣播電視臺採訪組的主管應常與屬下溝通指導報導此類新聞的方式。
採訪組應事先思考重大或災難新聞的因應原則
記者應先有自己可能犯錯的心理準備。尤其是大新聞正在發現的熱潮。
請力求正確、清晰、平衡報導原則。
本文首發於《新京報傳媒研究第六卷》。來源:《重大災難新聞之處理:從九二一震災談起》,行政院新聞局編【臺灣】,臺北:【臺灣】行政院新聞局出版,2000年。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新京報傳媒研究
什麼是新聞,如何來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