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進步,信息作為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既促進了整個社會的迅猛發展,也快速的改變著整個社會的運轉模式。司法機關跟隨時代進步發展的需要。正逐步從傳統型組織向信息化組織轉變。比如近年來檔案信息化項目的開展,政府也出臺了電子文件歸檔光碟技術要求和應用規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出「規範」的詳細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完成項目!
前言
本標準規定了電子文件歸檔所用CD-R/DVD±R光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光碟標籤,光碟數據刻錄及備份要求,性能檢測、保存及使用要求,三級預警線設置及數據遷移策略。本標準適用於我國檔案部門電子文件的光碟歸檔和管理。
本標準由國家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提出。
本標準由國家檔案局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國家檔案局檔案科學技術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陳墾、許斌、趙中新、馮麗偉、王建庫、嶽宏達、潘龍法、劉偉、周萌、劉曉光、楊戰捷。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電子文件歸檔所用CD-R/DVD±R光碟的主要技術指標,光碟標籤,光碟數據刻錄及備份要求,性能檢測、保存及使用要求,三級預警線設置及數據遷移策略。
本標準適用於我國檔案部門電子文件的光碟歸檔和管理。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T17678.1-1999 CAD電子文件光碟存儲、歸檔與檔案管理要求 第一部分:電子文件歸檔與檔案管理
GB/T17678.2-1999 CAD電子文件光碟存儲、歸檔與檔案管理要求 第二部分:光碟信息組織結構
GB/T 2828.1-2003 計數抽樣檢驗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質量限(AQL)檢索的逐批檢驗抽樣計劃
JGJ25-2000 檔案館建築設計規範
ISO11799:2003(E) 信息和文獻.檔案館和圖書館資料的文獻存儲要求(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Document storage requirements for archive and library materials)
ISO-105-B02 紡織品.色牢度試驗.第B02部分:耐人工光色牢度:氙弧燈退色試驗(Textiles -- Tests for colour fastness -- Part B02: Colour fastness to artificial light: Xenon arc fading lamp test)
ISO18927:2002(E) 成像材料.可記錄光碟系統.在溫度和溼度影響的基礎上評價預期使用期限的方法(Imaging materials — Recordable compact disc systems —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life expectancy based 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飛利浦,索尼「橙皮書」:Compact Disc Recordable System Description(Dec 1998)
