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楣上的紅警燈
劉公明
去年過年回家,到堡子四處走走。因為在外務工,一年沒回家,和鄉親們見個面,打個招呼,拉個家常,聽聽家裡的一些事情,看看家裡的一些變化。在走訪中發現了暖心的事,那就是空巢老人門楣上都安裝一顆紅色的警示燈。起初,我有些不解,經過詢問了解,才知道這是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關懷關愛長年獨居的空巢老人,而實行的惠民政策,又一創新舉措,彰顯黨的陽光和溫暖無處不在、無處不體現出來。我走進八十多歲的劉慶雲家,這時候,孩子們都回家了,兒孫滿堂,孫兒繞膝,家裡溫馨,其樂融融。老人房間修茸一新,白色的牆壁,免漆鐵門,寬敞的鋁合金窗子,碳火煤爐,此刻爐堂火正旺,紅色的火苗閃爍跳躍,深紅色的木質茶几乾淨鋥亮,上面擺著煙茶糖果。電磁爐、電飯鍋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房間溫暖如春,暖意融融。老人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見我來了,熱情招呼讓坐,端茶遞煙。盛滿花生、糖果的盤子推我跟前,我不吃煙,接過老人的茶杯,和老人攀談起來。劉慶雲老人是抗美援朝老兵戰士,和其它老人一樣,備受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心。還在前年,全巿孤寡老人門上統一安裝紅色警示燈。如果老人突發疾病,可按按鈕,按鈕就在床頭,伸手可及,這時門外警燈閃爍,警報拉響,鄉親們聞聲而動,展開救援。去年春上,巿、鎮、村三級政府領導來看望他,發現房間舊門老窗子,牆壁掉渣卷皮,蛛網纏繞,光線昏暗,便買來新式門窗、乳膠漆塗料,請來師傅修茸一新。此後又添置灶具等生活用品,便於老人不出房門就能做飯吃。兒子聽聞後,覺得政府是在幫他們照顧老父親,深受感動,深感慚愧,給父親買了一部智慧型手機,拉上網線,教會父親使用。老人高興的說道:「現在社會真好,兒子不在家。巿上、鎮上、村上幹部經常來看望,噓寒問暖,關懷備至,簡直就是親人呀!感謝共產黨、感謝社會主義」。老人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聽說還有幾家常年獨居老人,我便走進劉恩厚家,劉恩厚的老母親吳秀英今年七十多歲了,因患高血壓,隨時都有可能發作,跟前離不了人,劉恩厚打算留在家照顧母親,村長知道後,對劉恩厚說:「你安心出去打工,一年掙五、六萬元,就是小康嗎,如果呆在家沒有收入、沒有經濟來源,那麼只會返貧,現在是脫貧攻堅戰,所以你出去,你的母親我們來照管」。據劉恩厚講,去年五月份,母親病情發作,趕緊拉響警報,門前警鈴尖利刺耳,紅燈閃爍,鄉親們循聲進屋,發現老人病危,立即叫來村長,撥打120電話,很快救護車來了,村長陪同去醫院。墊付醫藥費,由於送醫及時,母親轉危為安,過年回來,歸還了村長墊付的醫藥費。這還得謝謝村長、謝謝黨的好領導、好幹部。只有好好幹,致富奔小康才能夠報答黨和領導幹部們的恩情。我聽後稱讚道:「你說的對,我們現在都有力氣,好好幹,多掙票子,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響應黨的富民政策,在致富路上,不拖後腿,爭當先鋒,為完成實現中華民族整體脫貧,步入小康,早日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告別了劉恩厚家,我又看望了幾位老人和他們門楣上的紅警燈。2020年元月8日於廣東河源巿東源縣半江鎮半江村建築工地
作者簡介:
劉公明,原名劉江,興平莊頭馬村人。熱愛文學,酷愛寫作,擅長用筆記錄生活。曾在《微視興平》,《涇渭文苑》欄目上發表過作品。他的信念是有生活就有創作。現長年在外務工,工地工作之餘堅持學習和寫作。
聲明: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文責自負,和本平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