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至31日,第五屆急性腎損傷診斷與治療及血液淨化技術進展研討會與北京成功召開。會議第一天,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症醫學科的王洪亮教授帶來了題為「AKI的定義、診斷及流行病學」的精彩報告。
48小時內腎功能急劇下降,表現為血清肌酐(Scr)上升 > 0.3 mg/dl(26.5 µmol/L)或Scr上升 > 50%(達到基線的1.5倍)或尿量減少(< 0.5 ml/kg/h)超過6小時。
2012年KIDGO指南診斷標準正式誕生,相較於2002年急性透析質量倡議組(ADQI)提出的RIFLE分級診斷標準和2007年AKIN提出的AKI診斷標準,KIDGO指南診斷標準的敏感性和診斷率較高。
薈萃分析顯示,全球AKI的發生率不斷增加,AKI嚴重程度越重,死亡率越高。在近期發達國家在院患者調查中顯示,AKI佔住院患者的3.2-9.6%,而在院總死亡率約為20%。而ICU內AKI患者死亡則上升至約50%。AKI的發生不僅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還可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有報導稱,英國AKI相關患者每年花費約為1.03億英鎊,超過國家健康服務預算的1%。
AKI的病因可分為腎前性,腎性和腎後性三種(見圖),腎前性是導致AKI的主要原因。研究調查顯示,AKI的前三位病因分別為膿毒症、低血容量和藥物相關性AKI。
而不同地域AKI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有不同,就發展中國家而言:城市地區多於膿毒症引起的腎缺血性損傷以及腎毒性藥物有關;農村地區多於社區獲得性疾病相關,如:感染性疾病(瘧疾,黃熱病,破傷風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動物(蛇的毒液、密封、蜘蛛等)以及食物、藥物等。
我國AKI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有:
社區獲得性AKI:慢性腎臟疾病,肺炎,尿路阻塞
醫院獲得性AKI:ICU,慢性腎臟疾病,心臟手術
2015年CAJSN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超過40%的AKI由藥物引起,導致社區獲得性AKI的主要藥物有:腎毒性藥物(39.2),非甾體類抗炎藥(8.7%),抗生素(5.3%)和抗癌藥(1.4%);導致醫院獲得性AKI的主要藥物有:腎毒性藥物(42.9%),非甾體類抗炎藥(13.2%),造影劑(9.1%),抗生素(8.6%)和抗癌藥(2.9%)。該研究因未能掌握非AKI患者的數據,未能證實中藥與AKI發病有關,雖然如此,仍應慎重應用中藥。
AJKD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年齡是明顯增加AKI發病率的原因。年齡超過65歲的患者,其AKI風險顯著增加。但臨床上不能僅僅憑高齡判斷AKI的風險,應在年齡的基礎上聯合合併症對患者AKI風險進行評估。
臨床醫生應重視藥物對腎功能的影響,牢記AKI危險因素,從根本上減少AKI的發生是根本目標。
↓↓↓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醫脈通官網,查看更多學術內容