ECMA-349(ISO/IEC 17344) Data Interchange on 120 mm and 80 mm Optical Disk
using +R Format - Capacity: 4,7 and 1,46 Gbytes per Side(June 2004)
ECMA-359(ISO/IEC DIS 23912) 80 mm (1,46 Gbytes per side) and 120 mm (4,70 Gbytes per side) DVD Recordable Disk (DVD-R) (Dec 2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業標準CY/T 38-2001 可記錄光碟(CD-R)常規檢測參數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業標準(審批中) 可記錄光碟(DVD±R)常規檢測參數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準。
3.1 光碟optical disc
光碟是一種用雷射和光學系統讀寫的光存儲信息載體。光碟有存儲容量大、數據存取方便、歸檔壽命長、單位信息存儲價格低和易於保存等優點,可以用作歸檔載體。光碟從功能上分有:只讀(Read Only)光碟、可記錄(Recordable)光碟和可重寫(Rewritable)光碟三類。通常用作歸檔的光碟是只讀光碟CD、DVD和可記錄光碟CD-R、DVD-R和DVD+R。
3.2 檔案級光碟 archival disc
檔案級光碟是可記錄光碟中的優選品,其各項技術指標優於工業標準。檔案級光碟的歸檔壽命大於20年。
3.3 塊錯誤率block error rate
簡稱BLER。數據塊是CD類光碟數據格式的基本單位。CD-R光碟的塊錯誤率是測量含有1位或多位錯誤的數據塊的百分比,或每秒測得的錯誤塊數量。光碟驅動器每秒鐘讀出7350數據塊,CD-R光碟技術規範規定:BLER<220數據塊/秒。
3.4 不可校正錯誤 E32
CD-R光碟在讀出時,若C2解碼器中每秒鐘檢出有3位或3位以上錯誤,這種不能被
解碼器校正的錯誤數據塊的總數稱為E32。CD-R光碟技術規範規定:E32 = 0。
3.5 奇偶校驗內碼錯誤 PI error DA/T 38-2008
簡稱PIE。ECC(錯誤校正編碼)數據塊是DVD類光碟數據格式的基本單位。PI 與PO分別是ECC 塊中的奇偶校驗內碼和外碼。DVD±R光碟用PI與PO校驗中發現錯誤的次數與程度來評價其記錄質量。PIE是奇偶校驗內碼錯誤,是每兆字節數據的一個連續測量值。一個ECC塊中的某一行如果有一個或更多的字節出現錯誤,就是出現一個PI 錯誤,PIE是指在8個連續的ECC 數據塊的奇偶校驗中出現錯誤的行數。DVD-R和DVD+R技術規範都規定PIE不能超過280。
3.6 奇偶校驗外碼失敗 PO fails
簡稱POF。奇偶校驗外碼失敗是每兆數據的一個連續測量值。當DVD±R讀出解碼器經過第一輪PI行糾錯和PO列糾錯後還不能校正ECC數據塊內所有的數據時,就會發生該錯誤。DVD-R和DVD+R技術規範都規定POF = 0。DVD±R光碟中的POF參數和CD光碟中的E32參數相當。
3.7 信號不對稱度 signal asymmetry
表徵DVD±R記錄後高頻讀出信號的不對稱性的參數,用I3中心電平與I14中心電平的相對位置來描述nT(n = 3 ~ 14)凹坑與臺的長度不對稱狀況。表示為:
ASYM = [(I14H + I14L)/ 2-(I3H + I3L)/ 2]/ (I14H - I14L)
式中(I14H + I14L)/ 2是I14的中心電平,(I3H + I3L)/ 2是I3的中心電平,(I14H - I14L)是I14幅值。
圖1 不對稱度
當3T凹坑長度與3T臺的長度相等時,ASYM=0,I3和I11/I14中心電平重合。
如果3T的凹坑長度大於3T臺的長度ASYM<0,I3中心電平低於I11/I14中心電平。如果3T的凹坑長度小於3T臺的長度,ASYM>0,I3中心電平高於I11/I14中心電平。
