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XPREX 研究員 SE
當你走在街道上,首先會注意到的是什麼?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在看手機,或者偶爾看看路,鮮少有人會去注意街道上的公共設施。
在我們眼裡,這些公共設施似乎都是為了擺設或者指引,實際上這些「街道家具」真正的社會意義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略,也最不了解的。
▲(image:FASTJAPAN)
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泛指所有設立於街道的家具設施。如街燈、座椅、招牌、交通標誌等等。
▲(image:dezeen.com)
街道空間的組成則是由這些不同機能的家具設施重疊構成的,然而在城市建設中的這些「家具」卻是一直被忽略的地方。
因此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設計師的經驗與投入程度往往直接反映在這些設施物呈現在街道上的面貌。
▲錫耶納拴馬設施(image:dreamstime)
這些公共設施直到 1990 年,才被稱為「街道家具」,才開始被設計界所重視。但其實早在羅馬時代,城市空間設計中的街道家具就已經以其各式的形態與交通系統相連接。
街道家具
在於展現
街道空間價值
奧地利建築師卡米洛·西特 Camilo Sitte 曾主張以藝術為基礎來規劃城市,他用「人」的尺度來分析城鎮開放空間與建築物之間的平衡比例,並強調從全面的視覺來詮釋公共的活動空間,連接人與公共服務設施間的關係。
▲(image:dezeen.com)
二十世紀初,公共空間的設計開始從原來的藝術角度切入,轉變為以城市機能為主的架構,將綠地與其他能夠運用的機能空間組合起來,再由交通系統搭配幾何的形式來切割配置。於是,如此機能性的城市規劃,便造就了單調且方正的建築與街道空間。
▲(image:dezeen.com)
隨著科技的發展,到了 60 年代,城市規劃與環境心理學才將公共空間定義為——大眾共有且聯繫關係的地方,並且認為街道空間不應該只是由經濟與效率因素所引導,城市價值在於創造空間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法國街道家具研究者卡蒙納 Michael Carmona 教授直言「街道家具設置的目的,是在協助市民重新發現與重新認識街道。」
▲(image:designboom.com)
因此,街道家具除了要延續藝術性的表現與機能性需求之外,更增添了與市民互動的一面,街道家具不再僅僅只是公共服務設施,而是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空間的互動之間,逐漸地展現街道空間的價值。
街道家具
背後的
社會意義
街道家具除了具有藝術性和機能性的互動之外,基本是設計給大眾於日常中使用的。這些街道家具表面看起來只是一些公共設施,提供機能與便利我們,實際上,它們也是這個城市的「守護者」,提供「溫暖」的人。
▲(image:dezeen.com)
臺北政府曾於 2011 年聖誕夜,用噴水驅趕萬華艋舺公園的街友,他們將那裡的遊民視為街道空間中髒亂的來源,而不是正視隱藏在街友背後的真實現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所以,臺灣設計師常被政府部門要求在公園長椅上加設扶手來防止遊民駐留。
相反,雨都住宅與 Spring Advertising 聯手發起的友善街友活動,發展出兩種形式的長椅。一種是可轉變為臨時庇護空間,另一種則是利用日光照射與紫外線墨水傳遞不同的訊息,白天的時候長椅上會顯示「THIS IS A BENCH(這是一張長椅)」,到了夜晚就會變成「THIS IS A BEDROOM(這是一間臥室)」,以此來提供一個友善的庇護空間給街友,再次將他們與社會連接。
▲(image:poppupcity.net)
街友不再是被公共設施所排斥的異物,而街道家具也不再僅是公共設施,街道家具是給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提供幫助與溫暖的「人」。
一座城市的「人情味」,不僅體現在當地的風土人情,城市中街道家具的設計也能反映這座城市對於人民的包容以及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