標準規定,DVD±R光碟的不對稱度:-5% ≤ ASYM ≤ +15%。CD-R光碟的同類參數用對稱度來表示,標準規定,CD-R光碟的對稱度:-15% ≤ SYM ≤ +15%。
在可記錄光碟最佳功率控制中,選擇高頻信號HF不對稱度接近零的刻錄功率為最佳刻錄功率。為簡化刻錄機對高頻信號HF不對稱度檢測,定義基於均衡前交流耦合的HF信號的新參數Beta(β),令β = (A1+A2) / (A1–A2),其中(A1+A2)為HF信號峰值電平.之差,(A1–A2)為HF信號的峰峰值。當被測HF信號的不對稱度為零時,β = 0。
3.8 抖晃 jitter
在光碟刻錄過程中,無論在光碟上記錄什麼內容,如音樂、圖像、數據,在光碟上體現的是編碼成不同長度的凹坑(記錄標記)和臺。凹坑和臺的長度偏差直接影響解碼的正確性。對於某種凹坑或臺,它的前沿和後沿的位置由於種種原因出現隨機偏移,位置偏移的統計分布呈高斯分布,前後沿平均值之間的長度即為凹坑的平均長度。圍繞這個前沿或後沿位置平均值的標準偏差即為抖晃。
CD-R光碟使用數據對數據的比較方法。抖晃Jitter用信息坑和臺的掃描時間的標準偏差表示,CD-R光碟標準規定信息坑TnP或信息臺TnL的抖晃Jitter,JnP和JnL(n=3~11)小於35ns。
DVD±R光碟使用數據對時鐘的比較方法。DC Jitter 即數據和時鐘之間的抖晃,是讀出高頻信號(HF)與判定基準電平(Decision Level)相交處的計時變化。
DC Jitter 測量所有數據邊緣(指凹坑和臺交界處)與參考時鐘脈衝邊緣相比較的標準偏差,用系統時鐘長度的百分比來表示。規範規定DVD-R的Jitter應小於8%;DVD+R的Jitter應小於9%。
3.9 跟蹤誤差 (TE)tracking error
表徵高速旋轉光碟徑向跟蹤能力的參數,是使用參考驅動器測量徑向跟蹤伺服剩餘誤差信號與開環跨道信號峰峰值的比值。可錄光碟在高倍速讀寫過程中,光學頭需要精確鎖定徑向軌道位置,跟蹤誤差TE太大,光學頭可能失去道跟蹤,導致刻錄過程的掉速,甚至刻錄失敗。TE通常和偏心ECC有關,也和碟片的翹曲有關。
對於CD-R和DVD±R, TE在標稱速度下的測試值應小於0.45 (Philips測試驅動器)。
3.10 聚焦誤差(FE) focus error
表徵高速旋轉光碟的垂直聚焦能力的參數,是使用參考驅動器測量垂直聚焦剩餘誤差信號與開環聚焦信號(S曲線)峰峰值的比值。可錄光碟在高倍速讀寫過程中,光學頭在刻錄時需要精確聚焦到信息面上,如果聚焦誤差FE太大,光學頭聚焦可能會偏離信息面,導致刻錄過程的掉速,甚至刻錄失敗。FE通常和偏差DEV有關,也和碟片的翹曲有關。
對於CD-R和DVD±R, FE在標稱速度下的測試值應小於0.5 (Philips測試驅動器)。
3.11 光碟歸檔壽命 archive longevity of optical disc
光碟歸檔後,隨著時間推移信息層退化,CD-R光碟表現為塊錯誤率BLER增大,DVD±R光碟表現為奇偶校檢內碼錯誤PIE增大。BLER或PIE超過某個值後光碟中存儲的信息不能再正確讀取,表徵歸檔光碟壽命終止的技術指標是:CD-R光碟塊錯誤率BLER≥220數據塊/秒或E32>0;DVD±R光碟奇偶校檢內碼錯誤 PIE≥280或奇偶校檢外碼失敗POF>0。光碟從歸檔開始到達到壽命終止的 技術指標這段時間稱為光碟歸檔壽命。
3.12 歸檔光碟的數據遷移策略 data migration strategy
檔案部門使用光碟作為電子文件歸檔載體時,必須建立定期檢測制度,監控歸檔光碟關鍵技術指標,適時實施歸檔光碟的數據遷移。當CD-R的塊錯誤率BLER或DVD±R的奇偶校檢內碼錯誤PIE達到或超出本標準規定的三級預警線時,應將該批光碟上的數據遷移到新的光碟或其他歸檔載體上。
4.電子文件歸檔所用CD-R/DVD±R光碟的主要技術指標
電子文件採用CD-R/DVD±R歸檔時,應使用檔案級光碟。CD-R和DVD±R檔案級光碟的技術指標在達到相應行業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還應滿足下列指標要求。
4.1 CD-R檔案級光碟
4.1.1 記錄前,尋軌錯誤TE <0.45 (Philips測試驅動器)。
4.1.2 記錄前,聚焦錯誤FE <0.5 (Philips測試驅動器)。
4.1.3 記錄後,塊錯誤率 BLER < 50,E32=0。
4.1.4 記錄後,信號對稱度 SYM , -0.15 ~ 0.15。
4.1.5 記錄後,Jitter:JnP<35ns,n=3~11;JnL<35ns,n=3~11。
4.1.6 光碟溫溼度耐候試驗,在溫度80℃、相對溼度85%的環境條件下,放置96小時,光碟的塊錯誤率 BLER < 150,E32=0。
4.2 DVD±R檔案級光碟
4.2.1 記錄前,尋軌錯誤 TE <0.45 (Philips測試驅動器)。
4.2.2 記錄前,聚焦錯誤FE <0.5 (Philips測試驅動器)。
4.2.3 記錄後,奇偶校驗內碼錯誤(連續8個ECC)PIE<80;奇偶校驗外碼失敗 POF = 0。
4.2.4 記錄後,信號不對稱度 ASYM, -0.05 ~ 0.15。
4.2.5 記錄後,數據對時鐘抖晃 DVD-R,DC Jitter<8;DVD+R,DC Jitter<9。
4.2.6 光碟溫溼度耐候試驗,在溫度80℃、相對溼度85%的環境條件下,放置96小時,奇偶校驗內碼錯誤(連續8個ECC)PIE<180,奇偶校驗外碼失敗 POF = 0。
5.歸檔光碟的標籤
5.1歸檔光碟的標籤面應為可書寫型油墨印刷或可列印型油墨。所使用的油墨應通過光碟耐候性試驗。
5.2 若必須在標籤面書寫,必須使用專門的「光碟標籤筆」(非溶劑基墨水的軟性標籤筆)。初次使用應通過光碟耐候性試驗。
5.3如通過光碟列印的方法製作光碟標籤,應使用支持光碟盤面列印的噴墨印表機,在電腦上排版和操作印表機。初次使用應通過光碟耐候性試驗。
5.4 歸檔光碟禁止使用粘貼標籤。
5.5 歸檔光碟的標籤面上應印有光碟生產日期、批次或噴墨列印的條型碼及光碟編號。
6.光碟數據刻錄
6.1光碟刻錄機
6.1.1使用經檢測性能優良的光碟刻錄機。
6.1.2 CD-R光碟和DVD±R光碟的數據刻錄應分別選用專用刻錄機。
6.1.3 選用的刻錄機應能識別檔案級光碟的最佳寫功率和寫策略。
6.2 數據刻錄
6.2.1 歸檔光碟的數據刻錄工作環境應符合10.1條規定,並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光碟刻錄前,必須在工作環境中放置2小時以上。
6.2.2光碟數據刻錄時,採用中速刻錄。即CD-R光碟採用24-40倍速刻錄速度,DVD±R光碟採用8-12倍速刻錄速度。
6.2.3歸檔電子文件必須首先製作成映像文件,在刻錄之前關閉系統其他應用程式,然後採用全盤一次刻完(Disc At Once)方式進行光碟數據刻錄。
6.2.4 歸檔光碟數據刻錄完成後應設置成禁止寫操作的狀態,不能再對光碟數據進行增減。
7.歸檔光碟的備份
歸檔光碟按查閱使用頻度及數據重要性程度分級,分成普通級和頻繁(重要)級。
7.1 普通級歸檔光碟一式3份,一份供查閱使用,一份封存保管,一份異地保存。
7.2 頻繁(重要)級歸檔光碟一式4份(或更多份),二份供查閱使用,一份封存保管,一份異地保存。
8.歸檔前檢測
歸檔前必須對光碟的錯誤率和不可校正錯誤進行檢測,檢測合格的方可歸檔。檢測不合格的光碟需報廢。重新刻錄並檢測合格後才可歸檔。
8.1 已刻錄數據的歸檔光碟的主要技術指標要求:CD-R光碟的BLER<50、E32 = 0;DVD±R光碟的PIE<80、POF = 0。
8.2 歸檔光碟的檢測在10.1規定的環境中進行,檢測前應放置在檢測環境中2個小時以上。
8.3 歸檔光碟檢測設備的光路和光學頭應符合附錄B的要求。
8.4 歸檔光碟檢測前,檢測設備必須用基準光碟校驗定標,保證檢測數據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8.5相同條件下(時間、刻錄環境)刻錄產生的同一批歸檔光碟,可依據國標GB/T 2828.1-2003來進行隨機抽樣檢測。
8.6 接受質量限AQL的數值應不大於1,按一般檢驗水平Ⅱ來抽檢;根據批量光碟數N,從樣本量字碼表(附錄F)確定出樣本量字碼。
8.7 根據樣本量字碼和接受限AQL,從正常檢驗一次抽樣方案表(附錄F)確定出接收數Ac、拒收數Rc以及需要抽檢的樣本量n。
8.8 按系統隨機抽樣方法確定抽取樣本:首先給批中每個光碟編號1~N,然後確定抽樣間隔,若樣本量為n,則取N/n的整數部分作為抽樣間隔,最後按抽樣間隔從批中抽取樣本n。
8.9 執行上述方法進行抽樣檢測後,如果所檢批的樣本量中不合格數未超過允收值Ac,則認為該批合格。但需要把所抽檢的樣本中不合格品重新刻錄後再交驗。全部合格後的批方可歸檔保存。如果所檢批中樣本量的不合格數達到或超過拒收數Re,那麼將判斷整批產品為不合格產品,整批產品應該返工後再交驗。合格後才能歸檔保存。
9.歸檔光碟的保存、使用和維護
錯誤的保存、使用和維護方式會危害光碟性能,降低光碟的歸檔壽命。應按下列方式保存、使用和維護光碟。
9.1 歸檔光碟的保存
9.1.1光碟應放在光碟盒內垂直置於光碟架內存放。
9.1.2 禁止將光碟放置在高溫、高溼環境或溫、溼度迅變的環境中,禁止將光碟長時間曝露在日光或紫外光下。
9.1.3 光碟應放在遠離汙垢或異物處。
9.2 歸檔光碟的使用
9.2.1在準備刻錄光碟前才拆除串軸盒或光碟盒外的塑封包裝,禁止在沒有準備刻錄光碟時打開光碟包裝。
9.2.2 CD-R和DVD±R分別使用專用刻錄機和光碟驅動器(或播放機),禁止使用刻錄機讀取光碟。
9.2.3手拿光碟時用兩個手指捏住光碟的中心孔和外緣。禁止用手彎曲光碟。
9.2.4使用非溶劑基墨水的軟性標籤筆在光碟標籤面上書寫光碟標籤。禁止用硬筆在光碟標籤面書寫標籤,禁止在光碟的雷射讀出面數據區書寫標籤。
9.2.5使用後立即把光碟放回光碟盒。
9.3 歸檔光碟的維護
9.3.1擦拭光碟去除光碟上灰塵、異物、汙斑、指紋和液體,應使用乾淨的棉布從光碟的中心沿半徑方向朝光碟的外緣擦拭,禁止沿光碟的圓周方向擦拭光碟。
9.3.2使用3級水清潔光碟,對實在難以清潔的,可使用稀釋的異丙醇。用無絨布或擦鏡紙做溼的擦洗和拭乾。
10.歸檔光碟保存、工作和檢測的環境條件
10.1 歸檔光碟應在表1規定的溫溼度及大氣壓力條件下保存、工作和檢測。
10.2 在光碟保存、工作和檢測過程中應儘量減少或避免光對光碟記錄層的照射。
10.3 檔案庫室內照度不小於50lx(離地面垂直距離0.25m處),工作室照度不小於200lx(離地面垂直距離0.75m處)。紫外光強度不大於75mw/lm。照明光源宜選用不含紫外光的節能冷光源。
10.4 歸檔光碟保存環境中有害氣體及顆粒物的要求見表2。
10.5 保存環境應遠離強磁場、強熱源及有害氣體源。
11.歸檔光碟的三級預警和性能監測
11.1 為保證歸檔光碟的數據安全,設立三級預警線。
11.1.1 一級預警線,CD-R光碟的塊錯誤率BLER=120,DVD±R光碟的奇偶校驗內碼錯誤PIE=140。
11.1.2 二級預警線,CD-R光碟的塊錯誤率BLER=160,DVD±R光碟的奇偶校驗內碼錯誤PIE=180。
11.1.3 三級預警線,CD-R光碟的塊錯誤率BLER=200,DVD±R光碟的奇偶校驗內碼錯誤PIE=240。
11.2歸檔光碟檢測的時間周期為:未達到一級預警線,歸檔光碟每二年檢測BLER或PIE一次;從一級預警線到二級預警線之間,歸檔光碟每一年檢測BLER或PIE一次;從二級預警線到三級預警線之間,歸檔光碟每半年檢測BLER或PIE一次。
11.3 為歸檔光碟建立監測檔案,繪製BLER或PIE-時間曲線,建立歸檔光碟壽命曲線資料庫。
11.4 抽檢方法可按8.5、8.6、8.7、8.8的規定進行。
12.歸檔光碟的數據遷移策略
在歸檔光碟的BLER或PIE達到或超過11.1.3規定的三級預警線或出現不可校正錯誤時,管理人員應立即把該光碟的數據遷移到新的光碟或其它存儲載體上,並做好數據遷移記錄。
附錄A
(規範性附錄)
檔案級光碟生產的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和出廠質量檢測
為保證檔案級光碟的優級質量和批量產品的質量一致性,必須對檔案級光碟生產的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和出廠質量檢測嚴格控制。
A1 檔案級光碟生產原材料選擇
檔案級光碟生產原材料必須受到嚴格控制。選定的原材料品牌或供應商一般不要變更,如確需變更的原材料,其光碟產品必須通過耐候性試驗。
A1.1 檔案級光碟生產的聚碳酸酯(PC)塑料不得使用回用料。
A1.2 注塑用壓模的溝槽設計必須與所使用的染料匹配,壓模的導入區必須有刻錄機能識別的最佳寫入功率和寫策略。
A1.3 記錄層染料可以選用酞菁和AZO(偶氮)。
A1.4 反射層金屬材料可以選擇金或銀合金。
A1.5 油墨、保護膠和粘合膠的使用必須通過光碟的耐候試驗。
A2 檔案級光碟生產工藝
檔案級光碟生產的生產工藝參數選擇及工藝穩定性必須保證所生產光碟符合檔案級光碟的質量技術指標和批量生產光碟的質量穩定性。
A2.1 注塑機工藝參數和模溫的選擇應確保盤基的厚度、厚度均勻度、雙折射、徑向偏差、切向偏差等技術指標。注塑機啟動後或工藝參數調整後,前50片盤基不用於檔案級光碟。
A2.2 記錄層染料旋塗工藝應確保染料層厚度均勻度,染料盤缺陷檢測指標要適當收緊。
A2.3 金屬濺鍍工藝應確保金屬反射層厚度均勻度和光碟反射率技術指標。
A2.4 保護層塗覆工藝應確保對染料層和金屬反射層的有效覆蓋,保護它們與空氣完全隔絕。
A2.5 終端在線檢測必須有分級篩選功能,缺陷、徑向偏差、切向偏差等分級指標設置使生產線把檔案級光碟和其他級光碟區分開。
A2.6 檔案級光碟標籤面印刷圖案必須有專用的標誌圖案。
A2.7 檔案級光碟上必須標明生產日期、批次等字符或條形碼。
A2.8 除上述光碟生產傳統工藝外,生產企業還可以增加有利於提高光碟歸檔壽命的其他工藝,如:在光碟讀出面加塗抗擦傷保護硬膜等。
A2.9 歸檔光碟的生產工藝必須穩定,生產方一旦確認不要隨意更改工藝參數。
A3 檔案級光碟生產的出廠質量檢測
檔案級光碟在產品出廠前必須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
A3.1 檔案級光碟的檢測環境應符合本標準10中規定的條件。
A3.2 檔案級光碟的檢測儀器應符合光碟標準規定的光路和光學頭(見附錄B)。
A3.3檔案級光碟檢測儀器在檢測前必須用基準光碟定標。
A3.4 檔案級光碟的檢測參數參照相應行業標準中所規定的質量檢測參數指標,並符合本標準4中的要求。
附錄B
(規範性附錄)
光碟檢測設備的檢測光路和光學頭
光碟檢測設備的檢測光路如圖B1所示:
圖B1 檢測光學系統
其中,A 半導體雷射器
B 準直透鏡
C 偏振分光稜鏡
D l/4 波片
E 物鏡
F 光碟
G 像散法光學系統
H 四象限探測器
Ia、Ib、Ic、Id 分別為各象限輸出信號
J 直流放大器。
歸檔光碟檢測設備的光學頭特性見表B1。
附錄C
(規範性附錄)
檔案級光碟的耐候性試驗
為考核光碟生產原材料抗溫溼度和耐光照的能力,並比較相似保護工藝下的產品質量,在光碟國際和國內行業標準中規定了光碟產品在模擬室外溼熱大氣或光照的人工氣候加速環境條件下,光碟仍能達到規定的技術指標。檔案級光碟的耐候性試驗要求比普通光碟的耐候性試驗要求更嚴格。
CD-R檔案級光碟溫溼度耐候試驗:在溫度80℃、相對溼度85%的環境條件下,放置96小時,塊錯誤率 BLER < 150,E32=0。
DVD±R檔案級光碟溫溼度耐候試驗:在溫度80℃、相對溼度85%的環境條件下,放置96小時,奇偶校驗內碼錯誤(連續8個ECC)PIE< 180,奇偶校驗外碼錯誤 POF = 0。
光老化耐候性試驗按ISO-105-B02標準,將裸盤放置在黑板溫度< 40℃、相對溼度為70%-80%環境下。用氣冷氙燈正入射透過透明盤基入射到可記錄光碟的染料面。氙燈符合European Woll Reference #5標準,經過試驗的可記錄光碟技術指標應符合規定的技術指標。
耐候性試驗後,在從試驗光碟讀出或刻錄檢測前,允許有幾小時的恢復時間。
附錄D
(規範性附錄)
光碟加速老化壽命試驗
加速老化壽命試驗是將光碟置於比行業標準規定的正常使用條件還苛刻的環境條件下,強制老化,獲得其加速的失效時間數據,採用適當的失效模型來推算光碟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的壽命特徵。
ISO-18927標準為CD-R光碟壽命的估算建立的工業標準(DVD±R光碟參照執行)。這種方法只涉及溫度和相對溼度對信息存儲的影響。因為在圖書館,檔案館之類的歸檔應用中,對信息存儲的其他潛在影響,如化學試劑,強光源及不適當的管理是可控的,並能減少到最低影響程度。
ISO-18927標準假定的前提是:1. 樣品壽命分布是近似於對數正態分布模型;2. 支配失效機構動力學近似於Eyring加速模型;3. 支配失效機構在使用條件下的作用和在加速條件下的作用是相同的。
ISO-18927標準規定選用80個已記錄數據的CD-R光碟,把它們分成5組,每組作為一個測試單元分別經過5個不同溫度和相對溼度組合的試驗環境,每隔500小時取出測試,收集每片光碟在各時間間隔內測量塊錯誤率(BLER)所得數據,用於決定該光碟預期壽命。CD-R光碟壽命結束的標誌是BLERMAX >220。被測光碟的數據刻錄應該使用相同的刻錄裝置、相同的刻錄軟體,在相同的刻錄環境下(溫度15-35℃,相對溼度45%-75%)進行。刻錄方法採用單段(single session)一次刻完(disc-at-once),以免軌與軌之間間隔中的錯誤被忽略。檢測儀器應符合ISO/IEC-10149標準規定,應能顯示BLERMAX。測試前儀器應定標校準,測試環境要保持穩定。
樣品光碟加速老化循環試驗條件見表D1:
孵化期結束,取出光碟檢測之前,必須使老化箱的腔內溫度和相對溼度緩慢回到常溫常溼(23℃,45%RH)。
溫度和相對溼度與時間的關係見圖D1:
圖D1 溫度和相對溼度與時間的關係
溫度的轉換變化在給定期間不應超過規定溫度的±2οC,相對溼度變化不應超過規定相對溼度的±3%。
數據處理和外推估算在25οC,50%的條件下,光碟在暗室存儲的壽命的過程可概括為以下10個步驟:
D1 確定每個樣品碟片的失效時間。
D2 對每種應力條件,確定每個樣品的中值秩,並把與失效時間相對的中值秩標在對數正態圖上。
D3 驗證每種應力條件中值序相對失效時間所標出的直線相互平行;使用標準技術計算或從對數正態圖上的直線估計各種應力條件的對數標準偏差。
D4 計算每種應力條件的對數平均值。
D5 使用簡化的Eyring方程,其中t50%是50%失效的時間,A為時間常數,△H為每個分子的激活能,k為玻爾曼常數(1.38×10-23焦耳/分子·度),T為K氏溫度,B為相對溼度常數,RH為相對溼度。代入各應力條件的對數平均值,溫度和相對溼度計算在標準溫度(25℃)和相對溼度(50%)下估計的對數平均值。
D6 確定各應力條件的加速因子。
D7 用各種應力條件的加速因子乘以每個樣品的失效時間,歸一化所有失效時間。
D8 把所有歸一化失效時間和經過檢查的數據組成一個數據集;並將整個數據集合成一個對數正態圖。
D9 從這個標圖上或組合的數據,估計在使用條件下的對數平均值和對數標準偏差。
D10 計算生存函數的可靠區間。ISO-18927標準的附錄中有試驗計劃及數據分析處理的實例,可供加速老化壽命試驗實施及CD-R光碟預期壽命估算的參考。
附錄E
(規範性附錄)
分析實驗室用水規格
我國國家標準GB/T6682-1992《分析實驗室用水規格和試驗方法》將適用於化學分析和無機痕量分析等實驗用水分為3個級別:一級水、二級水和三級水。
表E1 分析實驗室用水規格
附錄F
(規範性附錄)
樣本量字碼表及正常檢驗一次抽樣方案表
表F1 樣本量字碼表
表F2 正常檢驗一次抽樣方案表
附錄G
(資料性附錄)
可記錄光碟CD-R常規檢測參數
可記錄光碟CD-R光碟是一種只能記錄一次、不能擦除重寫的CD類光碟格式。CD-R光碟採用擺動溝槽的跟蹤記錄方式,信息記錄層是染料層,用戶可以在光碟信息記錄層中的預刻槽內記錄信息。CD-R光碟的數據容量為650MB。可記錄光碟CD-R機械尺寸參數見表G1,可記錄光碟CD-R記錄前常規檢測參數見表G2。
表G2 可記錄光碟CD-R常規檢測參數
附錄H
(資料性附錄)
可記錄光碟DVD+R/-R常規檢測參數
可記錄光碟DVD-R光碟是一種只能記錄一次、不能擦除重寫的DVD類光碟格式。DVD-R光碟採用擺動溝槽的跟蹤記錄方式,尋址方式為岸預錄凹坑(LPP,Land Pre-Pit)。DVD-R光碟的信息記錄層是染料層,用戶可以在光碟信息記錄層中的預刻槽內記錄信息。單面單層DVD-R光碟的數據容量為4.7GB。
可記錄光碟DVD+R光碟是另一種只能記錄一次、不能擦除重寫的DVD類光碟格式。DVD+R 光碟採用擺動溝槽的跟蹤記錄方式,尋址方式為預刻槽內地址(ADIP,ADdress In Pre-groove)。DVD+R光碟的信息記錄層是染料層,用戶可以在光碟信息記錄層中的預刻槽內記錄信息。單面單層DVD+R光碟的數據容量為4.7GB。DVD+R光碟和DVD-R光碟是互不兼容的。
可記錄光碟DVD+R/-R機械尺寸參數見表H1,可記錄光碟DVD+R/-R記錄前常規檢測參數見表H2,可記錄光碟DVD+R/-R記錄後常規檢測參數見表H3。
﹡註:TE/FE參數指標是與使用Philips驅動器相對應的。
附錄I
(資料性附錄)
光碟數據刻錄的寫策略(Write Strategy)
寫策略是光碟進行刻錄操作時對刻錄雷射的功率和脈衝寬度進行規定,以保證光碟的數據刻錄質量(正確的記錄凹坑長度和形貌)。不同品牌的光碟由於使用不同染料記錄層(記錄靈敏度不同)和不同的生產工藝,有不同的寫策略。不同倍速刻錄的光碟,其寫策略也不相同。
通常,光碟刻錄機在刻錄前先讀取記錄在光碟控制數據區內的預刻錄信息,包括光碟製造商識別碼(MID)和針對該光碟的寫策略。如果刻錄機中的固件能識別MID碼,說明此光碟的最佳寫策略是已知的,可直接利用刻錄機固件中保存的寫策略進行刻錄。對於未知光碟,刻錄機會使用最佳功率控制(OPC)方式按相應倍速的基本寫策略進行刻錄。有些光碟製造商根據其使用材料的各種特性送認證實驗室設計適合其光碟特性的寫策略,然後以預刻錄方式刻錄在導入區的控制數據區內。刻錄機將使用從光碟中讀出的寫策略進行刻錄。
檔案級光碟要求在光碟的控制數據區內必須包含有主流品牌刻錄機固件能識別的MID碼或該光碟的最佳寫策略,以確保檔案級光碟的正確刻錄。
附錄J
(資料性附錄)
最佳寫功率控制(OPC)
光碟的記錄雷射功率是由光碟和實際使用的刻錄機決定的。實際最佳記錄功率PO的確定稱為最佳功率控制(OPC- Optimum Power Control )。光碟刻錄前,以參考功率在功率校準區(PCA- Power Calibration Area)試刻錄,然後檢測已刻錄標記,選擇高頻信號不對稱度近似零或抖晃最小的功率為最佳寫功率。
功率校準後,最佳功率可能由於某種原因而改變。如:由於整張光碟上記錄靈敏度的變化;或刻錄機內溫度變化引起雷射器波長漂移;或由於光碟翹曲、盤基厚度變化、光學頭離焦等使聚焦光斑象差變化;或光碟/光學系統的狀態改變,特別是在實際刻錄前OPC已執行了很長時間等等。
運行OPC的目的是有效監察記錄標記形成過程並不斷把記錄功率調整到所要求的最佳功率。在最佳功率校準步驟期間,可以獲得運行的OPC信號和最佳記錄標記(通過即時反射光信號),這些信號能用作維持後續記錄在如同OPC步驟相同的最佳水平。
西安華通天地是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司法,檢察院,政府,公安,金融,教育行業的信息化發展。提供檔案數位化解決方案,被廣泛應用於不同行業領域,在政府機關能夠發揮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受到廣大用戶一直好評!
Web:www.xahttd.com
T e l:029-89195952
全國服務熱線:400-029-7998
微博:weibo.com/xahttd
微信:huatongti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